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軍
(行唐縣上碑鎮人民政府 河北 行唐 050600)
1.1 棗瘋病危害現狀。近幾年來,整個大棗產業果品供過于求,產品滯銷,價格低。加之近幾年氣候的變化,雨水推遲,棗果成熟期陰雨連綿,導致大量棗果裂果漿爛,好果率極低。棗農入不敷出,棄棗打工成為棗農的出路,石家莊地區棄管棗園成為病蟲自然養殖園,棗瘋病病原豐富、傳播途徑廣,是棗樹的最大危害,如果防治不到位,它將以成倍的速度發展,如果放任發展導致棗瘋病嚴重發生,會影響棗產業健康發展。
1.2 棗瘋病的發生
1.2.1 病原體。目前有關研究表明,棗瘋病的病原是植原體,植原體存在于樹體韌皮部篩管中,近年發現梧桐樹上的葉叢枝所帶病原與棗瘋病病原相同。
1.2.2 傳播途徑。棗瘋病病原傳播主要途徑:①昆蟲葉蟬。葉蟬為害多種植物枝葉,寄主豐富,危害面大,防治較難。②山區多同根棗樹,一棵瘋棗樹很容易傳播多棵棗樹,甚至整片棗園。③接觸傳染:修剪工具、嫁接工具及用材等都是傳播途徑。棗瘋病花期發病,但不到開花期沒有癥狀,在修剪過程中會不知不覺的使修剪工具帶上病原傳播給健康的棗樹。
1.2.3 發病原理及癥狀。棗瘋病發病時間為春季開花期。發病原理及癥狀:棗瘋病病原在篩管內繁殖,影響樹體養分的正常運輸,導致花器返祖,使花柄成為枝條,造成樹體大量叢生枝條,增加樹體負擔;樹體根系不能提供足夠的養分,使樹體缺乏營養而枯死。
1.3 棗瘋病防治方法
1.3.1 由于許多棗園被棄管,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為棗瘋病防治提供專項資金,對所有棗瘋病棗樹進行清除,包括帶有病原的梧桐樹及荊條等。建立棗瘋病防治清除作業隊伍,對棗區逐村進行清除,消滅病源體。
1.3.2 大力推行棗園流轉,大戶經營,成片集中管理。
2.1 表現癥狀。棗樹斑點落葉病又稱灰斑病或褐斑病,病斑黑褐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后期中央變為灰白色,邊緣褐色,其中散生黑色小點,即為病原的分生孢子器。
2.2 病原及發病規律。病原為真菌。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先在樹冠下部和內膛葉片上發病,如防治不及時,便迅速擴展。5月上旬~6月中旬,園中上空的病菌孢子數量最多,此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從葉的皮孔或表皮侵入。春雨早、雨水多則發病嚴重,夏季高溫多雨,如枝葉郁閉、樹勢較弱,病害發生加重。
2.3 防治方法
2.3.1 物理防治。加強棗園秋冬季管理,集中深埋或燒毀棗園雜草落葉,消滅病原菌。合理修剪,提高棗樹通透度。施足底肥,及時追肥,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2.3.2 化學防治。在果樹發芽前,全樹噴布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原菌。從雨季來臨開始預防病害發生,結合蟲害防治加入殺菌劑,殺菌劑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大生M-45、43%戊唑醇、固安、有機硫酸銅等,隔10~15 d噴1次。最好用1∶2∶200倍波爾多液預防,間隔期20~30 d預防1次。發病后最好用復配藥防治,所用藥劑配方有: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80%大生M-45)5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0倍液。②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80%大生M-45)500倍液+50%純粉多菌靈800倍液。③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80%大生M-45)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 000倍液。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可有效防治棗樹雨季落葉病。
3.1 表現癥狀。棗縮果病又叫鐵皮病,棗果感病后,初期在果肩部或腰部出現水浸狀黃褐色不規則病斑,病斑不斷擴大,并向果肉深處發展,病部果肉變成黃褐色,味變苦,后期病斑呈暗紅色,最后果實萎縮、松軟,呈海綿狀壞死,果實提前脫落,味苦不堪食用。
3.2 病原物與發生規律。病原物種類歸屬眾說紛紜,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有關的科技文獻中對該病發病原因的解釋為:“是缺素癥,還是由病毒引起尚不清楚”。河北農業大學有關專家認為是3種真菌單獨或混合侵染而致,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認為是6種真菌及1種細菌單獨或混合侵染而引起的一種多病原病害。8月下旬~9月上中旬為棗縮果病的發病高峰期。
3.3 防治方法
3.3.1 選擇高抗縮果病品種,如曙光1號等品種。曙光1號果實品質好,抗縮果抗裂果,適宜在河北及周邊棗區栽培。
3.3.2 使用河北農大配方肥對縮果病進行防治。2010~2016年與河北農大中國棗研究中心有關專家教授密切合作,研制出了對棗縮果病防效顯著的樹下施用大、中、微量元素組合配方肥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