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英
(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劉營伍鄉人民政府 山東 德州 253400)
山東省德州地區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光照資源豐富,正常年景的溫度、降水、土壤等客觀條件基本能夠滿足馬鈴薯的生長發育,比較適合馬鈴薯的種植,并且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馬鈴薯起壟覆膜栽培應選擇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管理狀況良好、保水保肥力較強、便于田間管理的地塊。馬鈴薯不宜連作,不宜和茄子、西紅柿、辣椒等茄科農作物倒茬,前茬最好種植豆類、牧草、小麥、玉米等,前茬農作物收割后應盡早深耕、除茬、澆凍水,為開春種植馬鈴薯整好地、保好墑。春季播種前結合翻地,施腐熟的羊糞、雞糞、豬糞等農家肥,以提高土壤肥力,為馬鈴薯的豐產打下堅實的基礎[1]。
一般在3月上中旬土壤晝消夜凍時進行早春頂凌覆膜。具體做法是:用馬鈴薯起壟機進行一次性開溝起壟,標準起壟作業面幅寬1.0 m,壟底寬0.6 m,溝底寬0.4 m,壟高0.2 m。起壟后用厚度0.008 mm、寬1.2 m的聚乙烯強力超薄地膜進行人工覆膜,每畝地用2~3 kg。在覆膜過程中,應堅持將地膜拉緊,兩邊壓實、封嚴,做到地膜緊貼壟面。并且在壟溝內膜相接處保留滲水的間隙,同時,要打碎壟面上的土塊,拾凈殘茬和秸稈,以免劃破地膜[1]。
應選擇株型緊湊、適應性強、高產穩產、品質優良的馬鈴薯脫毒良種,比如魯馬鈴薯1號、克新4號、壟薯6號、壟薯7號、莊薯3號等優質品種。
馬鈴薯應切塊播種,每個切塊應帶有2~3個芽眼,重量在40~50 g。做好切刀消毒工作,一般多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嚴格執行每切1個馬鈴薯切刀消毒1次,切塊后的種薯用草木灰攪拌后置于空地1~2 d后即可播種,拌種后種薯塊不能堆積、不要裝袋,以免降低發芽率,增加弱苗量[2]。
在4月中、下旬,當地表10 cm處地溫穩定在10℃時,采用人工破膜點播的方法播種馬鈴薯。用點播器將處理后的種薯點播在壟面的兩側,然后覆蓋細土進行封孔,播種深度為12~15 cm。為促進馬鈴薯的出芽和破土,應深播種、淺覆蓋細土。每壟播種2行,行距為50 cm,株距為35~40 cm,每畝地播種3 500~4 000窩,合理密植可以增加馬鈴薯的單產,提高種植馬鈴薯的經濟效益[3]。
5.1 出苗期管理。馬鈴薯播種后約1個月要中耕除草、疏松土壤、破土放苗,并在放苗時用細土封住播種孔,以利馬鈴薯苗茁壯生長。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缺苗的應及時補苗,以免因缺苗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同時要檢查馬鈴薯苗根部是否被風吹折吹壞,發現這種情況應及時補壓。另外,還要將空行內的土培一部分到馬鈴薯行上。
5.2 中耕除草。間隔1個月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土,本次培土應盡量把空行的土培到馬鈴薯種植的行上,使埂高達到20~30 cm,讓埂面形成壟,空行形成溝,使春旱時利于澆水,夏澇時方便排水。一般要進行2~3次中耕壘埂,達到深種深蓋的目的,讓馬鈴薯的塊莖全部深埋在土里,以增加結薯數。
5.3 馬鈴薯膨大期管理。在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旱地馬鈴薯葉面要噴灑0.5%的磷酸二氫鉀,以促進地上馬鈴薯莖葉的生長和地下馬鈴薯塊莖的膨大。
5.4 病蟲害防治。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主要病蟲害有早疫病、晚疫病以及蚜蟲。一般在出苗1個月、現蕾期和高溫高濕天氣時用3次藥,病蟲害就能得到有效防控。切記農藥應交替使用,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去稀釋、配制、使用,以免產生耐藥性。
5.5 現蕾期管理。對結漿果較強的品種,在馬鈴薯現蕾后及時摘掉花蕾,避免因開花結果造成養分消耗,以保證馬鈴薯塊的營養供給,提高馬鈴薯畝產[4]。
當馬鈴薯的莖葉大部分變黃、出現枯萎時就可以收獲馬鈴薯了。收獲馬鈴薯時要輕拿輕放,避免損傷馬鈴薯的表皮,影響馬鈴薯的品質。馬鈴薯在入窖前,要剔除爛薯和病薯,并在陰涼通風處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