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萍
案例背景:
最近在雜志上看到幾則故事,特別是“踢貓效應”的故事,令我感觸頗深。
踢貓效應故事是這樣的: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的消極情緒如果未能及時得到控制,很容易波及他人而導致惡性循環。這個效應也讓我想起了幾天前發生在英語課堂上的一件事。
案例描述:
幾天前,由于工作繁忙,家庭事務繁雜,所以心情比較煩躁。上課鈴響了,我邁著沉重的步子走向教室。問候、熱身完畢后,我采用玩游戲的方法復習上一節課的句型。這時突然傳來一陣哭聲。一看,原來是新來的插班生。看周圍同學的眼神和表情:有的疑惑,有的關切,但更多是輕蔑的責怪聲。看到教室里出現這樣的場景,讓我原本難以平復的心情瞬間被引燃起來,我把所有的學生訓斥了一頓,并用不耐煩的口吻對這位新同學進行了簡單的制止。此時,我已失去理智,對于他的反應表現得很冷漠,整堂課都在凝重的氛圍中進行著。此后,我發現他上課常常心不在焉,不愿參加活動,對老師和同學有了很強的疏離感。課堂作業也常常拖交。
想想“踢貓效應”的故事,再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的心情很復雜,更多的是懊悔。對于一個插班生,新班級對他來講無疑是很陌生的環境,沒有新朋友,如果一開始就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接納,很容易讓他產生疏離、孤獨、膽怯心理。那一夜我思緒萬千,第二天來到學校,找機會將他叫到辦公室,關切地詢問那天發生的事情原委,了解他的家庭和學習情況,并及時給予他鼓勵。我帶他來到教室對同學們說:“老師剛才了解到新同學那天遇到了很不開心的事情,所以沒忍住哭了,他不是故意的,我們不應該那樣指責他,如果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時大家不幫他反而欺負他,對他來說是不是雪上加霜呢?你們都是有愛心的孩子,愿意對他伸出援助之手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愿意”。“老師那天帶著很壞的情緒,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你們,老師做得也不對,現在我愿意向你們道歉。”他滿臉驚訝,眼里閃動著淚光,我感覺他與大家的心在貼近。打那以后,我很刻意捕捉他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慚慚地他臉上常常露出自信樂觀的笑容,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傷的珍品,有時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扭斷一根纖細的生命。”愿每一位教師都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每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愿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