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君亭 黃 莉 周芷秀 袁 瑩 蘭思仁 李霄鶴
1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福州 350002
2 海峽美麗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心 福州 350002
森林人家是一種以優質的森林環境為基礎, 依靠高質量的地域景觀, 利用森林生態資源和鄉土特色產品, 集森林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一體, 為游客提供餐飲、 住宿、 娛樂等多元化服務, 突顯地方特色的生態休閑型旅游產品[1]。 近10 年來, 森林人家在保護自然資源、 提高鄉村收入、 加快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并且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相繼出現地區發展不均衡、交通體系不完善、 品牌影響程度低等問題[2], 導致森林人家的發展良莠不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 年) 》 中明確指出 “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 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著重強調鄉村旅游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3]通常被應用于生態方面問題的研究, 由于該模型能夠較好地反映旅游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因此也被廣大學者應用于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領域, 并取得較好成效。 DPSIR 模型是將PSR 和DSR 兩大模型相結合, 充分利用二者的優勢, 為研究提供完整的分析邏輯, 用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種模型。 該模型中5 大維度,即驅動力 (Driving forces) -壓力 (Pressure) -狀態 (State) -影響 (Impact) -響應 (Responses)之間存在承上啟下的因果關系[4-8]。 近年來, 也有相關學者將該模型進行改良, 通過與研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 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森林人家是集生態體驗和旅游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休閑型旅游產品, 具備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矛盾點, 因此該模型的邏輯思維和生態學思維也適用于森林人家的評價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于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相對較早, 但是多以定性研究為主[9-17]。 多數國家通過結合鄉村改革策略, 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稟賦,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發展模式[15]。同時, 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評估研究多圍繞生態、 經濟、 環境三方面展開[18-21], 缺乏邏輯性、查 (問卷對象來自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公司企生態學等方面的考量;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HP 層次分析法[18]、 熵權法[19]、 TOPSIS 法[20]、 綜合模糊評價法[21]等。 森林人家相關研究多從宏觀角度、 以定性研究為主, 視角多集中于現狀問題、發展策略等, 較少涉及可持續發展研究[9-11]。 本研究嘗試將DPSIR 模型應用于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中, 從驅動力、 壓力、 狀態、 影響、響應5 個維度構建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為促進森林人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將DPSIR 模型的相關理論與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研究相結合, 構建相應的概念模型 (圖1),揭示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 鄉村旅游與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的因果關系。 在該模型中, 驅動力(D) 是指造成森林人家發展環境改變的潛在原因, 反映了森林人家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和潛力;壓力 (P) 是由驅動力引起的, 是產生森林人家發展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 包括社會壓力和環境壓力; 狀態 (S) 是指在壓力影響下森林人家的發展狀況, 主要從自然資源狀態和社會資源狀態兩方面體現; 影響 (I) 是指在森林人家發展狀態下對人類及社會造成的改變; 響應 (R) 體現的是森林人家建設和發展相關者為緩解或解決環境問題而采取的對策。 響應 (R) 為驅動力 (D)提供重要的發展環境和基礎, 使整個系統形成一個循環, 從而實現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22]。

圖1 基于DPSIR 模型的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框架
評價體系的構建以科學性、 系統性、 可行性為 3 大原則[21], 以 DPSIR 模型中 5 大系統層指標的涵義和要求為選擇依據。 通過梳理國內外森林人家、 鄉村旅游評價和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相關研究成果[9-23], 同時與福建省內外14 個發展較好的森林人家及其經營者進行溝通交流, 結合問卷調業等相關組織機構的35 位專家), 篩選出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指標。 問卷調查結果通過SPSSAU信度分析研究定量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如果結果高于0.8, 則說明信度高。
將收集的專家問卷放入評價矩陣中, 通過公式計算進行數據分析, 同時通過yaahp 軟件進行輔助計算, 最后得到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的權重。
2.2.1 構建判斷矩陣
使用層次分析法, 兩兩比較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中同一層中各個指標相對于上一層指標的重要性, 從而構建判斷矩陣, 計算公式為:

式 (1) 中,表示第i個指標對第j個指標對于上一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 重要性的標度分 1 ~9 級 (表 1), 根據該表對判斷矩陣進行賦值, 其中, 兩兩比較判斷矩陣F=(Tij)n×n, 滿足以下性質:Tij> 0;Tij= 1/Tji;Tii= 1。

表1 判斷矩陣及其含義
2.2.2 計算指標權重
根據判斷矩陣, 利用和積法計算對應的特征向量, 根據特征向量計算每個指標相應的權重。具體步驟如下:
對判斷矩陣中每一列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其指標的一般項為式 (2):

將歸一化處理后的判斷矩陣按行相加, 如式(3):

式 (5) 中, (AP)i表示矩陣 (AP) 的第i個分量[24]。
2.2.3 一致性檢驗

通過式 (6) 計算的結果共有3 種情況:CI的值越大, 說明判斷矩陣偏離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的值越小 (接近于0), 則說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好;CI=0 時, 說明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
計算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RI是通過多次重復進行隨機判斷矩陣特征值計算后取算術平均數得到的。 計算一致性比例公式為式 (7):

只有當CR<0.1 時,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才是可接受的。 通過運用yaahp 軟件輔助計算得出一致性檢驗結果CR均小于0.1, 說明本研究結果滿足一致性要求, 同時也表明所研究的特征向量可以作為合理的權重分配并用于最終決策[25]。
計算得出問卷的信度為0.832, 符合檢驗標準, 表明該問卷數據經過一致性檢驗, 從而確定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包含5 個一級指標、10 個二級指標和26 個三級指標, 并得到權重賦值 (表2)。 系統層的5 大指標中, 響應B5的權重最高, 說明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日益突出, 采取有效的改良和規劃措施對現階段森林人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狀態B3的權重位于第二位,說明只有充分認識森林人家的發展程度才能有效解決森林人家的發展問題。 驅動力B1與影響B4的權重相近, 壓力B2的權重最小, 說明驅動力、 影響和壓力對森林人家的發展影響較小。 了解發展狀況、 把握發展趨勢、 制定有效的發展策略是實現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表2 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權重
驅動力內部指標中, 環境發展驅動力C1的權重高于經濟發展驅動力C2。 高質量的自然環境和穩定的政策環境是森林人家建設發展的基礎, 同時也是吸引外來游客、 實現經濟收入的重要驅動力。 因此, 環境發展驅動力的權重較高可以提高公眾對于環境效益的關注程度。
在該指標層中, 政策扶持力度D1的權重最高, 說明政策扶持力度是核心驅動力, 引領森林人家的發展方向[12]。 當地鄉賢及居民只有在政策扶持、 資金充足的情況下, 通過科學的建設方式,才能為森林人家的建設和發展投入更多的資源。人均可支配收入D4的權重最低, 說明森林人家的建設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關從業者收入穩定性的影響, 但是森林人家相關項目資金扶持可以彌補投資環境不穩定等問題, 因此該指標對于驅動力層的重要性最小。
壓力層中生態環境壓力C3的權重最大。 這是因為生態環境是森林人家的主要旅游資源和重要發展驅動力, 不斷增多的游客和與自然環境的頻繁互動, 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多的壓力, 因此在森林人家經營過程中游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會更加明顯和突出[12]。 森林人家發展的社會壓力可以通過資金、 政策的幫扶進行緩解。 因此在兼顧社會環境壓力的同時, 要更加關注生態環境方面的壓力。
對于該指標層, 游客規模與環境承載力的比值D6的權重最高, 說明環境壓力主要是游客活動導致的。 污染物排放量D5的權重也相對較高, 污染物主要產生于游客參與森林人家活動的過程中,因此將游客規模控制在環境承載力的承受范圍內,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來源, 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緩解對環境的壓力。
狀態受到驅動力和壓力的雙重作用, 在該層中, 自然資源狀態C5的權重高于社會資源狀態C6。 獨特的森林環境和鄉村環境是森林人家建設和發展的根基, 是區別于城市的關鍵因素, 同時也是吸引游客參與森林人家活動的主要原因。 因此, 自然資源狀態對于判斷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水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狀態層的指標層顯示, 動植物豐富度指數D10與森林覆蓋率D9是評判森林人家自然資源豐富程度和產業可開發程度的關鍵尺度和重要參考, 二者的權重較高。 運營及管理機制D14、 游客人均消費水平D11和人均旅游收入D12的權重較小, 說明在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過程中, 產業的運營和收入不再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問題, 發展的關注焦點已從經濟領域轉移到生態、 文化等多個領域,從多方面促進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森林人家的趨勢,也是其發展的必然選擇。
影響層中市場影響C7的權重高于產業影響C8。 市場影響反映了游客對森林人家旅游資源的需求水平。 產業影響主要從國家的角度體現森林人家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 我國采取以市場經濟為主, 國家宏觀調控為輔的政策, 決定了在森林人家發展過程中要著重關注市場影響, 以市場為導向。
在該指標層中, 游客滿意度D16權重最大, 其反映的是森林人家客源市場的穩定性, 而且會直接影響森林人家的收入和信譽。 游客人均消費額D19和游客消費結構D18的權重最小, 說明二者在森林人家的發展過程中主要起引導作用, 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響應層在全局的權重最高, 其中經濟投入響應C9的權重高于環境改良響應C10。 兩個指標的權重相差不大, 體現出了經濟措施與環境措施對于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 經濟投入響應的權重較高, 可以讓經營者更加注重保護和優化環境, 同時注重對森林人家的基礎設施和品牌建設的投入[16], 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休閑型鄉村旅游產品。
森林人家旅游基礎服務設施投入占比D24的權重最大。 基礎設施的投入占比反映的是森林人家的游客接待能力, 是滿足游客基本需求的必要條件。 尤其是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如廊道、 綠道等自然和半自然系統[14], 不僅可以提高產業鏈完整度、 改善環境質量, 還可以作為森林人家產業品牌進行宣傳和推廣。 環境保護投入占旅游收入比重D25與污染物處理達標率D26存在著遞進關系,環境投入的提高會帶動污染物的處理效率[14]。 因此, 環境投入占旅游收入比重的權重要高于污染物處理達標率的權重。
可持續發展是森林人家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促進城鄉循環修復的重要途徑。 該評價體系基于 DPSIR 模型框架, 從 “驅動力、 壓力、狀態、 影響、 響應” 5 大角度進行評價, 指標涵蓋生態、 經濟和社會等不同方面, 對于森林人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引導作用, 為后期不同森林人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但隨著森林人家的不斷發展, 該評價體系需要與時俱進, 不斷完善,增加相應內容, 從而使其具有更高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