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為配合談判、改善戰場態勢,中國人民志愿軍各部進行了夏季反擊戰役。這次戰役是志愿軍轉入防御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性戰役。戰役中,坦克部隊配合步兵作戰,殲滅了大量敵軍,創造了驕人戰績,并誕生了一輛“人民英雄坦克”。
身陷險境,隱蔽待機
朝鮮江原道鐵源郡的石峴洞北山,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美軍在該地區防御陣地體系的要點,志愿軍曾3次攻占該陣地,均被美軍反撲奪回,稱得上是敵人釘入我方陣地的一顆“釘子”。
在夏季反擊戰役中,為配合金城地區正面戰場的作戰,志愿軍坦克二師4團奉命配屬第二十三軍進攻石峴洞北山的美軍七師十七團,志愿軍六十七師199團和200團擔任主攻,坦克2、4連配合作戰。
7月6日深夜大雨,2連的215號坦克前往將軍洞發射陣地,支援步兵鞏固石峴洞北山陣地。要到達將軍洞發射陣地,必須經過一片沼澤地帶,這里距離敵人大約3000米,而且是敵人的火力封鎖區,其間只有一條我方工兵利用20個夜晚,用泥土、石塊和木料等材料趕修的簡易道路,僅能容1輛坦克通行。雖說是新修的道路,但經歷敵炮火的轟擊和連日大雨的沖刷,路基已經變得很松軟,路面坑坑洼洼,泥濘不堪。
排長兼車長楊阿如不時地通過車長潛望鏡觀察被閃電照亮的道路,曾參與指導修路的他十分清楚腳下道路的情況。在這樣一個惡劣天氣的夜晚能否順利抵達目的地,他內心十分忐忑。“前面就是大炸彈坑的地方了,那里有一個勺子彎,小心!”楊阿如對駕駛員陳文奎大聲提醒道。陳文奎穩踩油門,小心翼翼地駕駛著坦克。此時,敵人的排炮又開始向沼澤地帶射擊,在四周的雨幕中閃起團團火花。“排長,我摸不準勺子彎的路了。車子扭不過彎去。”“停車,我去外面給你引路。”楊阿如邊說邊打開自己上方的炮塔門,不顧一切地迅速躍出炮塔門,跳到地面一看,車頭距離勺子彎的拐角太近了,加上道路狹窄,自然無法拐彎。他靠近駕駛窗對陳文奎大聲喊道:“往后退一退……好!左拐30度!慢點!好,好!注意看我的夜光鏡,低速前進。”在漆黑的雨夜里,坦克在楊阿如的指揮下一步一步接近射擊陣地。
盡管陳文奎一再小心謹慎駕駛,但還是在距離射擊陣地300多米的地方,不慎陷入兩個并排的大炮彈坑里無法動彈,既不能前進,也無法倒退。乘員們紛紛鉆出坦克,楊阿如用一支蒙著黑布的手電筒仔細察看坦克情況,頓時怔住了——炮彈坑非常深,坦克車前兩側的翼子板幾乎貼到了地面。他無奈地說:“機電員,和工兵聯系下,把陷車的情況告訴他們,請他們支援我們。”機電員許仕德答應了一聲,便迅速跳進坦克車內。
雨漸漸小了,后方的工兵趕到后,楊阿如立即組織大家分工開展搶救。先在山坡的背敵面挖了幾個防炮洞,然后在坦克履帶下挖泥、墊木頭,可是泥又稀又粘,粘在鐵鍬上很難甩掉,大家索性把鐵鍬扔到一邊,直接用手挖。到了后半夜,搶救行動仍不見效。楊阿如認為,此時坦克所處的環境非常危險,四周沒有任何遮蔽物,距離敵346.6高地的主峰只有2400多米,白天敵人完全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他急忙把情況通過電臺報告給團指揮所,團指揮所得知215號坦克能夠正常射擊后,命令楊阿如就地隱蔽坦克,等待指令。楊阿如接到命令后,立即招呼大家偽裝坦克,就近找來能用于偽裝之物,坦克很快被偽裝成一個大土包,炮管像一根靠在土包上的木棍,同時將坦克周圍所有的痕跡掩蓋掉。天將破曉,隱蔽工作全部完成,楊阿如和他的戰友們便鉆進車里休息并等待命令。
臨危受命,絕地反擊
7月7日,敵人向我石峴洞北山陣地進行反撲,其346.6高地上的3輛坦克對我防御部隊造成了極大威脅。坦克2連派3輛坦克前往支援,但因途中遭遇道路毀壞陷車而不能前進。在此緊急情況下,團指揮所命令待命的215號坦克晚9點前就地射擊,消滅346.6高地的敵坦克,并向反撲的敵步兵射擊,支援我方步兵戰斗。
黃昏時分,346.6高地上的敵坦克依然在向我方陣地射擊,楊阿如在與團指揮所聯絡之后,立即發出卸掉偽裝、調轉炮口的命令。看不清目標,楊阿如就冒著敵人的炮火,從坦克內探出頭觀察,以目測來確定射擊方向。炮長徐志強利用白天選好的方位物以及敵坦克射擊時產生的火光,在瞄準鏡上迅速鎖定目標。聽到車長的命令,徐志強立即摁下發射按鈕,一顆紅色火球高速飛離炮口。
楊阿如看見紅色火球在敵坦克上劃出一道綠光,向左上方一閃而過,“跳彈,向下瞄,放!”楊阿如急切地喊道。跳彈說明目標打中了,方向也沒錯,只是高了一點,打在炮塔上了,徐志強稍微搖動高低機,將瞄準點下移,“咚!”第二發穿甲彈脫膛而出,一下子就鉆進了敵坦克的“肚子”里。“打中啦!再打一發!”楊阿如興奮的話音剛落,又一發穿甲彈命中敵坦克,敵坦克瞬間燃起熊熊大火,映紅了陰沉的夜空,也映出了另外兩輛敵坦克的身影。
其他兩輛敵坦克見狀慌忙調轉炮口向215號坦克還擊,它們打出的一發發穿甲彈,在215號坦克周圍的泥土上劃起一道紅光。此時,敵人縱深內的炮兵也開始向215號坦克所在地域集火射擊。炮彈爆炸產生的彈片、掀起的石塊打在坦克的裝甲上咣咣直響,產生的氣浪、彈片不斷撞擊著車體。徐志強迅速轉動炮口瞄準敵第二輛坦克,連續發射5發穿甲彈,第二輛坦克也落得了第一輛坦克同樣的下場;緊接著又是6發穿甲彈,敵第三輛坦克趴在那里也一動不動了,石峴洞北山上的槍聲也隨之稀疏了。
這一回合,在楊阿如的指揮下,215號坦克5分鐘擊毀敵坦克2輛、擊傷1輛,并摧毀地堡4個、火炮2門,及時地支援步兵打退了敵人的瘋狂反撲,鞏固了陣地。但215號坦克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惱羞成怒的敵人發起了瘋狂的報復,炮彈猶如雨點般傾瀉而來,頃刻間整個坦克淹沒在炮彈爆炸激起的泥土和產生的煙霧中,215號坦克卻因為身陷彈坑而無法動彈。
在這危急時刻,駕駛員陳文奎提出了一個想法:“既然敵人深知我軍善于夜戰,每次打完后都會立即撤出戰斗,而且敵人每次都不會主動追擊,只是聽聲音組織用炮火追擊或攔截,那么,我們何不利用敵人害怕夜戰的心理,原地發動坦克,先把發動機的聲音弄得很大,而后像開走遠離一樣逐漸減弱,迷惑敵人,讓他們誤認為我們撤離了。”
? 大家聽了他的想法都很贊成。陳文奎立刻啟動發動機,先是加大油門,讓坦克轟隆隆地吼叫起來,接著又慢抬油門,使坦克的轟鳴聲逐漸由大而小。敵人果真以為志愿軍的坦克和往常一樣打了勝仗要撤走了,朝坦克“撤走”的方向開“排炮歡送”。215號坦克就這樣成功地迷惑了敵人,繼續在原地隱蔽待命。
成功脫困,大獲全勝
7月8日,雖然敵人認為215號坦克撤走了,但仍將坦克陷車的沼澤地帶作為重點關注的區域,先是派來幾架飛機從空中進行偵察,并對可疑目標進行掃射、轟炸,又利用遠程炮兵進行排炮轟擊。為了防止彈片飛進車內損壞設備、傷及人員,乘員們不得不將所有的車窗關閉。由于車內空間狹小、人員多,車外的硝煙不斷通過縫隙鉆入車內,熾熱的太陽烘烤著坦克,車內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大家都感到窒息難耐。雖然只要打開車載電風扇就能解決問題,但誰都沒有這樣去做。因為大家心里明白,沒有電,坦克就不能發動,火炮就不能操作和射擊,況且車內電瓶的電量所剩不多,而坦克的處境又不允許啟動發動機為其充電。為了能夠隨時接受命令投入戰斗,大家選擇了忍耐。團指揮所了解到215號坦克的情況后,指示乘員輪流在車內值守,其余人員到防炮洞里休息,但大家再次選擇了堅守。
? 很快,他們接到上級命令,參加支援步兵攻打石峴洞北山次峰的戰斗和消滅敵346.6高地上的坦克。215號坦克必須先駛出淤陷地,才能進入新的陣地。要使坦克脫困,關鍵是找到足夠多的墊木,把路墊好了,坦克才能開出來。雨夜中,坦克乘員們與前來支援的工兵戰友們一起開始了緊張的工作。敵人的冷炮不斷炸起泥水,鮮血、汗水和泥漿混合在一起,大家只顧埋頭苦干。東方露出魚肚白時,濃霧彌漫,敵人又開始向沼澤地帶實施炮擊。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坦克乘員和工兵們把泥涂在草上然后捆上身偽裝起來,再爬到幾百米外的山上收集被敵人炮火炸斷的樹干,捆好后拴在腰間往回拖,就這樣往返數十次。到臨近傍晚時,在坦克履帶下面終于有了一條用石頭、木頭墊出的堅實道路。
? 7月9日,在工兵幫助下,215號坦克終于駛出了彈坑,隨即駛進新的射擊陣地加入戰斗。預備炮長師鳳山迅速將炮口瞄準第一輛敵坦克。坦克炮一聲咆哮,楊阿如看見一顆紅色火球從敵坦克左側飛過。“偏左!”師鳳山聽見排長的喊聲,稍稍向右轉動方向機,又打了1發,只見空中快速閃過一條紅線,在敵坦克炮塔右邊劃起一道綠光,不見了。“跳彈,向左修正偏差,急速放!”師鳳山修整好偏差,一連打出3發炮彈,徑直穿進了敵坦克的身體,瞬間熊熊大火噴射而出。“打得好!”楊阿如接著命令道,“快轉移火力!打第二輛坦克!”就在師鳳山瞄準第二輛坦克時,敵人搶先開火了。紅色火球從215號坦克的車頂上方飛過,閃花了師鳳山的眼睛。師鳳山朝著發出火光的地方連續打了3發炮彈。楊阿如看得十分清楚,第一發打高了,第二發打低了,第三發偏右,便提醒道:“不要慌,沉住氣,往左瞄,連續放!”第四發還是沒中,師風山穩了穩心神,第五發炮彈終于擊中敵坦克要害。215號坦克僅用11分鐘就擊毀敵軍坦克2輛、火炮3門、地堡20多個。步兵在炮兵和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占領石峴洞北山次峰陣地。
? 戰后,志愿軍總部授予215號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稱號,全車乘員記集體特等功,排長楊阿如榮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級英雄”稱號。1953年10月,楊阿如代表中國人民志愿軍坦克部隊出席了朝鮮人民軍英模大會,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二級自由獨立勛章。如今,215號坦克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訴說著過去的歷史,詮釋著不朽的戰斗精神。
(摘自《炎黃春秋》賀煜、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