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文梅
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閱讀”緯度,我們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六大學習任務群的界定中可見一斑:“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那么,如何有效錘煉并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閱讀功?筆者從師生解讀文本、建立問題導向、拓展多文本閱讀三個維度,淺談一些自己的新認知。
一、堅持教師解讀為先,學生解讀為主的原則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解讀能力不僅體現在心中有課標、有學生、有教師專業素養等方面,更應該聚焦在“有文本”之上。
文本解讀既是教師用好教材的前提,也是落實“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語文課程標準之課程目標的保障——因為,語文課本的選文,是文章中的精品,是善于運用漢字的典范,其中文字的美妙、結構的奧妙、文化的深厚,需要細細品味才能于平淡中品出真味,讀出文字背后的含義。
當前,教師的備課資料途徑廣泛,特別是各類教輔資料和多媒體生成的豐富課程資源,在帶給廣大教師便利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削弱了諸多教師解讀純文本的興趣和能力,加上一些非教學工作事務等的干擾,導致教師解讀文本呈現出先天不足。試想,一位自己對文本底蘊都含糊不清的教師,又怎能引領學生讀出于漪倡導的那種“文字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結、民族睿智、民族思維方式”,從而“享受精神的愉悅”呢?所以,一位稱職的語文教師只有老老實實地讀透文本,讀懂文字背后的東西,解決細讀中自己的困惑,進而聯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閱讀障礙,方可制訂出切實可行的閱讀策略和文本閱讀的主問題、分支問題等,為閱讀教學中師生的思想沖撞和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地勝任教學中教師的“導演、旅伴、啟動者和喚醒者”等“中間人”的角色。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閱讀、瀏覽等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感悟文本的價值取向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教學任務,但教學又有其自身的基本規律,文本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和體驗是豐富多彩的”。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過程,允許他們保留對文本的有益探究,穩步提升直觀動作、具體形象、抽象邏輯等各項思維能力,積累非連續性文本試題中結構不良試題的解答策略,準確、有效地提取多個文本的隱性信息,進而對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發揮極大作用。
一篇文章,師生只有從文字中讀懂了情感蘊藉,才能更好地實現“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沒有深層次、高質量的文本解讀做基礎,其余教學目標的實現只能是空中樓閣。
二、建立問題導向策略,發展學生高級思維
“問題導向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以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用問題驅動學生學習。‘問題指向的是對既有事實、既定判斷和既成結論的超越”。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問題導向是激發學生結合文本開展思辨性閱讀的紅線,教師的探問、追問顯得彌足珍貴。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摒棄那些低效、重復、無序的問題,以教師深度解讀文本、課程標準為依托,用巧妙的問題設置串聯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及時發現學生迸發的思想火花,有效啟發學生的設問藝術,讓語文課堂充滿著知識、智慧、交流、分享的美好,這對鐘愛語文教學的人們,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當然,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明確“情境、簡明、適度、適時”等要求,注意題干的清晰、具體,提升高認知水平問題的發問頻率,縮小座位排列中“三角形”區域外的學生關注度不足的影響,采用有規則的問答形式,給學生充足的候答時間(比如3~5秒),利用好有效表揚,增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機會,切實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理念。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背影》一課,在學生自主完成識字與寫字環節后,教師就可用設置的主問題切入:“背影”作為全文線索,串聯起父子之間的哪些故事?學生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很快就會給出答案。家境慘淡中,父親對兒子的安慰,這份不遷怒讓人感動;車站送別已成年的兒子,這一看似“多余”的動作,暗含著父親對兒子的關心;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這個明知不必為而為的舉動讓父子倆冰釋前嫌,那個肥胖的、微傾的、努力攀爬的背影成了焦點、觸發點、交匯點和動情點;淚光模糊中的父親的背影寄寓著兒子的感動、懺悔和希望……如此,師生通過有效提問、研討,研讀出“背影”這個切入點的獨創性。
三、拓展多文本閱讀思路,建構大單元教學架構
“多文本閱讀,指圍繞一個議題選擇一組相關聯的文章,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議題展開立體式的自由閱讀,并進行多方面的言語實踐”。2020年中考試題中,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考查意味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變革,加快了多文本閱讀教學實踐的推進步伐,培養學生根據任務驅動完成對文本信息的精準提取能力,在創設的真實、有意義的情境中,運用語文素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語文問題,是塑造初中生四大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何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通過兩相比較,不難發現二者的不同:“非連續性文本”包括文章和圖表等資料,而“多文本閱讀”則指一組相關聯的文章。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明確同一議題之間不同文章的關聯度,找準切實可行的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利用講述、指導、討論、示范等多種教學方法,以統編教材中“大單元教學”架構為抓手,結合多文本閱讀讀本的議題取向(例如八年級上冊的新聞視窗、人物風采、縱情山水、至真情懷、品評智慧、哲理古韻等),增加表現性、探究性等過程性評價體制,實現學生對“三文化”,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念的認同,從而完成對“語文是人文性、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命題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