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翰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廣東 惠州 516000)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尤其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此病也成為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一項重要疾病,且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難以控制。一般造成老年人發生股骨頸骨折的原因通常和骨質疏松有關,再加上其行動能力下降,摔倒和跌傷等事故頻發,也會造成股骨頸的骨折[1]。除此之外,因為股骨頸部位密布著大量血管,在發生骨折后,其生物力學結構也會出現改變,導致股骨頸部位極其脆弱,在出現輕微的磕碰時可能導致骨折發生[2]。除此之外,考慮到老年患者髖部肌群功能明顯退變,再加上他們的反應能力也會變得極其遲鈍,致使無法有效抵消髖部的有害外力,因此出現外力損傷時發生骨折的可能性便也會隨之提升[3]。為了進一步研究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重點對半髖關節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進行比較。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5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男20例,女5例,年齡62~78歲,平均(70.54±2.12)歲;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3~77歲,平均(70.14±2.2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4];患者>60歲;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療;知情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經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患有惡性腫瘤者;對此次研究持反對態度;不耐受本治療方法;已被納入其他研究項目者。
1.2方法:首先對兩組患者均在術前予以固定,并制動患肢,同時對合并的疾病進行對癥治療,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壓,監測生命體征。應用X線機觀察探測髖部錯位,并通過測量提前確定手術中所需要的假體大小以及位置,然后開始手術。研究組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首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要求患者保持健側臥位,并采取后外側入路的方式,打開切口直至肌層,直到充分將髖關節暴露后再取出關節囊;外旋并內收關節,使得股骨頭脫位,并取出再將股骨柄生物假體置入其中,然后進行固定,并對髖臼內軟骨組織進行清除,同時根據髖臼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人工髖臼,最終對人工股骨頭和髖臼的位置進行調整,確保兩者的結構處于適宜狀態;并活動患者的髖關節,指導固定良好無脫位現象后縫合切口,并對切口部位進行引流;術后予以常規抗生素抗感染。對照組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麻醉方式和手術過程與觀察組一致,但無需植入髖臼,僅植入人工股骨柄。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評價指標為顯效、良好、一般、無效[5]。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內容為靜脈血栓、假體松動、感染、神經損傷。比較手術指標,內容為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數據以治療人員統計為準。治療前后以SF-36量表對比患者的生活質量,內容為心理情緒、肢體功能、日常飲食、社會角色,各項滿分25分,得分越高質量越優。

2.1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研究組治療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n=25]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的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25]
2.3兩組手術指標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多于對照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2.4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n=25)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中作為十分常見的骨折類型,尤其在我國老年人群中發病率極高,且隨著近年來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該病的發病人數也難以遏制,呈現出連年增長的趨勢[6]。在針對股骨頸骨折的原因分析時,發現主要和患者年齡增大以及骨質疏松有關,有學者在研究中甚至指出,大約有超過80%的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是由于骨質疏松引起。另外考慮到很多老年人存在視力減退、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等情況,十分容易出現跌倒,從而導致股骨頸骨折發生率增加。還有學者在研究中進一步指出,拋開患者個人的骨骼因素外,造成股骨頸骨折的原因通常還和肢體功能障礙、帕金森病、體重等因素密不可分,所以根據以上高風險因素評價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風險具有極高價值。
目前在股骨頸骨折的診斷中,很多患者在存在外傷時常常表現為髖部的劇烈疼痛,活動時也會出現受限,部分患者喪失基本的行動能力[7]。結合這些體征,再行X線片檢測時能明確對病情進行診斷,不過有少部分患者的骨折情況無明顯位移,尤其在發病初期時甚至并無明顯大礙,所以通常會被漏診,對后期治療也會造成較大影響。
在臨床中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多選擇以手術為主,僅有部分骨折類型相對穩定的患者可以推薦使用保守治療[8],但是針對此類患者的治療必須告知他們在完全康復后方可負重,否則有出現二次骨折的風險極高。另外還有部分身體狀況較差、耐受度較低的患者無法開展手術,因此保守治療也是他們的首選治療方式。不過從整體的應用來看,選擇手術治療時仍然是老年骨股頸骨折的常用方式,然而在臨床中由于可選擇的手術措施較多,而且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案受到年齡、骨折類型、患者個人需求等多方面影響,所以究竟選擇何種手術仍然無統一定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自發展以來,主要應用于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其中在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中效果極其顯著,尤其在近10年來其適應證逐漸擴大,所以應用面積也逐漸得到拓展[9]。這項技術自發明以來,除了對技術的研究,也對材料進行不斷研究[10],當前用高分子聚乙烯髖臼組成的新型人工髖關節的置換時,由于摩擦較小,極大程度地促進人工髖關節在臨床中的應用,并經過多年的改進置換效果極佳,尤其10年來的優良率在部分學者的研究中指出能超過90%。
從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來看,傳統的治療很可能導致骨頭壞死,而且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對患者的功能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尤其很多老年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可能會臥床休養很長時間,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肺炎、壓力性潰瘍、泌尿系統感染等多種問題[9]。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股骨頸骨折患者在選擇髖關節置換術時并發癥更少,預后更優,可以成為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治療方式。
人工更換股骨頭以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主要分成整個股骨關節成形術和取代雙極股骨頭,半關節置換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最常見方法,其操作時間短,出血少,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最常見方式。本研究說明,選擇半髖關節置換術時其手術風險相對較低,對于部分年齡較大、對活動量的需求較少的患者選擇半髖關節置換術更具優勢,能夠滿足患者對髖關節活動的大部分要求。相較于全髖關節置換術而言,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操作時極其簡單,而且也顯著地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術中出血量,總體來說適用于年齡較大且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因為對假體和髖臼都進行人工植入,所以匹配度更好,通過手術之后也更符合人體生物力學,使其結合得更加完整,在手術后出現髖部疼痛、松動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且在術后早期時便可以下床開展肢體功能和關節相關的活動,有利于預后。不過全髖關節置換術由于操作時手術難度相對較大,很多患者在施術時時間較長,也因為全髖關節置換術創傷大的原因,術中出血量也會顯著上升,所以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應用中也不得不考慮這項問題。以上兩種手術方式均能夠有效改善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但不可否認的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對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更具優勢,而且安全性更高,這主要是由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和髖臼間能夠得到很好的磨合,而且匹配度也相對更高。半髖關節置換術由于假體和髖臼的不匹配,在術后活動或康復過程中如果患者用力不當時容易出現假體松動或髖部疼痛的并發癥,所以在穩定性方面,半髖關節置換術顯然無法媲美全髖關節置換術。
綜上所述,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時可提升治療有效率,另外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優化各項手術指標,對于患者生活質量亦有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