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鶴同
為了創作小說《平凡的世界》,從1982年開始,路遙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查閱了從1975年到1983年的各省市黨報,了解社會發展趨勢。1984年,路遙“規模宏大的書”框架已成:三部分,六卷,一百萬字。
接著,路遙馬不停蹄地深入鄉村城鎮、工廠礦區體驗生活,接觸干部和群眾,了解風土人情。一切準備就緒,1985年秋,路遙來到銅川偏僻的陳家山煤礦,進行小說第一部分的創作。
路遙每天伏案十五六個小時,寫一個章節。第一部分共53章,為了掌握進度,迫使自己完成既定目標,他畫了一張表格,寫著1到53的數字,每寫完一章,就劃掉一個數字。每劃掉一個數字,路遙都盯著圖表看半天。他知道,每劃掉一個數字,就向目標和希望前進了一步。他抑制著自己盡量不看最后的“53”,似乎那是一片茫茫的泥淖,他要努力做到的是堅實地邁好每一步。
這樣,有時白天寫不完,路遙就挑燈夜戰,往往寫到凌晨,累得暈頭轉向才沉沉睡去,醒來已是次日中午。所以,寫這部書時,他總是“早晨從中午開始”。而對他傷害最大的是飲食不規律,投入緊張的寫作,總是錯過食堂開飯的時間,有時一天就吃一頓飯。長期的“食不果腹”,嚴重的營養不良,大大地摧殘了路遙原本強壯的身體。1986年元旦前夕,《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分脫稿,33萬字。
接著,路遙住進了吳旗縣武裝部院子里的一孔窯洞里,開始了小說第二部分的寫作。他照例是每天寫一個章節,忙得顧不上吃飯,這是一次更為要命的消耗戰。1987年3月,路遙在修改小說第二部分快完成時,忽然吐了一口血,癱倒了。他去求醫吃藥,但無濟于事。
1987年11月,路遙在榆林賓館開始小說第三部分的創作。每天的進展仍然是死任務,一個章節,四五千字。雖然路遙已經非常疲憊、虛弱,但小說的三部分,逐漸起伏,一浪高過一浪。且第三部分是全書的高潮,他必須拼命,全力以赴。這是一次帶著傷病的奔跑,他想的是,沖過終點,即使永遠倒下了,也不會有遺憾。
1988年5月25日是一個平常而特殊的日子,路遙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寫上了最后的句號,猶如攻克了敵人最后一個堡壘,把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戰斗的制高點,他激動地把圓珠筆扔出了窗外。這時,他的五根手指已經變形,不能握攏,但他卻笑得淚流滿面。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是那一屆唯一的獲得長篇小說獎的作品。至今,《平凡的世界》已出版銷售1800萬套。2019年9月,這部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