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良好品德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和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新課改強調,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怎么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就“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法”展開討論,希望能對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改;教學方法;應用策略
一、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主體,主導著教學課堂,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要認真聽講、記筆記就可以了,因此,整節課下來,學生會感覺特別枯燥,學習興趣不高,而新課改則強調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以引導為主,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采用小組合作、開展互動教學等學生易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學時代”為例,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中學時代對我們所起的作用,在講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不應該一上來就直入主題,為學生講解中學時代對我們有什么作用,而應該以互動教學的形式展開,讓學生談論一下,進入初中以后,與小學相比有哪些變化?師生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如:有的同學就提出作業多了,課程更緊了,還有的同學提出我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爸爸媽媽送我們上學了,更有同學提出我們的閱讀量大了,知識面更廣了,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了等等,學生都積極地發言,說出了自己的觀點,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也了解到了學生的想法,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中學生活的打算,讓學生認識到中學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的教材過程中,教師總是以“嚴厲、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有的同學因為害怕回答錯問題受到教師的責備,而不敢舉手發言,更別提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和想法了,而新課改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則是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學生學習中的指導者和啟發者,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以七年級“在集體中成長——我和我們”為例,在講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對“集體”的理解,如:有的同學就提出我們班級就是一個小集體,有的同學提出每個大集體都是由幾個不同的小集體組成,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樹立集體意識,接著教師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拔河比賽、評選優秀班集體等讓學生深刻體會“集體”的含義,并認識到我們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班集體,集體對于我們的重要性等等,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集體意識和觀念。
三、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地為學生授課,講的內容過于生硬,沒有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然學習效率不高,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如創設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及多媒體情境教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以七年級“青春時光——悄悄變化的我”為例,在講這節內容時,首先教師先以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了一組圖片:剛剛出生—剛學會走路—初次上幼兒園—初次上小學—上小學時第一次得獎—再到現在處于青春期的自己,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這一組圖片,說說每個時期都有什么變化,然后再讓其中兩三個同學說說自己成長中記憶深刻的事情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再以“走進法治天地——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為例,在講述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如:某些同學因為迷戀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經常泡在網吧,在自己沒有錢玩游戲的情況下,騙父母、親戚要錢,甚至偷其他同學的錢,慢慢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通過這一案例,讓學生懂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以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個方面論述了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雙燕:初中道德與法治互動式教學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王開秀: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法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