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麗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實踐性作業 “四性”原則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設計出一系列符合初中學生特點的“實踐性作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就“實踐性作業的梯度性”、“實踐性作業的實效性”、“實踐性作業的多樣性”、“實踐性作業的時代性”進行論述,希望能通過“實踐性作業”這一形式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從課堂延伸至課外。
2021年是“雙減”元年,全國各地各校積極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河南省教育廳辦公室也于2022年印發義務教育階段15個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進一步要求高度重視作業設計與實施工作。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因此設計出一系列符合初中學生特點的“實踐性作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踐性作業設計要著眼生活實際,界分梯度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因此,在實踐性作業的設計上,我們一定要著眼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適宜的作業。
比如:我校有將近60%的同學為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相隔兩地,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照顧。
因此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時,我嘗試設計了一組作業。其中任務一是:請你今晚回家給父母或家人洗一次腳,下節課就當時的感受自由分享。就特別關注到家有父母的孩子,也考慮到父母不在或者父母不在家的孩子。通過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內容,拉近孩子與家人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擁有感恩之心。
二、實踐性作業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提升實效性。
教學目標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依據,因此也應該成為教師設計作業的依據。所謂實效性是指要避免形式化,而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
還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為例。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是:理解“家”的內涵和功能,知道孝親敬長設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體會家人對我們的付出,養成熱愛父母、孝順父母關愛家人的意識。我們就可以設計一組這樣的遞進性體驗作業:回家后為父母或其他家人做一件事,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了解父母的工作狀況以及對自己的要求,最后嘗試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意與感恩。
三、實踐性作業設計要吸引學生參與,注重多樣性。
如何讓實踐性作業既有趣又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讓學生愿做、樂做,積極參與且樂在其中呢?
首先我們要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實際學情等優化作業內容,設計不同類型作業,增強作業的可選擇性。其次,教師要提高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努力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比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我就嘗試設計了這樣一組作業供同學們自由選擇。
1、拍攝一組集體生活美好瞬間的圖片進行展示。
2、小辯論:集體規則與個性發展誰重要?
3、情境表演:當集體獲得榮譽時或當集體面臨沖突時?
4、小組合作制作班級成長紀念冊。
5、我向班級提建議,促進集體和諧發展。
6、尋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嘗試建立一個社團。(制定章程、組織活動、制定方案、成員展示、活動總結等)
四、實踐性作業設計要關注核心素養,體現時代性。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圍繞課程內容體系,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進程,結合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時事進行講解。”因此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努力創新和優化,讓學生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近幾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同學們最真切的體驗,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充分體現了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全力維護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根本利益,彰顯著對“生命的關懷”。由此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時,我嘗試進行了這樣兩項實踐性作業:
1、搜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的感人事跡,以圖片或人物事跡的形式制作板報,并談談你的感受。
2、以“最美的逆行”為主題,請選擇合適的時間對身邊的醫務工作者進行訪談,了解他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并寫出你的采訪感受。
愿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性作業”能成為一個良好的載體,指引我們在培根鑄魂的路上行穩且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