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龍平,田振會*,張執少,汪 武
(1.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湖北五峰 443413;2.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傅家堰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湖北五峰 443406;3.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湖北五峰 443400)
農產品是食品安全的源頭,是農業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和諧,是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而鄉(鎮)級監管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的核心和關鍵[1-2]。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建立并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監督管理體系,設立了8個鄉(鎮)監管站,堅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直接面對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扎實、有效地做好五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確保全縣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力爭3年內中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產品質量監管、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業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原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的意見》出臺后,全國各地積極響應,以加掛監管站牌子或成立監管站等形式,相繼建立與健全了鄉(鎮)監管體系。目前全國鄉(鎮)監管站共有2.6萬個,監管人員約7.6萬人。隨著機構改革的推進,全國已有超過30%的鄉(鎮)監管服務機構被整合進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和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建設的意見》要求已健全鄉(鎮)監管體系的地區,維持現有管理體制不變;其他地區將鄉(鎮)農產品(含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能交由鄉(鎮)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承擔,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牌子,核定人員編制不少于2名。
2015年五峰自治縣成功創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時,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領導五峰自治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形成了由政府負總責、部門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同時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監督管理網絡: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承擔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能;8個鄉(鎮)級監督管理站與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合署辦公,按常駐人口4‰的比例核定全額撥款事業編制,履行本鄉(鎮)農技推廣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職責,配備了能夠滿足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技推廣服務需求的辦公用房及設施設備;每個行政村設1名以上村級(協管員)監管員,指導企業(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者)簽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落實企業主體責任[3]。
①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制。建立并健全屬地管理、權責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度。②落實生產經營主體第一責任制。加強培訓、宣傳力度,將轄區內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農藥、獸藥和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門店納入監管范圍、落實主體責任。③建立鄉(鎮)有監管站、村有協管員(監管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網絡體系。④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承諾合格達標制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⑤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8%以上,不發生較大或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宣傳、落實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規章和農業質量安全控制知識;負責指導農民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自律性檢測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速測)工作;配合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農業投入品準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安全事件調查處置等工作;承擔鄉(鎮)黨委政府和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持監管站全面工作;有計劃組織全站人員學習、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負責本鄉(鎮)農業投入品和食用農產品的監督管理,及時掌握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情況,做到監管對象清;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定性檢測工作;對轄區內的各類投訴舉報應積極應對,妥善處理;完成上級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有關工作。
負責本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具體工作,學習、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及時了解、掌握行業、企業、國家標準及轄區內生產經營單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指導農產品種養基地開展標準化生產,指導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經營、檢測檔案、產品追溯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制度;負責轄區內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單位的備案和生產經營臺帳管理指導和監督檢查工作;指導、協調檢測員(含企業)、村級協管員開展檢測和監管工作;實施食用農產品產品達標承諾制準出制度;完成信息上報、工作總結、檔案整理及上級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負責本村(社區)轄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承擔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國家法律、法規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等宣傳和推廣;配合上級部門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服務活動,接受消費者咨詢;對轄區內種(養)過程進行巡查,全面掌握農(獸)藥、種子、肥料、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儲運、經營和使用情況,杜絕有毒有害物質或禁(限)用藥物流入市場或基地;指導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各項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對無證(照)生產經營、游商走販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進行制止,并將信息上報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協助搞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及質量追溯等工作;收集整理、及時報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信息;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下發考核細則,縣農業農村局組成考核組在當年的12月對鄉(鎮)監管站開展考核;考核90分以下者為不合格,90~95分者為合格,95分以上者為優秀;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上級主管部門抽樣合格率低于98%,應一票否決。
(1)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70%)。①建立與健全各項農產品安全規章制度并上墻,有監管制度,有職能職責,有檢驗檢測制度,有培訓制度等。②農產品安全有生產發展、監管規劃,年初有工作方案,年終有總結,有農產品生產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生產企業分布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流程圖。③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政府有工作方案,有工作專班。④完備監管檔案,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經營戶檔案、種(養殖)大戶檔案、專業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及“二品一標”企業檔案,有檢查記錄、檢測記錄和培訓記錄。⑤網格化管理,村級網格化管理全覆蓋,有監管記錄、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⑥品牌建設,在上年度基礎上積極爭取1個以上的“二品一標”產品。⑦執法監管,對全鄉(鎮)農資門店、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按要求開展監督檢查,每月1次以上,檢查農戶聯保協議制、鄉(鎮)村監管責任制、農戶承諾制“三制監管”是否落實,協助開展專項整治,提供各類違法線索,配合開展各類案件執法(含文書制作等)。⑧宣傳培訓及信息上報,有年度培訓計劃,全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2次以上,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指導50次以上,年度各類信息上報不少于12次。⑨檢驗監測,年度開展茶葉、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定性監測(漁關鎮、長樂坪鎮、五峰鎮、采花鄉不少于1 500個,其他鄉(鎮)不少于1 000個)。
(2)農業生產與技術服務(20%)。由縣農業農村局每年年初制定考核細則。
(3)其他工作(10%)。
五峰以創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2015年已健全、完善了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體系,但90%的人員源自2005年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改革以前的推廣人員,知識和年齡雙重老化,人員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難于高效運用現代信息化等科技手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4]。
鄉(鎮)監管人員既要完成包括推廣經濟作物、糧食作物、中藥材的栽培及加工、農村能源的正確使用與維護、植物保護等農業專業技術推廣工作;也要完成包括宣教農業法律法規、抽樣檢測農產品、監管農業投入品、調查處理質量安全事件及農業行政執法等監管執法工作;還要兼顧鄉(鎮)政府安排的其他日常工作。工作任務多而雜,很難集中精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基本處于“有機構、缺人員、缺手段”的狀況,嚴重制約著鄉(鎮)農技推廣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5]。
即對農業法律法規清、政策要求清、監管職責清、監管對象清、監管人員與監管主體清。
一屏即有條件的鄉(鎮)要設立顯示屏宣教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書即生產經營主體簽訂責任書和質量安全承諾書;三圖即建立監管對象、生產基地點位和鄉(鎮)監管網格布局圖;四表即協管員、監管員、監管對象及信息上報表;五責即生產經營主體、監管站、監管員、協管員及檢測員職責清楚。
即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制度、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生產管理制度、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技術指導與推廣制度、培訓與宣傳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
按照“三定”方案及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要職責,常態化開展日常巡查,巡查主要內容包括:①企業(專業合作社)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制度情況;②農業投入品采購、運輸、存儲和銷售管理情況;③農(獸)藥使用情況是否存在不落實休藥期、安全間隔期制度及超劑量、超范圍使用非法添加、禁(限)用藥物等情況;④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三劑”使用情況;⑤安全生產、環境衛生及農藥包裝等廢棄物的回收處置情況;⑥追溯憑證及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的開具和使用情況;⑦企業(專業合作社)自律性檢測或委托檢測情況;⑧其他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巡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