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林
母親,是一個用行動詮釋愛的人
在成長的路上,我和我媽的“戰斗”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小時候,我最羨慕的就是鄰居家的小孩,她的媽媽每天早晨都煮方便面,那香味翻過院墻,飄進我的鼻子里。我跟我媽提議,與其每天早晨做飯那么累,我還吃得少,不如煮方便面,那多省事。可是我媽不愿意,說那是垃圾食品,依舊每天早晨做蛋炒飯。我據理力爭,看看別人家,孩子想吃啥媽媽就給做啥。我媽直接回了句:“我讓你考第一,為啥你不考第一?”一句話就把我噎回去了。我想,遲早有一天,我會過上天天吃方便面的日子。
長大一點兒,我再也不會為方便面糾結了,像許多女孩一樣,我開始打扮自己。但是,我知道這種事情在我媽眼里,是不務正業。于是,我又開始了和她斗智斗勇。
每天上學前,我都是正常出門。但是在快到學校的時候,我趕緊用手撓自己的頭發,拿出自己攢錢買的小皮筋,給自己扎兩個凌亂又俏皮的羊角辮。小時候,我看過一些古裝劇里女孩撲粉的鏡頭,從沒見過高檔化妝品的我認為,電視劇里撲的粉都是面粉。我用紙從家里包了一點兒帶出來,扎好辮子,還不忘打開紙,蘸一點兒面粉拍在臉上。放學后,我還要在家附近把皮筋取掉,用水把頭發拍趴下,保證和早晨出門前一樣,不被母親看出來,才敢回家。
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偶爾翹起來的頭發,還有面粉里我留下的手印,都暴露了我的叛逆。我媽查探清楚后,特別生氣。那天放學,我剛到家,她就扯掉我的書包往沙發上一丟,然后把我拽到理發店。我能感覺到,那天我完全是被提溜過去的,腳都沒有沾地。然后她沖著理發店的師傅大喊:“有多短剪多短,讓你天天不好好學習!”理發師也不敢插嘴說話,低著頭把我的頭發剪短。回家后,我看著鏡子里的自己,連個發卡都別不上,涕泗橫流。我當時很想沖出去和她大吵一架,又知道胳膊總是擰不過大腿,打輸了可能還會招來一場父母“混合雙打”。只能幻想著,等我長大了,一定要留一頭長發。
我那時學過了《揠苗助長》的故事,我覺得古人的智慧都是精華,所以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偷偷地把頭發拔一拔,希望這樣頭發可以長得快一點兒。然而,母親對我的懲罰還沒完,我除了被剪短了頭發,還被要求學搟面皮,讓我明白面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抹的。她像個監工一樣守在我身旁,一通搟下來,我胳膊又酸又疼,這讓我覺得偷面粉的代價太大,以后再也不用面粉化妝了。
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我做了媽媽看不順眼的事,她就有辦法治我。我拿著得了八十多分的語文試卷回家。她問我:“你為什么不是滿分呢?”我說:“全班都沒有滿分的啊。”她聽了會說:“你考了滿分,班里不就有滿分了!”她經常讓我看一些課外書。我說:“我的作業做完了啊,老師沒讓看。”她冷冷地呵斥道:“你那么聽老師的話,老師讓你好好學習,你怎么不好好學?”我無言以對。
整個青春期,我都跟我媽斗智斗勇,但是我從來沒贏過。我那時關注什么,就會失去什么。所以,我喪失了很多追逐潮流的機會。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我上大學。
大學畢業后,媽媽說我已經長大了,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是自己的事,不想再管我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開心,可是不久后,我又有一些失落。我曾經想一天三頓都吃方便面,可當我因為工資低,吃方便面省錢時,我才知道,沒有合理的飲食,我可能也不會有好的身體;我曾經想要化漂亮的妝容,可當我拿起粉底時,想到自己身無長物,過分追求臉上的妝容又有什么用呢?還不如多讀兩本書;我曾經想天天出去玩,可是當我面臨要換工作時,才發現,人只有有事可做,才不會浪費人生。
而成年后的每次考試,媽媽再也沒有顯示出以前那種永爭第一的心態。而是對我說:“人生重在體驗,結果不重要。”她再也不會把我拉到理發店,指著我的頭發讓人一陣猛剪,而是對我說:“女孩子就要活得漂亮一點兒,不管是內在還是外表。”想一想,曾經抱著這種心態的是我啊。
有一次回家,因為我很少回去,所以我媽盡量做我愛吃的飯菜,早餐是一大碗方便面配排骨。香味已經飄到隔壁的院子里了吧,不知道曾經的鄰居有沒有羨慕過我現在的排骨面?
而我知道,那些年的那些“戰斗”,即使到最后偃旗息鼓,也終究是她贏了。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