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博 白耀棟
葡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生長發育環境不適宜、栽培管理技術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張掖地處甘肅西北部,在河西走廊中部地段,屬大陸性氣候,常年干旱少雨,年均溫6℃,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光照充足、溫差大,適于種出高品質的葡萄。但同時該區域土壤含堿量過高、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肥力不足,高溫、凍害等因素也會對葡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常導致新梢生長、開花坐果、果實著色等方面出現生理性紊亂,表現出葉片黃化、裂果、落花等相應癥狀。現就該產區葡萄生產中主要生理性病害及其預防措施總結如下,供果農參考。
1 主要生理性病害
1.1 缺素癥甘肅張掖產區葡萄種植地塊土壤以沙土、砂礫土為主,0~30cm土層有機質平均含量0.78%左右,氮、磷、鉀含量較低,土壤十分貧瘠,而且沙質土壤漏肥漏水較為嚴重。
缺氮、磷、鉀、硼等元素,常導致葡萄葉片失綠、花芽分化不良、果粒和果穗小、產量低、品質差。
缺氮最明顯的癥狀表現是植株生長不良,葉片表現出失綠、黃化現象,一般老葉先表現病癥,逐步轉移到幼葉。
缺磷時病株葉片小于正常葉片,并且葉色呈現暗綠色,花序小,果粒少而小,單穗果質量小,畝產量降低,同時還會導致花芽分化不好,給來年葡萄產量穩定帶來較大影響。
葡萄的產量品質與鉀肥的施用有密切關系。缺鉀會導致樹體代謝紊亂,植株抗病能力降低,一般表現出葉片由邊緣逐漸向中間干枯,葉片質地脆,容易出現提早落葉問題,果實著色不好,成熟期不一致,果實品質差。
硼對促進花序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對新梢的生長、枝條的成熟具有明顯作用。葡萄植株缺硼,根尖生長受到抑制,植株相對矮小,枝條節間縮短,落花較為嚴重,坐果率降低。
1.2 葡萄日燒病葡萄的日燒病主要是由于太陽強光直接照射果實,導致果實細胞局部失去水分,引起生理紊亂,主要表現為果實表面顏色由綠色變成淡黃綠色,嚴重時會出現像火燒一樣的褐色斑點,造成葡萄產量低、質量差。日燒病的發生與品種、植株生長勢、架型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1.3 葡萄氣灼病葡萄氣灼病發生在幼果期,一般在落花40天左右到果實轉色初期容易發生。發病后主要表現為果實失水、果實表面凹陷及出現褐色斑點,嚴重者果實會出現大面積干疤病斑,形成干果。葡萄氣灼病主要是高溫高濕共同作用引起的,會給果實質量帶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導致果實外觀品質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經濟損失嚴重。
1.4 葡萄落花落果落花落果在葡萄栽培中是一種自我調節坐果量的正常生理現象,但如果落花落果太嚴重,會對葡萄生產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果穗稀疏不整齊、坐果差、產量低。造成葡萄嚴重落花落果的原因主要有營養不足,花期高溫、陰雨、干旱等不良天氣影響等,這些因素會影響花器的正常發育和授粉受精質量。
1.5 葡萄葉片黃化病葡萄葉片黃化一般在新梢頂端嫩葉上表現明顯,即頂部新葉呈現發黃、發白現象,部分葉片表現出焦枯癥狀。主要原因是根系生長受到抑制,吸收能力降低,導致樹體養分不足,植株生長所需營養元素無法得到充分供應。葉片黃化病在鹽堿度大、通透性差的地塊表現尤為突出。
2 預防措施
2.1 加強水肥管理,做到按需施肥根據葡萄園土壤肥力狀況及葡萄生長各階段需肥量進行科學管理。一般在秋季葡萄采收后增施有機肥,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可在萌芽期、果實膨大期、葡萄采收后追施氮肥,在開花前后、果實成熟期選用磷酸銨、磷酸二氫鉀或復合肥等,在果實轉色初期、果實采收后施入硫酸鉀或鉀含量較高的復合肥。根據葡萄生長表現出的病癥,可適當補充硼、鋅、鐵等微量元素肥料。對于落花落果嚴重的葡萄品種,可在花前1周施入硼肥或葉片噴施硼肥,以保證坐果率。2.2 強化樹體管理,合理控制產量葡萄氣灼病、日燒病主要是高溫、高濕、強光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樹體管理上要科學布置架面,規范整形修剪,合理控制產量,盡量保證葡萄果穗不與強光直接接觸。可在果穗周圍合理剪留副梢,多保留一些葉片;夏季高溫期注意加大灌水次數,保證架面通風透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給果穗套袋。為保證坐果率,針對新梢長勢比較旺的品種,可在花前6天作摘心處理,摘心部位一般在花序以上6~8片葉處。
2.3 科學選擇品種,做到適地適栽由于張掖產區夏天氣候干燥、溫度高,容易發生日燒、氣灼、落花落果等生理性病害,因此在建園時要慎重選擇品種。根據近幾年的栽培經驗,張掖地區適宜發展的鮮食葡萄品種有紅地球、扎娜、無核白、里扎馬特、黑巴拉多等,適宜發展的釀酒葡萄品種有蛇龍珠、梅鹿輒、貴人香、西拉、馬瑟蘭等。
參考文獻
[1]白耀棟.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釀酒葡萄發展的優劣勢分析[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6
[2]謝發鎖,敬風梅.葡萄主要生理性病害與綜合防治[J].北方果樹,2010(02):26—27.
[3]張建亮.葡萄生理性病害特征及防治[門天津農林科技,2011(06):31—32.
[4]玉蘇甫·阿不力提甫,李疆.吐魯番葡萄主要生理性病害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西北園藝(果樹),2005(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