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示范區農業農村局 曹賢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濟源示范區立足自身優勢、創新發展理念,以“特”破局、以“質”取勝,走出了多元化、精細化的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規劃建設了以優質糧食生產為基礎的東部現代農業發展提升區、以萬畝設施蔬菜生產為核心的北部高效設施農業集聚區、以蔬菜制種和高山蔬菜等為特色的西部綠色農業發展區、以林下經濟和休閑農業為重點的南部生態田園示范區,打造了陸家嶺設施蔬菜、衛佛安西瓜、棗廟冬凌草、柏木洼制種等特色村68 個。
依托40 余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了濟源雙匯、伊利奶業、瑞星農牧、種子產業、中沃飲料及濟世藥業等八大農業產業化集群,集群收入突破250 億元。組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 家、帶動農戶18398 戶。推動飲料、肉制品、乳制品、中藥材等“六大系列”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利潤總額達8.8億元。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動農業從“增產”向“提質”轉變。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分別達2 733.33 hm2、800 hm2,糧食、蔬菜、水果等富硒農產品有30 多個。建成“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培育綠色、有機認證農產品22個。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濟源冬凌草、伊啦兔肉等10個農產品入選河南省農產品品牌,濟源核桃等3 個農產品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連片種植和規模化養殖,發展“一村一品”“一區一業”,形成以王屋鎮柏木洼、大峪鎮東溝、下冶鎮東河、坡頭鎮郝山、軹城鎮棗樹嶺、梨林鎮后榮村等為核心的蔬菜制種片區;建設6.67 hm2標準化生態煙葉示范片8 個,3.33 hm2以上種煙大戶4 戶,0.67~3.33 hm2的種植專業戶300 戶;全市規模養殖場(區)137 家,養殖集約化水平明顯提升。
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中科大、河南農大、河南省農科院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先后建成中科院綠色農業技術集成中心、蔬菜制種院士工作站、生物農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加入“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國家平臺;制定發布各類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52 項;培育的高產、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濟研麥7 號”和“濟研麥10 號”通過河南省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航天誘變冬凌草研究工作積極推進。
在一些細分領域的產業發展謀劃與定位還不夠到位,對濟源農業發展用地的基本現狀及存在問題缺乏精細化的摸底研究。
不少農副產品還停留在原料出售階段和初級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
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力嚴重不足。
認真研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把“生態+”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中,構建綠色生態的農業產業鏈,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立足濟源特色農業資源稟賦,堅持招大引強和優化服務兩手抓,構建生態為本、農業為基、農商文旅等互促互融的“大健康產業”,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注重城鄉融合發展,統籌謀劃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推進特色農業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堅持市鎮村三級規劃上下聯通、有機銜接,市級層面加強總體規劃設計,明確各鎮發展定位和主導產業,鎮、村依托自身優勢、功能定位制定發展規劃,指導各鎮、村發揮比較優勢,彰顯地域特色,選準主攻產業和發展路徑,確保規劃的整體性、指導性和可行性。
探索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促進農旅結合、農網融合。深度挖掘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工技藝、傳統美食等文化內涵,挖掘、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充分利用各類展銷會、新媒體平臺、鄉村文化旅游節等展示優質產品,提高濟源特色農業知名度和美譽度。
探索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閑房屋發展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有效途徑,讓城市優秀人才“進得來”;探索推行允許符合條件的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農村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的制度,為各類人才扎根農村創業興業營造良好環境,讓各類人才“留得住”。
多管齊下解決資金難題,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綜合運用擔保、貼息、保費補貼等金融杠桿、制定引導資本下鄉的政策措施,鼓勵社會資本到農村投資興業,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抓住國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提升試點等機遇,努力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特色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