鄭辛夷,江凌圳
·綜述·
浙江歷代養生思想的發展源流
鄭辛夷1,江凌圳2*
1.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文章以歷史發展為軸,縱向梳理浙江醫家和養生家在推動養生思想和方法上的卓越成就。浙派中醫養生思想經過東漢兩晉時期的啟蒙,隋唐時期初具雛形,宋金元時期發展豐富,在明清時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包含形神共養的養生總則、起居有常的時間養生、動靜相宜的功法養生、三因養生及針灸防治的防病養生5個方面,內涵豐富,影響廣泛,對于當代養生保健的研究具有豐富且獨特的指導意義。
浙派中醫;養生;思想源流;治未??;綜述
浙江地處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靈,誕生于這片土地上的養生思想和方法亦是養生思想發展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本文整理了浙江養生觀念和養生方法的發展源流,并探討其對后世養生保健的實用價值和借鑒意義。
中醫養生思想起源于《黃帝內經》?!端貑?上古天真論篇》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端貑?四氣調神大論篇》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開啟了以“天人相應”“法于陰陽”為理論根據的“治未病”養生思想。在運動養生、飲食養生、起居養生、情志養生等方面,做出了啟示性的論述[1]。
魏伯陽,東漢時期黃老道家、煉丹家,會稽上虞人,其養生思想歸屬于先秦道家“清虛派”,其所著《周易參同契》是道教最早的一部丹經,書中提出“生命逆向演化說”,即“以人身元氣合于太初元氣”,對后世內丹學說和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主張“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即法于陰陽、靜以養神的思想,成為魏晉時期葛洪、陶弘景等養生學家動靜相參思想的源流之一[2]。
葛洪,魏晉道教學家、醫藥學家、煉丹家,曾在浙江杭州行醫修道。他取先秦和兩漢時期養生思想之精華,形成一套完整的養生體系,著有《抱樸子》。其基于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教養生,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養生原則、“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主體認識,其養生方法兼合眾術,主張“內修外養”的養生體系,為后世養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不朽的基礎[3]。
陳藏器,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著有《本草拾遺》,于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成書?!侗静菔斑z》提到“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4],并在《神農本草經》對茶解毒奇效的初步認識上,結合同一時期治病防患和養生延壽中茶的運用,首次提出“本草茶療”,為“茶療鼻祖”[5],對后世茶療的廣泛運用、方法精進發揮一定的作用[6]。
施肩吾,字希圣,號棲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西北)人,著有《鐘呂傳道集》《西山群仙會真記》《養生辨疑訣》等。其中,《群仙會真記》另外記載了施肩吾有關導引氣功的總結,“煉養神氣,補毓精神,成內丹之法”[7]?!剁妳蝹鞯兰防^承了《周易參同契》的丹經功法,又引入“性”“命”“生”“理”的概念,成為后世道家“養性、養命,以何為先”養生學派分流的起源[8]。
周守忠,字榕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養生家,著有綜合性養生的類編著作《養生類纂》,分為“養生部”“天文部”“地理部”“人事部”,涵蓋了豐富的養生原則和注意事項,如“生病起于過用”,對后世動靜相宜的養生思想產生重要影響,并論述了居處、穿著、飲食及特殊人群的養生宜忌[9]。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浙江義烏人,金元四大家之一,開創了主張“陽有余陰不足”的相火論,在補脾養陰方面的研究對老年養生具有重要意義。朱氏認為“陰虛”“脾弱”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征,“脾胃乃后天之本”,脾弱則導致其他臟腑氣血虛,故推崇健脾養陰的養生方法,主張飲食清淡節制,強調情志調和,又在《養老論》中制定抗衰方,推動養生思想的進一步發展[10]。
明代有利的社會環境和西方醫學的傳入,推動了中醫養生的發展,使養生思想方法形成內外兼修的理論體系。
“形與神俱,法于陰陽”是中醫養生思想的總則,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和得以發展的基礎,陰陽學說是中醫學對自然變化與萬物生長發展的關系的認識基礎,對“形與神俱”和“陰平陽秘”的追求即是古代養生學家的終極目標。
王文祿,字世廉,號沂陽子,嘉靖年間海鹽(今屬浙江)人,養生學家,著有《醫先》,著重提出“養德養生,無二術云”的修心與養身相結合的養生方法[11],指示當代養生保健方法中對于情志的關注,引導老年人保持制約和平衡,緩解情志因素對臟腑疾病的不良影響。
黃承昊,字素履,號暗齋,明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久病成醫,集數年實踐經驗著成《折肱漫錄》。攝養修身時重視養心養脾,主張清心寡欲,食養結合?!靶闹火B,而多郁、多思、多疑、多慮,即日餌良藥,亦何益之有”[12],即養生養心,應當知足常樂,澹泊寧靜。
胡文煥,字德甫,號全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藏書家、刻書家,編纂《類修要訣》《壽養叢書》,廣泛收集養生歌訣。《類修要訣》胡文煥序中言“慎寒暑、節口腹、養性情、寡嗜欲,而尤修身之要者哉”,充分體現了胡氏養生重在養心、追求寡欲、存善念的養生理念[13]。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重要內容,起居有常是人對四時氣候和晝夜晨昏變化的適應?!吨剌媷朗蠞?宿食門》有“善攝生者,謹于和調,使一飲一食入于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為患”[14]。飲食有節,是水谷精微化生的前提,是后天之精形成的基礎。
冷謙,字啟敬,號龍陽子,武林(今浙江杭州)人,養生學家。他以《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理論為根基,結合中醫整體觀念和臟腑生理特點,將四時調攝與起居養生相結合進行論述[15]。
高濂,字深甫,號瑞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至萬歷年間人,著有《遵生八箋》,四時養生是該書的核心內容。高氏將四時陰陽與五臟寒熱、氣機升降結合探討,根據四時不同搭配、調養五臟,并歸納為春肝、夏心、季夏脾、秋肺、冬腎養生之法[16]。
“導引”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17],莊子的著作是后世導引養生的起源,意為導氣令和,導體令柔。形體的動靜與精氣神的盛衰密切相關,“神明則形安,形盛則神旺”。動靜相宜、剛柔并濟,是養生健體的法門。
冷謙著《修齡要旨》,涉及全面的養生方法,其中導引養生內容最為豐富,應用最為廣泛。冷氏整理和豐富歷代導引養生法,包含引體、導氣、按摩、叩齒、漱咽、存想等內容[18]。其《導引卻病歌訣》涉及駐顏養容、頤養精氣、壯體防老等養生方法及常見小病的防治,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19]。
王文祿的導引專著《胎息經疏略》探討了導引時神與氣的關系,認為“氣隨神,神帥氣。氣行住由神,神氣宜交養也”,指出在運用導引養生方法時應當保持精神守一[20]。
高濂所著《遵生八箋》涵蓋四時養生、導引按摩、飲食起居、怡情養生等各層面的養生思想和實踐,闡明了許多導引功法和用具。如《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載有滾凳與“搓滾舒筋”法,“令置木凳長二尺、闊六寸、高如常,四桯鑲成,中分一檔,內二空,中車圓木二根,兩頭留軸轉動,凳中鑿竅活裝,以腳踹軸滾動,往來腳底,令涌泉穴受擦,無煩童子終日為之,便甚”[21],后世曹庭棟《老老恒言》對滾凳有更為詳盡的描述,并言其功用為“踏處舒展”“心神為之流暢”[22]。此類用具及功法在書中記載豐富,對現代老年人養生保健方法和器具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周履靖,字逸之,自號梅顛道人,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末戲曲學家,著有《赤鳳髓》《益齡單》?!冻帏P髓》收納了前代導引吐納、體操功法和“陳希夷右睡功圖”,繪圖精麗,豐富完善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23]。
三因制宜思想反映在養生方面,指根據季節、地域及個人的體質因素選擇適宜的養生方法?!端貑?異法方宜論篇》有“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未病亦是如此。
高濂在《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提出“藥食同源”的食療養生方法,其核心思想為根據地方特色、季節變化和各人素質,以食代藥,養生保健。載膳食種類有12種之多,詳述了每一品種的組成劑量、服用禁忌、食后功效等[24]。食療養生方法是根據老年人的個體體質、飲食習慣、身體狀況及季節變化等進行針對性的防治保健,充分體現了三因養生的核心思想,對中國古代乃至今日飲食養生方法產生重要影響。
浙江醫家在養生思想和方法上多有創造,在老年疾病的防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貢獻。楊繼洲,浙江衢州人,醫學家,其針灸防治中風方法頗具特色,主要體現在《針灸大成》中。楊氏以“針藥并用,針有先后,速求法變”為突出特點,創立了刺血法、灸法、針刺法等針對病情的不同階段與之相對應的療法[25]。對于現代應用針灸預防中風、治療中風后遺癥等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此外,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沈仕著有《攝生要錄》、秀水(今浙江嘉興)人袁了凡著有《攝生三要》等,推動了浙江養生思想在明代的發展進步。
曹庭棟,嘉善(今浙江嘉善)人,著名養生家,著有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恒言》,該書貫穿“道法自然”的養生理念,匯集了歷代養生思想,兼具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老年養生思想方法的集大成者。著重提出老年養生,脾胃為先,宜以粥糜類為食,注重老年人平和淡泊性情的養成[26]。對前代朱丹溪健脾養生之法、高濂《遵生八箋》藥食同源養生思想,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予以時代性的發展。同時,該書緊密聯系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生理特性,從起居飲食、防疾慎藥、消遣導引到書幾坐榻、杖衣帽帶、枕席被褥及粥食所用之米水、火候,無不細致全面論述,此書理論與實踐兩相結合,對于現代養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清代還有一些醫家學者豐富和完善了浙江中醫攝養修生的思想理論。
王士雄,字孟英,號潛齋,別號半癡山人,浙江海寧人,后遷往杭州,王家三世為醫,為溫病學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7],著有養生學著作《隨息居飲食譜》,在食療養生方面頗有研究,整理研究了水飲、谷食、調和、蔬食、果實、禽羽類和鱗介類飲食原料的性味功效、食用禁忌等內容[28]。
朱彝尊,字錫鬯,號竹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清初文人、藏書家,著有飲食專著《食憲鴻秘》,總論中即言“飲食宜忌”,強調飲食清潔、有度,“五味淡泊……務須潔……飲食不可過多,不可太速”,并將食養同避疾、怡情相結合,如“腹中常暖,血氣壯盛,諸疾不生”“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發怒”,是清代浙江食療養生的又一代表性著作[29]。
另有錢塘(今杭州)人袁枚的《隨園食單》、嘉興人顧仲的《養小錄》等,都反映了清代浙江中醫對食養食療的深入研究。
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清末儒學大師,著有《枕上三字訣》,對于“治未病”提出“塑”(靜養少動)、“鎖”(杜口養氣)、“梳”(理氣內修)的觀點[30]。
養生,養即“調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養生是指人類為了延長生命和保持健康,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維持健康的一切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
當代老齡化和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增加養生保健關注度的同時,系統性理論知識的缺乏和盲目跟風問題的存在,使研究浙江養生思想的發展源流對現代養生學和老年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及現實意義。頻繁熬夜、飲食偏嗜、緊張焦慮、久坐懶動、長期伏案等是威脅現代各年齡段人群健康的常見原因,由此引發了各類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類疾病,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健康問題,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浙江歷代養生思想著作中有對四時調攝、食養食療、情志調控、導引功法等內容的豐富記載,對預防、解決健康問題提供啟示和參考,充分反映了其對現代養生保健的實用價值和借鑒意義。
[1] 陳應伯.《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淺探[J].四川中醫,1986(7):3-4.
[2] 鄭杰文.中國古代養生觀說略[J].文史哲,1992(2):19-23.
[3] 趙文朝.《抱樸子》養生思想綜論[D].西安:西北大學,2008.
[4] 陳小憶.茶為萬病之藥[J].時珍國藥研究,1998,9(3):196-197.
[5] 管家齊,宋捷民.浙派中醫本草學派的源流與學術特色[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2(1):64-67.
[6] 金國梁,王澤時.茶療的發展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茶葉,1991(3):18-19.
[7] 徐建云.施肩吾及其醫學見解[J].中醫文獻雜志,2001,19(1):31-32.
[8] 孟乃昌.道家思想與中醫學[J].中國文化,1992(1):167-176.
[9] 張志斌.南宋養生名著《養生類纂》文獻學考查[J].中醫文獻雜志,2012,30(2):11-13.
[10] 梁華,李巨峰.淺談朱丹溪補脾養陰法的老年養生思想[J].光明中醫,2009,24(12):2257-2258.
[11] 林文雄.明代中醫養生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0.
[12] 喬文彪,邢玉瑞.黃承昊學術思想研究[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5,38(4):83-85.
[13] 胡文煥.類修要訣[M].孫春芳,點校.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1.
[14] 嚴用和.重輯嚴氏濟生方[M].王道瑞,申好真,重輯.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8.
[15] 何旭.冷謙的“四時”養生之道[J].內蒙古林業,2016(4):37.
[16] 劉理想,李志更.《遵生八箋》四時養生的實踐途徑探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12):847-849.
[17] 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132.
[18] 張雪迪.冷謙及其《修齡要旨》養生思想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19] 彭靜山.《導引卻病歌》淺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2(3):45-47.
[21] 高濂.遵生八箋[M].王大淳,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220.
[22] 曹庭棟.老老恒言[M].王振國,劉瑞霞,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1.
[23] 孫靈芝,程偉.略論中醫養生古籍著作中的身體相關圖像[J].中醫文獻雜志,2012,30(2):6-9.
[24] 任玉蘭,李戎.《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探微[J].醫古文知識,2003(4):43-44.
[25] 李夢.試析楊繼洲針灸防治中風的學術特色[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5):569-571.
[26] 蔚曉慧.《老老恒言》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5.
[27] 長青.王士雄[J].山西中醫,1992,8(4):31.
[28] 尹艷,靳佩,李永福.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中的食療養生思想[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6):948-949.
[29] 朱彝尊.食憲鴻秘[M].邱龐同,注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1-2.
[30] 錢超塵.俞樾醫事錄[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11):1273-1279.
The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ENG Xin-yi1, JIANG Ling-zhen2*
(1.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Zhejia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53, China)
This article took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the axis, and longitudinally sorted ou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Zhejiang doctors and health-preserving practitioners in promoting health-preserving ideas and methods. After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Eastern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 early formatio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Zhejiang School of TCM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s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health-preserving of body-spirit preserving, health-preserving of time with regular schedule, health-preserving of exercise with appropriate movement and stillness, health-preserving of three causes, and health-preserving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hich have rich connotations and wide influences, and have rich and uniqu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 care research.
Zhejiang school of TCM; health-preserving; origin of thoughts; preventive treatment; review
R212
A
2095-5707(2022)06-0071-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6.014

鄭辛夷,江凌圳.浙江歷代養生思想的發展源流[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6):71-7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醫藏》提要編纂項目(KJS-ZHYZ-2018-013)
鄭辛夷,E-mail: 704717697@qq.com
江凌圳,E-mail: jianglinzh@126.com
(2022-02-23)
(修回日期:2022-03-21;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