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對STEAM教育模式進行溯源和分析,總結STEAM教育在我國的本土化經驗,以管理學基礎課程為例,闡述課程發展的時代機遇及挑戰,并基于STEAM教育理念,從教學目標、課程體系、課程開發、教師團隊四個方面探索數字經濟時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財經商貿類課程的跨學科改革路徑,提出設定教學目標,作為課程改革的核心;重塑課程體系,成為課程改革的支撐力;開發優質課程,提高課程改革的效力;提升教師團隊STEAM素質,使課程改革有“內驅引擎”等對策。
【關鍵詞】數字經濟 財經商貿類課程 STEAM教育 管理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7-0076-05
新時代職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緊密聯系經濟,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壁壘,各產業之間的耦合反應日益加深,使原有的產業模式出現新的變化,催生了很多新興產業,并最終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態走向數字化。因此,職業教育要“應勢而謀”,加快適應數字經濟生態,科學預判由產業轉型“大變局”所形成的對“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大趨勢”;要“因勢而動”,搶抓經濟社會變革機遇,在新時代“大有作為”;要“順勢而為”,通過改革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已成共識的背景下,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以管理學基礎課程為例,探索高等職業教育財經商貿類課程改革的有效路徑。
一、STEAM教育的概念
(一)STEAM教育“教什么”
STEAM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倡導進行多學科有機融合的跨學科教學。長期以來,人才始終是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20世紀80年代,為儲備國家人才力量,培養更多的創新型、科技型、應用型復合人才,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率先提出了一種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個學科交叉融合而成的STEM教育戰略,并于21世紀將STEM教育逐步上升到國家教育發展的優先位置。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文化和人文的融合成為必然,大眾對人文修養的渴望與訴求不斷增強,于是,美國教育界在STEM教育的基礎上搭建了連接藝術(Arts)學科的橋梁,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與藝術綜合素養,喚醒受教育者的道德和精神意識。這讓人才培養變得更為全面,最終形成了如今的STEAM教育模式。
(二)STEAM教育“誰來教”
STEAM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STEAM教育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成長為問題的解決者,學生要用教師所教授的既有知識經驗與技術能力,在師生協作、生生協作中邊做邊學,邊學邊做,主動地去解惑,去應對一個新的問題情境,去解決一個新的問題,驅動自我投入更多的積極情感,“實現由低階線性思維到高階創新思維發展”(楊勇、商譯彤,2021),從而在實踐與探究中產生創新性成果。
(三)STEAM教育“如何教”
STEAM教育踐行的是“情境實踐的知識觀”(袁利平、張欣鑫,2017),即知識的汲取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STEAM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要做到:課前,明確學科特點,以課程所要求的學科素養為前提,開發具有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的多學科融合主題課程,讓學生在有意義的主題課程中發展綜合素養;課中,以項目或問題為導向,高度還原一個切合實際的教學情境,在模擬情境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術水平與人文素養;課后,主推準確、公正的多元化教學評價,同時推行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以綜合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發展的各項素養與能力。
(四)國內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現狀
我國的STEAM教育啟動相對較晚。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中提出要探索STEAM教育等新教育模式。STEAM教育模式的“中國之路”正式啟程。雖然STEAM教育被普遍視為開發我國學生創造力的一劑良方,但是作為“舶來品”,STEAM教育模式在中國發展的初級階段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存在STEAM教育目標錯位、資源匱乏、課堂創造力不強、想象力不足、教師“一言堂”、學生主動性不夠等問題。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這些問題的影響,我國學者普遍認為,STEAM教育模式應結合我國實際融入中國色彩。比如,可以在原有的STEAM教育模型中融入符合我國教育國情、文化背景與人才“五育”愿景的核心素養,重視本土文化再造教育,提高課堂吸引力(袁利平,2017);也可以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STEAM教育的“中國化改造”,以提升實際教育效果(袁磊等,2020)。同時,部分研究者還提出,STEAM教育轉變的是我國整個原有的教育理念,因而在我國全面、全階段推廣STEAM教育是有必要的。袁磊等人(2020)主張,可從政策支持、教育生態、學習模式、課程開發、技術支持、教師培養六個方面入手,建立我國從學前教育階段到基礎教育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全階段STEAM教育體系。除此之外,相關研究還指出,STEAM教育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學校、企業、學生、社會也都是教學的主體,通過構建STEAM教育“工作坊”(李王偉等,2018)、STEAM智慧教育云平臺(王亮,2021)等多主體平臺,能夠增強課程的參與感、體驗感和人員互動,從而提高STEAM教育的有效性。
二、管理學基礎課程的特點以及改革的機遇和挑戰
(一)課程特點
管理學基礎是一門覆蓋專業范圍較廣、適用性較高的專業基礎課程,無論對社會各組織成員,還是對高等職業院校財經商貿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這門課程都是有益的。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受教者通過學習既可“手上精”,具備在基礎管理崗位上所需的方案撰寫、計劃編制等管理技能,也能“門兒清”,鍛煉高素質商貿技能人才所需的思辨、歸納、創新等思維能力。正是由于其培養的是商貿類人才的基本素養,因此課程的開設率并不低。在教學實踐中,課程開設至今從原有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再到現在的項目課程模式及“任務引領型”課程模式,已與STEAM教育模式有很多共同點。
1.多學科融合教學
STEAM教學的跨學科特性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點的,這也正是管理學基礎教學的核心。管理者的崗位特性決定了從業人員既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又要具備多樣的技能,而這不可能僅僅依靠某一門課程就能夠解決。從現有的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學基礎課程教材的內容編排上就可以看出,課程以管理學的學科知識為主線,涵蓋了諸如經濟學、社會學、市場營銷學、運籌學、歷史、數學、信息科學等多門學科,幫助學習者多維度、全方位地解決現實管理崗位上的工作問題。
2.教學過程注重協作式學習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是關于人類的管理”。管理離不開人,所以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一直努力將協作學習貫穿學生知識構建的全過程。一是體現在較高的“合作學習法”采用頻率上。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實現團隊合作,自發地探究、反思課堂問題,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提高實踐能力,并催生創新能力。二是體現在企業和高校之間日漸加深的合作關系上。隨著產教融合持續深化,企業、教師、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彼此之間需要深入、高效地進行多向互動,才能實現互促互進、教學相長。
3.課程趨向情境式項目教學
職業教育注重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而,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課程強調知識的獲取和應用關鍵在于基于就業視角,在對工作崗位任務進行分解后,對應崗位的具體技能,再進行工學相結合的教學(徐平利,2021)。管理學基礎課程也不例外。現有的管理學基礎“三教改革”趨向給予學生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在教材改革上,大多數“‘十三五’規劃教材”上的課程知識點以項目模塊化形式存在,各模塊中含實際案例、基礎知識、技能實訓等內容,分階段地引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及技能。在教法上,“建構主義理論”成為熱詞,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施以案例分析、小組學習、情境設計、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還原工作場景,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高漲。此外,虛擬實訓軟件教學、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師資團隊構建等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措施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當前最新的行業標準和前沿信息,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改革的機遇和挑戰
1.課程發展的時代機遇
在我國社會發展邁入新征程之際,以管理學基礎課程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教育商科基礎素養類課程正大有可為,贏得“橫面向廣,縱面向深”的發展機遇。“橫面向廣”是高等職業教育基數擴大、校企合作數量增加的事實,這既是我國高職擴招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建設高質量企業,發展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翱v面向深”是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良性結果。政府政策的指導、學校制度的搭建、教師責任的落實、學生責任的引導、多方資源的整合共同推動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邁向“精益生產”。
2.基于STEAM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挑戰
事實上,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改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先,相比簡明直觀的展示類課程,管理學基礎課程概念性較強,教師如何深入淺出地處理課程知識點,如何高效創設STEAM教學情境,如何突顯STEAM教育的“跨學科”特性,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再有,文科類課程普遍有理論學時占比過高的現象,大部分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薄弱,學習能力不強,難以長時間保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自主學習意愿的消退成為激發課堂創造性和想象力的“攔路虎”。另外,高職階段的管理學基礎課程如何通過課程改革去應對應用性本科教育的挑戰,由課程的量變推動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質變,讓學生“人人出彩”,這也是課程改革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STEAM教育理念下管理學基礎課程改革的策略
(一)設定教學目標,作為課程改革的核心
課程教育目標是未來教育結果的規劃,是對教育期望的高度概括。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持人徐平利認為,新時代的職業教育應從“就業導向型”邁向“樂業導向型”,以“人人出彩的‘職業生態’”為核心目標進行課程改革,以“課程MALL”的形式進行教學場景再設計,在教學中融入社會性方法,打造同時具備極強跨界性和跨專業性的沉浸式模擬職場學習環境,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得幸福。把徐平利所提出的課程改革方向置于STEAM教育理念的框架上去解讀,意味著管理學基礎課程該朝著跨學科、情境性、實踐性、協作性、目標性、創新性、趣味性、藝術性、技術增強性、本土化的綜合方向進行開發設計。循此方向,管理學基礎課程目標可以分為低層次知識目標、中層次技能目標及高層次思維目標三個層次(如表1所示)。通過架構多元的STEAM教學目標,理順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有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二)重塑課程體系,成為課程改革的支撐力
管理學基礎課程的STEAM改革需要加深跨學科融合。有教師認為,在課程教學中雜糅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就是跨學科了。其實,多學科融合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學科的零碎知識點進行疊加,也不是極端地將跨學科課程改革視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然兩者的教學方式都能讓學生在短期內學到豐富多樣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但對人才培養的長期效果來看,無益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僅無法讓學生在管理學基礎這門課程里完成多學科的知識技能內化,也不能幫助學生針對自身的職業發展搭建起管理崗位多種知識、多項職業技能之間的橋梁。因此,要將管理學基礎課程改革上升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高度,對整個專業學科課程體系進行重塑。也就是說,管理學基礎課程的跨學科重塑,一是要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融通“課證賽崗”,分解管理工作崗位任務,多方延伸課程學科的寬度,開發跨學科項目式課程;二是要依據學生認知規律,有意識地對項目課程進行排列與整合,形成不同大單元、不同學程,分階段遞進培養高素質商貿技術技能人才(如圖1所示)。
(三)開發優質課程,提高課程改革的效力
管理學基礎課程STEAM改革的前提是有優質的STEAM課程,而其中課程主題選擇和課程資源整合是優質STEAM課程落地生根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首先,課程主題的選擇關系著整個教學情境創設的精準度和對學生參與學習的吸引力,也影響著STEAM教育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對接效果。管理學基礎課程可依據所設定的STEAM教學目標,將課程主題劃分為實例探究類、生活鑒賞類、工作問題類、管理決策類、崗位技能類、個人成長類六大類。其次,在主題選擇的基礎上豐富“政校社企”資源,落實多方責任。政府從促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出發,負責為高職管理類課程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學科普及力度;學校從經濟、制度兩方面支持管理學基礎STEAM課程結構的開發和實施,打造校內STEAM課程宣傳場域;企業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場所,參與學校管理學基礎課程的研究開發;結合“鄉村振興”“中國制造2025”“數字社會”等社會重點話題,學生實施課外項目,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他們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創設多主體、多文化的育人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我,使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技術能與未來的職業發展相匹配。
(四)提升教師團隊STEAM素質,使課程改革有“內驅引擎”
學科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影響著管理學基礎課程改革的效果,STEAM課程教育離不開卓越的STEAM教師。一方面,管理學基礎課程專業教師要意識到STEAM教育是一個理念轉變的過程,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知識去武裝頭腦,教師專題業務培訓、專業研討、小組學習、專題實踐活動等都是促進教師STEAM發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STEAM改革需要從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組織等多方面入手,是一個整體性、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改革項目,為了促使STEAM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讓教學指導人員、圖書館管理員或媒體專家、信息或教育技術人員等教學輔助人員以STEAM教學專員的身份融入專業教師團隊,帶動課程改革的科學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其中,支撐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即是教育。要在劇烈變化的數字經濟時代中占據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商貿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優勢,就需要不斷推進“三教改革”,并將其落實到各學科領域。對高職院校財經商貿類課程進行STEAM模式再開發,能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學科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讓人才培養更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應把握STEAM教育模式的內涵,基于各課程的現實情況,通過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開發經得起考驗的課程主題、整合各方資源、組建專業STEAM教師團隊等一系列措施,深入探索STEAM教育的本土化之路,破解課程改革中的難題,助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財經商貿類專業教育有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利平,張欣鑫.論STEAM教育與核心素養的對接[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2]楊勇,商譯彤.STEAM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培養創新型數字人才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21(7).
[3]李王偉,徐曉東.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存在的STEAM教育:路徑何為[J].電化教育研究,2018(9).
[4]袁磊,鄭開玲,張志.STEAM教育:問題與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20(3).
[5]王亮.基于STEAM教育理念構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21(8).
[6]李學書.STEAM跨學科課程:整合理念、模式構建及問題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9(10).
[7]徐平利.從世界到中國:職業教育課程典型模式的比較和慎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2).
[8]僥卉.STEAM教育理念對高職院校項目式教學流程的重構[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0(3).
[9]趙慧臣,陸曉婷.開展STEAM教育,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訪美國STEAM教育知名學者格雷特·亞克門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6(5).
作者簡介:周士楨(1990— ),廣西百色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