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炎,梁金勇,蘇金宏
(廣東省信宜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廣東 信宜 525300)
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主要指缺乏維生素K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影響,減低凝血酶原復合物的生成量,繼而誘發內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障礙,形成的出血性疾病[1-2]。這是導致新生兒、嬰幼兒出血的重要原因,有一定概率會遺留后遺癥或發生致命風險[2-3]。臨床認為,發生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后,若不能早期識別,還可誘發顱內出血等多種嚴重并發癥,可導致嬰幼兒死亡、生長發育遲緩以及智力障礙等嚴重后果[4-5]。所以,需及時識別該疾病,并輔助臨床早期確診疾病,及時為患兒提供針對性治療,最大程度上消除患兒的出血癥狀,降低疾病對患兒生長發育、智力發育及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脅。若要早期有效治療患兒,則需提高臨床醫護人員及照護人員的警惕性,及時明確該病的癥狀表現,早期讓患兒就診治療,才能改善預后[6]。本文分析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臨床表現。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患兒及50例健康正常新生兒進行回顧性分析,前者為出血組,后者為健康組。出血組男28例,女22例;孕齡36~43周,平均(39.72±1.25)周。健康組男27例,女23例;孕齡37~42周,平均(39.65±1.24)周。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健康正常新生兒經相關檢查,顯示發育正常、無疾病存在;②兩組新生兒監護人均能提供詳細信息,配合臨床各項檢查;③兩組新生兒均提供臍帶血、出生3 d血樣、出生1個月血樣與出生3個月血樣。
排除標準:①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先天性心臟病患兒;②不能提供詳細信息資料患兒;③不能配合臨床相關檢查患兒。
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診斷標準[7-8]如下:①存在出血表現,且輕重不一;②凝血功能檢查顯示異常;③提供大劑量維生素K注射治療,顯示有效;④排除其他原因誘發的出血性疾病;⑤進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檢測,顯示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滿足上述五項,則可確診疾病。
1.2方法
1.2.1信息資料獲取:獲取兩組個人信息資料、實驗室檢查資料,將其錄入Excel表格中分析。
1.2.2治療方法:出血組50例患兒確診后均排除維生素K禁忌證,給予120~240 mg/d維生素K(國藥準字H41021051,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0 mg∶1 ml*10支)靜脈注射。用藥后若患兒出血停止,凝血功能指標顯示正常,則調整用藥方法,繼續給予治療,30~60 mg/次,靜脈注射2~3次/w。之后結合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常規指標變化,評估患者的病情轉歸情況,結合評估結果逐步減少用量。但在藥物用量減少后,需在3~7 d內進行凝血常規復查,若凝血常規顯示異常則需恢復減量前的藥物用量,應用該劑量維持治療;若凝血常規顯示正常,則以現有劑量為維持劑量,持續治療1~2個月,逐步進行漸進性減量,指導患兒可停藥。
1.3觀察指標:①血樣指標:指標包含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正常水平32~43 s)、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水平11~13 s)、凝血酶時間(TT,正常水平16~18 s)、纖維蛋白原(FIB,正常水平2~4 g/L)、血小板計數(PLT,正常水平100~300×109/L),采集患兒的臍帶血、出生3 d血樣、出生1個月血樣、出生3個月血樣,血樣含量控制在2.7~3.0 ml,將血樣置入添加0.129 mol/L枸櫞酸三鈉抗凝劑的抗凝管中,置入離心機,設置離心速度3 000 r/min,離心半徑10 cm,持續離心分離10 min,獲取上層血漿,置入Stago Compact 全自動血凝儀檢測APTT、PT、TT、FIB四項,置入國產邁瑞BC-28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PLT。②癥狀表現:統計出血組患兒確診時、出生1個月后、出生3個月后的癥狀表現變化。③基本資料:統計出血組患兒的出血癥類型(早發型、經典型、遲發型)、喂養方法(母乳喂養、混合喂養、人工喂養)、發病前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兒肺炎、新生兒黃疸、腹瀉)。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及χ2檢驗。
2.1出血組及健康組的血樣指標比較:共統計出血組及健康組的APTT、PT、TT、FIB、PLT五項血樣指標,并進行比較。比較兩組臍帶血樣,出血組APTT、PT、TT、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組PLT與健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出血3 d血樣時,出血組APTT、PT、TT、FIB水平均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組PLT與健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出血1個月血樣,出血組APTT、PT、TT水平均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組FIB、PLT水平與健康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出血3個月血樣,出血組APTT、PT水平均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血組TT、FIB、PLT與健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出血組及健康組的血樣指標比較

續表1 出血組及健康組的血樣指標比較
2.2出血組患兒的癥狀表現比較:確診時、出生1個月后、出生3個月后的血液系統癥狀、神經系統癥狀、消化系統癥狀、其他系統癥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出血組患兒的癥狀表現[n(%),n=50]
2.3出血患兒的基本資料比較:出血患兒的出血癥類型以遲發型為主[80.00%(401例)],早發型4.00%(21例),經典型16.00%(8例)。,喂養方法以母乳喂養為主[76.00%(38例)],混合混養16.00%(8例),人工喂養8.00%(4例)。,發病前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44.00%(22例)],新生兒肺炎20.00%(10例),新生兒黃疸[14.00%(7例)],腹瀉[6.00%(3例)]。
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是一種新生兒自然出血疾病,屬于自限性疾病,在出生2~4 d后發病,消化道出血最常見[9-10]。臨床認為,新生兒發生該病的原因與腸道無菌、維生素K胎盤轉運量偏低、母乳中的維生素K含量低,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難以充分利用體內維生素K相關。如今,該病已經成為新生兒科的急危重癥之一,誘發病因比較多,面色、蒼白以及嘔血等屬于主要癥狀[11]。需早期進行有效治療,才能預防失血性貧血并發癥。確診患兒以遲發型為主,多合并顱內出血,治療難度大,預后情況不佳,對臨床早期診斷及治療有很高要求[12-13]。臨床認為,遲發型新生兒出血癥增多與我國各地為新生兒提供維生素K靜脈注射相關,這一行為有效降低了早發型與經典型新生兒出血的發生率[14-16]。既往該病會受地域因素影響,貧困地區以及偏遠山區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城市,這與城市女性多按時做產檢、在醫院分娩新生兒、醫院會為新生兒提供基礎檢查相關[17]。但隨著經濟水平逐步提升,這一現象有所改善,多數孕婦均在醫院娩出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早期診出率日益升高。從臨床調查可發現,多數患兒的凝血功能會發生明顯異常,血小板會有一定變化。臨床明確指出,患兒發病后,凝血功能中的APTT、PT、TT、FIB會有顯著變化,變化以上述指標水平升高為主,但在補充維生素K治療后,凝血功能逐步改善,上述指標逐步恢復正常,所以多數患兒病情轉歸后凝血功能指標恢復正常。但想要有效改善患兒的凝血功能,必須端正態度積極進行維生素K補充治療,嚴格遵照醫囑完成治療療程。本文結果顯示,與健康組比較,出血組的臍帶血、出生3 d血樣、出生1個月血樣APTT、PT、TT、FIB水平更高;但出生3個月僅有APTT、PT水平高;這與患兒確診疾病后積極治療,凝血功能逐步恢復正常相關;出血患兒確診時、出生1個月后、出生3個月后均伴有血液系統癥狀,部分患者伴有神經系統癥狀、消化系統癥狀及其他系統癥狀,這無疑表明患兒出生后3個月雖然病情有一定變化,但癥狀表現變化不大;出血患兒以遲發型為主,具有較高的上呼吸道感染與新生兒肺炎發生率,屬于感染高發群體,臨床需提高警惕,積極預防感染。
綜上所述,早期識別診斷維生素K缺乏致新生兒出血癥,可改善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