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早霞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由此可見,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發揮家校合力,幫助學生成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強家校溝通,為學生成長搭建橋梁
1.建立家校溝通的渠道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幫助雙方了解學生在家和在學校的不同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學生在校和在家情況的對比,對學生采取更加有針對性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此達到幫助學生更好成長的目的。
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常規的有開家長會、進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布置親子家庭作業等。這種周期性的活動有利于家長了解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在校情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微信、QQ等軟件的普遍使用,教師和家長的溝通也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方式實現。如今,教師主導建立的微信群或QQ群,在家校溝通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在群內以照片或視頻等多種形式發布學生的動態,讓家長可以即時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
2.培養學生樂于與教師溝通的習慣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時會主動與學生溝通。但是由于班級內學生很多,教師很難做到及時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與教師溝通的習慣很重要。
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是想與教師進行溝通的,但是經常因為害羞,不好意思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現在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對孩子過度呵護的情況。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出現問題后,沒等孩子與家長溝通,家長就主動地幫助孩子,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不會主動溝通,只會被動地等著家長來解決。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培養學生樂于與教師溝通的習慣,要先從家長入手。
筆者會對家長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不過度參與,耐心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培養孩子的主動溝通意識。在學生逐步具有主動溝通意識后,家長再鼓勵孩子多與教師交流溝通,從而在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動大膽地向老師提問。
二、幫助家長正確認知學生發展規律
1.尊重孩子自然成長過程
即使是同年齡的學生,其身心的發育程度也是不同的,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也是不均衡的。例如在學習拼音時,有些學生可以很快地掌握,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學習拼音時,經常會將“b”“d”記錯,在整體認讀音節時也會出現記不住的情況。但其實這些不足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導,靜待花開。
2.學會相信孩子、賞識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一味地只看孩子的不足,也要能看到孩子的長處,欣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把這種教育理念貫穿到教育孩子的整個過程中,就會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樹立健康的身心。有調查顯示,經常被家長表揚的孩子通常很容易自我認同,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時會更有熱情。
三、為增進親子關系搭建平臺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的要求。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家庭教育數字化管理必將成為趨勢。作為校方,要跟上時代步伐,為增進親子關系搭建平臺,開展有效活動。
在搭建平臺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做了很多工作。
一是開展家長學校活動。家長學校是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與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有效的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徑。筆者所在學校每年堅持開展家長學校活動,重視家校合力,全面指導家庭教育,營造理解、尊重、關愛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是定期召開家長會。筆者認為,家長會的召開一定要有切實意義。筆者所在學校會在家長會召開前要求班主任轉變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標準的觀念,要從多角度發現學生的長處,了解學生的優勢所在,給家長指明學生最佳的發展方向。
同時,為提高家長會的效率并發揮其最大意義,學校對家長會的形式進行了改革,由總結式、要求式的家長會轉變為激勵式、方法式的座談會。通過對優秀家庭、優秀家長、優秀學生進行頒獎的方式鼓勵家長和孩子的做法,樹立典范;通過邀請優秀家長做講座的方式為其他家長提供經驗和借鑒;通過讓班主任做家庭教育講座,指導和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鼓勵家長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學會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好家長;通過感恩教育活動,促進親子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三是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開放日活動使廣大家長對學校的校園文化、教學理念及教師的管理方式有進一步的了解,通過聽課、觀課活動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進而明確孩子下一步的教育方向,形成家校合力,達到更好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是開展家長講堂活動。為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網絡作用,充分運用家長資源,筆者所在學校嘗試開展家長講堂活動,每周請一位家長來學校為學生們上課,有的家長向學生傳授某項技能,如數學思維游戲——魔方、華容道、七巧板等;有的向學生傳遞經驗感悟;有的為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法治教育等知識。
五是利用平臺開展親子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呈現網狀結構,任何人都是嵌入其中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家庭教育主體的家長更應該學會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服務家庭教育。為更好地指導家長更新教育理念,學校組織家長利用家校共育數字平臺觀看專家講座,通過參加平臺組織的活動,增加親子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總之,只有發揮家校合力,使家庭和學校高效配合,有效聯動,各自發揮最大的優勢,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義務,才能為孩子們打造出健康、美好的成長環境。
【本篇文章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重點課題“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文章(課題編號:AHA180015-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