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振君
(河北省遷安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遷安 064400)
遷安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轄17個鎮、4個街道、534個行政村。每年農膜覆蓋面積約6.9萬畝,地膜年使用量約494.8 t,地膜覆蓋最多的作物為花生、甘薯、瓜菜、馬鈴薯等,地膜在保障農業增產增收的同時也帶來了殘膜污染的問題。遷安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膜污染防治,多措并舉推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2020年該市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9.7%。
1.1 加大廢舊農膜回收工作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信息平臺等各種媒體,同時通過懸掛橫幅、張貼宣傳畫、印發明白紙等多種方式,深入宣傳廢舊殘膜的危害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規,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樹立廢舊農膜資源變廢為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觀念。
1.2 完善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建設。本著全面覆蓋、方便群眾的原則,在各鎮街建立廢舊農膜回收網點13個,負責對周邊區域內廢舊農膜進行回收存儲。對于有二次利用價值的廢舊農膜,交由回收加工企業實現二次利用;對于無二次使用價值的廢舊超薄地膜等殘膜,交由有處置能力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置。
1.3 推進農機農藝結合技術推廣。每年抓住產前、產中、產后關鍵期及時開展技術培訓,大力推廣一膜兩用、適時揭膜等技術,引導農膜使用者(包括農戶、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科學使用地膜、減少地膜使用量、及時歸集回收地膜,提高殘膜回收率。
1.4 開展生物降解膜試驗示范。在農業科技園區開展花生降解地膜試驗示范項目,示范面積300畝。通過與傳統使用標準地膜種植模式的實驗數據對比,進一步了解了這種生物降解膜,為今后大面積應用提供數據支撐。
2.1 農戶對農膜回收積極性不高。受制于農業經營勞動成本的問題,很多農民在機播機收的情況下,每畝地旋耕、播種、機收已經花費300~500元,不想再投入資金或者投入勞動力撿拾地里的廢舊農膜。當地廢舊地膜僅0.5元/kg,按每畝地膜使用量4 kg計算,即使全部回收,每畝回收金額僅2元。廢舊農膜價格低,缺乏激勵政策,導致農戶對農膜回收積極性不高。
2.2 農膜回收加工成本高。農膜回收過程中,對廢舊殘膜撿拾、收集、運輸、清理的難度都很大。此外,加工過程中設備、垃圾清運費投入成本高。首先是清洗造粒設備更新頻繁,部分易耗損設備約2年就需更換1次;其次,加工過程中沉淀池內產生的泥沙漿、垃圾處理費成本較高。
2.3 回收站點建設有待進一步規范。目前全市沒有專門的農業廢棄物回收站,回收站點均設立在廢品回收站,農業廢棄物包括廢舊農膜有時也摻雜在生活垃圾里面進行處理,建設專門的回收網點及運行所需要的資金沒有來源。回收網點少、沒有補貼、覆蓋面小、回收站點業主不專業等一系列問題都阻礙了回收工作的開展。
2.4 殘膜撿拾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的回收機主要是密排彈齒式摟膜機、平地摟膜聯合作業機和加裝摟膜耙、扎膜輥的整地機,這些機具只能實現半機械化作業,需要人工進行收集、卸膜等后續處理,存在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等問題。
3.1 加強引導,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一是應積極實施加工企業帶動戰略,培育有規模、有技術、有前景的回收加工企業。引導企業引進農膜回收再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激活企業發展活力。二是規范回收網點建設。回收網點應達到有固定防滲場地、有專門機構或人員負責、有規范臺賬、有回收利用制度、有統一標牌(農膜回收站)等“五有”標準,推進廢舊農膜專業化回收隊伍建設,從而形成企業帶動、網點回收、農戶參與、政府監管、市場化推進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
3.2 加強監管,推進地膜產品標準化。組織有關部門對生產銷售厚度小于0.01 mm地膜的行為進行嚴格查處,從源頭控制和減少“白色污染”,特別是在涉及地膜使用的農業項目區域內,要求必須使用符合國家新標準的農用地膜,并對已進入市場的不合格農膜進行倒查。
3.3 加強研發,提升殘膜回收機械化水平。在殘膜機械的研發中,應盡量降低人工作業量,生產谷物收獲、秸稈處理及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械,提高機械作業效率,降低機械使用成本。同時,應考慮使地膜和殘茬等能夠充分分離,以利于地膜的回收再利用。
3.4 加強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采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相結合的辦法,加大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各個環節的扶持力度。一是對廢舊農膜加工企業可制定信貸支持、土地利用、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其良性、健康發展。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推動生物降解膜和廢舊農膜回收再利用的技術研發、試驗示范、技術推廣。
3.5 強化責任,建立廢舊農膜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是一項關乎農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大事,建議各級政府把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納入統籌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加強領導,夯實責任,逐步建立廢舊農膜污染防治長效機制。環保、農業等部門要統籌規劃、協同配合、狠抓落實,不斷加強宣傳引導,加強科技創新和示范帶動,努力提高廢舊農膜有效回收利用率,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