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斌
(海原縣李旺鎮人民政府 寧夏 海原 755204)
種植業在團結村群眾收益中占半壁江山,特別是銀柴胡產業的壯大和發展,主要得益于鎮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結合團結村實際,幫助找準可持續發展、穩定脫貧的產業發展路子。團結村地處山區,自發移民遷出人數較多,山區撂荒地廣,這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質肥沃、富含有機質,適合發展銀柴胡產業,團結村發展銀柴胡產業具有經驗優勢、條件優勢。
2017年,在幫扶單位中衛市衛健委的大力幫助下,充分發揮團結村土地優勢,引導村民擴大銀柴胡種植規模,集中連片種植銀柴胡900余畝,初顯成效,農民嘗到了甜頭。2018年,全村銀柴胡種植達到3 500畝,幫助團結村人均收入達到了2 850元。2019年,群眾種植銀柴胡積極性更是高漲,村兩委帶領群眾修路擴地,把村內閑置的荒地充分利用起來,全村銀柴胡種植面積達到9 702畝,涉及農戶256戶,成為全鎮最大銀柴胡種植基地,產值創收500余萬元,人均收益3 000元。2020年借助團結村群眾種植銀柴胡的積極性,群翔種植合作社帶領廣大農戶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種植面積達到12 000余畝,人均創收達6 500元。銀柴胡種植已成為帶動團結村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2.1 病蟲害未得到有效防治。銀柴胡種植從外來產業引進而來,農戶本身科技素質偏低,依然靠傳統老經驗,還未得到現代技術的全面支撐,特別是病蟲害防治不會預防,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田間交叉感染,導致根腐病、病毒病等流行嚴重,2019年個別農戶田塊重茬種植減產達20%,損失嚴重。
2.2 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農戶的種植水平參差不齊,田間管理不統一,關鍵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導致生產投入效果差,生產成本上升,生產潛力未能充分發揮。
2.3 種植合作社作用發揮不明顯。未實施標準化管理方案,沒有既懂種植銀柴胡技術又懂市場經濟規律、產業宣傳等復合型人才,銀柴胡產業難以做大做強。
2.4 個別農戶內生動力不強,存在等、靠、要懶惰思想,政府有補貼就干,沒補貼寧愿貧困也不干,負面影響大。
3.1 堅定信心,充分認識銀柴胡產業對團結村脫貧攻堅的重要性。依靠群翔種植合作社的帶頭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銀柴胡產業,提高村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加強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修復山區生產路,將北梁西洼、九牛上套子一帶5 000余畝土地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做好倒茬種植計劃,連片種植和零星種植相結合,將銀柴胡種植面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惠及全村90%以上農戶,力保銀柴胡基地種植總面積年均15 000畝以上,幫助團結村村民早日脫貧致富。
3.2 科學管理。爭取縣農業農村局支持,加強銀柴胡種植技術指導、生產環節的標準化管理。盡快為合作社尋找專業技術人員,以此為依托,建立銀柴胡產業發展平臺,提高產業水平,構建銀柴胡種苗繁育、生產管理、技術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體系。
3.3 宣傳引領。注重品牌宣傳,利用媒介宣傳銀柴胡,推介擴大銀柴胡的種植范圍。扶持銀柴胡種植大戶,要加大對農村種養大戶的技術培訓工作,造就出一批會種植、懂管理、能致富的鄉土人才,以此充分調動群眾種植銀柴胡的積極性。進一步發揮發揮黨員示范和支部引領作用,為種植戶增產增收提供堅實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