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業 黃易均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的業務活動和需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會計專業教學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會計重核算,會計教學重點集中在會計記賬方法和會計理論,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會計的基礎核算工作逐漸被信息化、智能化、無紙化所取代,對從業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時代推動著未來財務人員的轉型,如何轉型將是很大的挑戰,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一、大數據時代會計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教學體系尚待完善
目前很多職校會計教學體系片面化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習系統,只關注理論而忽視教學實踐,在課程設置上開設了很多會計學基礎、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專業課程,而在大數據背景下相關的數據分析,信息系統,戰略管理,稅務實操,業務流程管控等內容幾乎很少涉及。課程時間大部分集中在理論學習,而非專業理論課程只是學生學習的調味劑,得不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這樣的課程設置,會計核算不結合實際業務,學生不會財務管理,不會數據分析,不會預測決策,培養出的學生偏理論化,對大數據進行編輯、處理、運算等能力低下。而低端的會計工作遲早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傳統的課程教學體系已不能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要改變課程設置,把傳統的理論課程刪減,增加新的知識領域的課程,才能符合人才培養目標。
(二)會計教學方法落后
有一些會計老師在教學方法上嘗試進行新的改變,在效果上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有許多會計老師在教學模式上依然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采取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師在講臺上照搬課本,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全部塞給學生,一支粉筆,一份教案就可以應對整學期和所有學生的教學。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單一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很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學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逐漸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教學方法要嘗試新的改變,比如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引進多媒體新技術教學等,只有跨出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會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二、大數據時代會計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豐富教學體系,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體系方面,通過實行課崗融合、課賽融合、課證融合等方式,豐富和調整會計教學體系。課崗融合,通過企業實地調查,分析企業崗位需求,以業務處理為目標來構建課程內容。使學生直接參與企業業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課證融合,把會計課程內容和資格考試相結合,通過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考取專業證書,不僅是對學生所學內容的直接檢驗和考核,也為今后的工作就業提供便捷。課賽融合,把技能大賽引入到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各項技能比賽,將理論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有效提高會計實務和實訓課程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二)改變教學方法,引入豐富教學手段
1.模擬企業環境,讓學生熟悉會計崗位工作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會計崗位需求,通過真實的企業經濟往來和企業會計資料,實施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通過構建模擬企業,復制企業真實的會計資料,制定和真實企業業務流程一致的實踐教學內容。學生根據真實的原始會計信息,完成從憑證審核、記賬、結賬、編制財務報表的流程。在實施過程當中,設置和業務相匹配的會計崗位,明確各個崗位職責,分小組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崗位,協助完成相應會計處理,按照要求完成工商業務、銀行業務、稅務業務等。通過完成完整的循環,直接參與過程的處理,學生能直觀了解會計信息和業務處理,提高會計教學的實踐效果。
2.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
會計課程的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可擴展為線上和線下教學兩部分。針對業財合一,流程管控的教學內容,從經濟業務分析資金運動,然后進行會計處理,使實踐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線上課程設計,教師首先在網絡平臺上根據課堂上要學習的內容布置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和及時反饋,進而調整線下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完成作業和相關測驗,同時記錄學習的難點,通過網絡平臺的形式,和同學及老師進行交流。線下課程設計,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引入章節知識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比如在課堂上分組分角色,各自負責某一部分內容,通過討論研究得出小組結論,根據結果教師進行評價和分數評定,以此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善于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組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
綜上所述,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的業務流程、應用方式等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對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時代在變,行業在變,會計人員也要改變,傳統會計教學顯然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通過分析會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方面結合實踐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