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巖,張 悅,吳永紅,胡祖榮,張良成,韓寶義
(1.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麻醉科,廣東 廣州 511400;2.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福建 福州 350001)
重度子癇是特發于妊娠期女性的疾病,其發病率在10%左右,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健康安全,亦是導致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的關鍵原因之一[1]。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的治療手段包括鎮靜、解痙、控制血壓、擴容及終止妊娠等。由于該病患者存在全身小血管痙攣、血液濃縮及低血容量狀態等病理生理改變,采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可能獲得一定的效果[2]。無創超聲心排量監測儀(USCOM)屬于全球范圍內最新型的無創監測心排血量技術,相較于既往的Swan-Ganz導管以及Picco連續心排血量監測而言,具有直觀、無創及重復性較好等優勢,可實現對患者容量、心排出量及外周血管阻力氧運輸指數等一系列指標的全面評估[3]。繼而有助于醫生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連續、實時監測,從而為對癥處理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依據,同時可避免傳統有創監測所引發的并發癥[4]。本文研究USCOM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重度子癇患者水腫狀況及臨床預后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從2019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重度子癇患者。將其根據隨機雙盲對照法分為研究組60例及對照組60例。研究組年齡20~44歲,平均(28.71±4.12)歲;孕周34~37周,平均(35.12±2.05)周;孕次1~5次,平均(3.12±0.45)次。對照組年齡21~45歲,平均(28.82±4.16)歲;孕周34~37周,平均(35.23±2.12)周;孕次1~5次,平均(3.16±0.46)次。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高。入組標準:①所有受試者均符合《婦產科學》[5]中所制定的重度子癇相關診斷標準;②心功能分級Ⅱ~Ⅲ級;③年齡≥18歲;④均為單胎妊娠;⑤可完成容量治療,且手術時間1~2 h。排除標準:①入院前接受過其他方式容量治療者;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或肺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者;③術前長期接受血管活性藥物治療者;④產前明確有先天畸形或(和)染色體異常者;⑤需開展有創呼吸機支持者。入組人員及其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核準。
1.2研究方法:受試者入室后監測心電圖(ECG)、心率(HR)、脈搏氧飽和度(SpO2)以及平均動脈壓(MAP)等,檢測儀選用飛利浦 MP60多功能監測儀(購自美國)。麻醉誘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 mg/kg、芬太尼1~3 μg/kg、維庫溴銨0.1~0.15 mg/kg,麻醉誘導時間以8 min以上為宜,麻醉深度D2-E1(46-20)方能插管。氣管插管后開展機械通氣,潮氣量(Vt)以8~10 ml/kg為宜,吸呼比(I∶E)=1∶2,維持PaCO235~45 mmHg。麻醉維持:按照Narcotrend麻醉深度監測儀指導術中使用咪唑安定、維庫溴銨、芬太尼以及七氟烷等藥物,維持醉深度D2-E1。對照組開展常規補液方式干預,綜合評估患者術前禁食、禁水缺失量、生理需求量以及術中失血量等實施容量補充。維持MAP為60~100 mmHg,中心靜脈壓(CVP)為5~10 cmH2O,尿量以>5 ml/(kg·h)為宜,針對異常者可考慮采用血管活性藥物干預。研究組則開展USCOM目標導向液體治療:①采用USCOM連續多普勒無創監測各項指標:心輸出量(CO);每搏輸出量(SV);每搏變異度(SVV);每搏量指數(SVI);心指數(CI);血管阻力(SVR)等。右頸內靜脈連接監護儀監測CVP。②補液方案:受試者入室后進行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實施椎管內麻醉,靜脈補液限制晶體液輸注,予以人工膠體輸注,圍術期液體補償性擴容量(CVE)于麻醉誘導前補充。術中按照USCOM上述相關監測指標指導補液,誘導前填充給予10 ml/kg的膠體注射液。但CI、SVI、SVRI指標上升,反映機體容量不足,持續予以10 ml/kg的膠體注射液,直至上述指標達到容量最佳狀態。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水腫治療效果,體液管理以及體液平衡狀況,并發癥發生情況,新生兒不良結局發生情況等。水腫治療效果判定:①顯效:治療后水腫明顯消退;②好轉:治療后水腫所有消退,但不明顯;③無效:治療后水腫未消退,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及χ2檢驗。
2.1兩組水腫治療效果比較:在水腫治療總有效率方面比較,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水腫治療效果比較[n(%),n=60]
2.2兩組體液管理及體液平衡狀況比較:研究組沖擊試驗液體量、總入液量及尿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液管理及體液平衡狀況對比
2.3兩組并發癥比較:在并發癥總發生率方面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n(%),n=60]
2.4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在新生兒不良結局總發生率方面對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n(%),n=60]
重度子癇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心肺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增加了胎盤早剝以及產后出血的發生風險,甚至會危害母嬰生命[6-7]。故此,對該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亦是廣大婦科醫務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熱點。隨著近年來有關研究的日趨深入,體液治療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目標導向體液治療可能發揮調節機體內循環的作用,在重度子癇的治療中具有獨特的優勢[8-10]。另有研究指出,合理的液體治療是建立在準確血流動力學監測基礎上所開展的,其中CVP作為預測容量反應性的作用,近年來開始受到不少的質疑,從而使得傳統的按照CVP、心率以及尿量所開展的液體治療效果欠佳[11-13]。USCOM屬于新型的CO測定儀,可獲得患者準確的CO以及校正流動時間等一系列血流動力學指標,并完成相關參數變化趨勢圖的繪制,進一步為個體化液體治療提供指導依據,最終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改善預后的目的[14-16]。
本文結果發現,USCOM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重度子癇患者水腫狀況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考慮原因,USCOM通過經皮監測升主動脈或肺動脈的血流速度、方向、峰值速度以及心室射血時間、速度時間積分等指標,實現了對患者心臟每次搏動時的血流動力學狀況的精確測定,繼而及早掌握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早期發現心血管功能及血流動力學異常,從而有利于早期發現重要臟器的低灌注,為臨床目標導向液體治療提供了指導依據,保證了治療的有的放矢,繼而達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對水腫狀況的改善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7-18]。此外,USCOM監測下的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屬于微創處理方法,主要是借助多普勒連續波技術,實現對心臟搏動時的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精確的測定并,并繪制主動脈血流量以及肺動脈血量等參數的趨勢圖,為患者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繼而對患者病情康復起到正性作用。另外,本文治療方案可有效改善重度子癇患者及新生兒的預后。分析原因,可能是USCOM監測下的目標導向液體治療過程中,醫生可根據相關監測結果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從而保證患者所獲得的治療更優科學性以及合理性。避免了持續容量不足可能引發的全身炎性反應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同時有效預防容量過多導致的胃腸道反應、心臟負荷增加以及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19-20]。
綜上所述,USCOM目標導向液體治療應用于重度子癇患者中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水腫狀況,同時可明顯減少并發癥以及新生兒不良結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