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 提示:本題考查化學與環境的關系。要求熟練掌握一些主要的環境問題以及對應的化學物質的關系。比如本題中的⑤,用生物酶降解水中的有機物,藻類和菌類沒有充足的有機物來快速生長繁殖,水里的含氧量就不會下降,所以生物酶降解水中的有機物可以防止水體富營養化,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垃圾應該分類處理,使用填埋法處理未經分類的生活垃圾會污染土壤和水資源,故⑤錯誤。
2.B提示:本題目考查的是實驗室制備氣體中試劑的選擇與發生裝置、收集方法。通常實驗室制備氣體均采用簡單易得的試劑,操作方便無危險的裝置進行實驗。選項A錯誤,氧氣的收集應該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選項B正確,氫氣的制取與收集是初中知識,大家在復習備考中需要注意初高中知識的銜接,特別關注初中知識與高中知識有直接關聯的知識內容。選項C錯誤,收集NO氣體只能用排水(液體)的方法,排空氣會導致NO與O2反應。選項D錯誤,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收集裝置均正確,但是選用大理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物會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進一步進行,因而不能用于大量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備。
3.A提示:A項正確,CaCO3是難溶電解質,醋酸是弱電解質,均不拆,寫化學式。B項錯誤,HCI()是弱酸,應寫化學式。C項錯誤,HI溶液提供H+使溶液呈酸性,NO3遇H+顯示強氧化性,所以先與I反應,待NO3反應完后,Fe3+再與I反應,此方程漏寫部分離子反應。D項錯誤,此離子方程式為沉淀轉化反應:AgCI(s)+I(aq) -Agl(s)+CI-( aq)。
4.B提示:對于選項A,考查的是加成反應類型,能夠發生加成反應的需要有不飽和的碳碳雙鍵、碳碳三鍵、醛、酮中的羰基碳氧雙鍵、苯及其同系物、雜原子的不飽和結構如CN等,該化合物結構中含有苯環、酮羰基、碳碳雙鍵、碳氮雙鍵,上述結構均能發生加成反應。選項B,考查能夠與NaOH發生反應的結構,回顧能夠與NaOH發生反應的有顯酸性的酚羥基、羧基,能在NaOH溶液中水解的酯基、酸酐、酰鹵、鹵代烴的碳鹵鍵等,該結構中的酯基可以與NaOH反應。選項C,考查共價鍵的極性,由構成共價鍵的雙原子之間元素得電子能力決定,元素的電負性相差越大,極性越強,由于()原子得電子能力強于C原子,所以羥基中()-H鍵的極性強于乙基中C-H鍵的極性。選項D,考查配位鍵的形成原理,配位鍵的形成過程中,電子對給予體由配位原子提供,電子對接受體由中心離子提供,形成“電子對給予接受”的化學鍵叫配位鍵。帶*的氮原子有5個價電子,其中3個參與成鍵,還有一對孤電子對,H+丟失電子后剩余空軌道,因此帶*的氮原子能與含空軌道的H+以配位鍵結合。
5.B提示:首先推導出4種元素。因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數不會超過18,故W元素的原子序數就是17,它是氯元素;X與W同主族,則X為氟元素;根據原子序數關系推算出Y是13號元素鋁;根據焰色特征確定Z是鈉元素。A選項錯誤,很顯然,金屬性Y(Al)Y(A1)>X(F),是正確的,可以依據元素周期律做如下理解,引入一個中介元素Cl,Na、Al、CI同為第三周期,原子半徑依次減小,而F、CI同屬ⅦA族,原子半徑增大,故Na>AI>F;而三種元素的離子半徑關系則是F> Na+>;A13+,因為它們都是兩個電子層,且均為2、8排列,半徑大小取決于核外10個電子的運動范圍,而電子的運動范圍受制于核電荷數的多少,核電荷數大則正電場強,核外電子運動范圍縮小。
6.A提示:A項正確,依據裝置圖可知,銅離子移向的電極為陰極,陰極和電源負極相連,a為負極。B項錯誤,通電時氯化銅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氯氣和銅,電離是氯化銅解離為陰、陽離子,電離過程在溶解時已經發生,并不需要通電。C項錯誤,與b連接的電極是陽極,氯離子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電極反應式為2CI 2e==CI2↑。D項錯誤,通電一段時間后,氯離子在陽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在陽極附近觀察到黃綠色氣體,而非在陰極附近觀察到黃綠色氣體。
提示:菱錳礦酸浸后得到硫酸錳、硫酸亞鐵、硫酸鐵、硫酸鈷等;加入二氧化錳的目的是將亞鐵離子氧化為鐵離子,再加入氨水除去鐵離子;加入含硫沉降劑是除去鈷離子,最后經處理得到含硫酸錳的溶液,結晶得到硫酸錳晶體,其中沉淀1為氫氧化鐵,沉淀2為硫化鈷,最終可以通過蒸發濃縮,趁熱過濾,洗滌干燥來獲取目標產物。
(4)從溶解度曲線中可以看出,硫酸錳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則從“含MnS().的溶液”中提取“MnS(),晶體”的操作可以采用蒸發濃縮結晶,趁熱過濾的方法分離;也可描述成加熱濃縮至有大量同體析出,趁熱過濾、乙醇洗滌、干燥。
(3)①測定碳的含量需排除氣體a中的SO2的干擾,除去SO2利用其還原性(CO2和SO2性質的不同),而B和C中的試劑都具有氧化性,故其作用是除去SO2。②計算碳的質量分數是通過二氧化碳的質量進行計算,故需要測定二氧化碳吸收瓶在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的質量。
提示:新教材實施后針對物質結構模塊的命題與以往物質結構命題更多的不同是內容更加翔實細化,考查知識點更多。本題目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并將物質結構中晶體類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雜化類型、晶胞結構、晶體密度的計算等融合為一體。硅元素雖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學習中弱化了,但是在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預測該元素結構和性質方面仍要求較高。
(1)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描述,當前課程標準中明確說明掌握1~36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相應的核外電子運動特點,硅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式、軌道排布式均需要掌握。
(2)①SiH4的電子式的書寫可以類比CH1的結構書寫相應電子式。特別說明:Si與H元素的電負性比較中,H元素得電子能力強于Si,因此SiH4結構中Si顯示+4價,H顯示 -1價。
②考查分子間作用力的比較,由于二者均為分子晶體,結構相似,取決于相對分子質量。
(3)本題目考查經典的共價晶體,由原子通過共價鍵作用連接堆積形成的晶體。常見的共價晶體:金剛石、單晶硅、二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等,其中硅原子與氧原子通過4根共價鍵作用形成硅氧四面體,螺旋上升形成鏈狀,因此硅原子的雜化軌道類型為sp雜化。
(4)由Mg:Si晶體的晶胞示意圖可知,Si原子分別占據8個頂點及6個面心位置。每個Mg原子位于Si原子組成的四面體的中心,Si原子的四面體由1個頂點Si原子和3個相鄰面心Si原子構成。因此每個Si原子共有8個四面體中心,1個Si原子周圍緊鄰的Mg原子即有8個。已知Mg:Si的晶胞邊長為“cm,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為NA,由于晶體是由晶胞無隙并置堆積形成的,因此Mg2 Si晶體的密度即為相應晶胞的密度。該
(4)將氨基對位C-H鍵保護(在氨基對位取代后,后一步取代反應定位效應在氨基鄰位),在氨基的鄰位取代上氯原子(2分)
(6)pH過高時,羧基會轉化為羧酸鹽;pH過低時,氨基會轉化為銨鹽,上述兩個反應均會使得L的溶解度升高而不利于分離(2分)
提示:有機題目的考查近兩年傾向于多環化合物,合成線路有一條或者兩條線路合并,合成步驟較長,給出的相關信息非常重要,要注意結構比對思想和陌生信息利用在合成路線中的應用。基礎考點一般集中于比較熟悉的官能團、反應、結構推斷。
(1)考查官能團的名稱或結構,新版課程標準中鹵素原子的官能團為碳鹵鍵。由硝化反應的經典條件,能夠推斷出B中還含有硝基官能團。
(2)考查有機經典反應類型之外的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打破考生的固式思維,一般只想有機中常見的取代反應、加成反應、消去反應、酯化反應等。
(3)在酸酐性質的介紹中有酸酐可以看成羧酸參加反應,因此在C到D的轉化過程中,合成路線圖中標注了取代反應,提醒考生關注該反應類型有相應部位進行斷鍵成鍵的取代。因此考生可以結合羧基與氨基之間的反應類似酯化反應推出酰胺鍵的形成。
(4)由合成路線過程可以看出反應②中增加的H:NO2S-在E,F結構中出現,但是在G結構消失,雖然根據信息不能完全判斷進行的所有反應,但可以斷定反應②和反應④分別是H,NO2S-出現和消失的步驟,追其原因發現最終在H結構中氨基的鄰位增加 - CI,說明其目的是將氨基對位C-H鍵保護,在氨基對位取代后,后一步取代反應定位效應在氨基鄰位,在氨基的鄰位取代上氯原子。
(5)由已知信息i苯胺和溴苯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取代反應,使得兩個苯環連接形成多環化合物。同時苯在AICI..做催化劑可發生付克烷基化過程,即鹵代烴的烷基會增長到苯環結構上進而增加結構中的碳原子。因此G-H的結構過程中可以看到對甲基苯基與氨基連接,形成H結構。H結構與L結構比對猜想H與a-CI代的乙酰氯發生取代反應,-CH. -COC1連接到氨基的鄰位,但是在對應已知信息發現該反應沒有相應的條件,意味著該猜想錯誤。如果同學們比較熟悉酰鹵的性質可以直接觀察出酰氯與氨基之間的類似酯化反應的取代形成酰胺鍵,此反應在步驟③酰胺水解中已給出暗示。進而推出I結構為H中亞氨基部位與酰氯中含有兩個六元環和一個五元環以及AICI3的反應條件可以寫出該反應的方程式。
(6)由L的結構可以看出既有顯酸性的羧基,也有顯堿性的亞氨基,pH過高時,羧基會轉化為羧酸鹽;pH過低時,氨基會轉化為銨鹽,上述兩個反應均會使得L在水中的溶解度升高而不利于分離。因此在考慮有機化合物的溶解度時主要觀察結構中是否有易溶于水的官能團如氨基、羧基、溶解性增強的氨基正離子、羧酸根離子等。
(7)本題目為限定條件的同分異構體結構簡式的書寫,首先要明白限定的條件NH.直接與苯環相連即可確認D結構的亞氨基換成氨基,能發生銀鏡反應說明需要含有醛基的結構,可以是醛基本身,也可以是甲酰基結構H- CO-,同時限定了核磁共振氫譜有5組吸收峰,面積比為2:2:2:1:1,該要求說明結構中要有對稱的氫原子位置,否則很難實現氫原子2:2,據此可推出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