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軍
(珠海傳媒集團,廣東 珠海 519000)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行,人們可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媒介形態、語態等傳播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逐漸式微,新媒體時代正在到來,傳播新語境下受眾需求轉變電視新聞編輯亟須創新。
電視(傳播主體)是音畫結合的新方式,受眾(收受主體)從單純“聽”升級到“視聽”兼收,電視是繼報紙、廣播之后的另一種主流媒體。電視新聞節目是電視媒體信息傳播的重要形態,是傳播競爭中的先鋒力量。傳播新語境下,電視如何重塑大屏時代的輝煌?如何實現突破?電視新聞編輯必須真正自受眾角度出發,創新內容和形式,提高品質,從而推動新聞事業良性發展。
當下,信息呈現海量化和同質化的特點,而受眾最終獲取或者其關注點在于內容的精準性、時效性。“精準性”的核心是“本土”或“本己”,換句話說,就是“是否與己有關”。筆者供職的電視媒體有將近十五年民生類節目的歷史,該類節目立足本土,講述本城小事。歷屆民生節目的運管層,不約而同地站在受眾端出發甄選內容,從是否與受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著手,標定尺度與價值,該類節目一直是區域內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收視份額常年高居收視榜首。只有充分了解受眾的“口味”,才能得到受眾“對味”,才能獲得關注。除新聞內容和自身生活有關外,受眾對新聞還有“快”“新”的需求,這就是常說的時效性。受制于諸多條件,電視新聞的“快”往往難以真正實現,以“快訊”名義進行播出,有名無實。近幾年,隨著直播技術的應用,電視在“快”這方面有一定的改變,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受眾對“快”的需求。
新聞之所以為新聞均因“新”故,“新”也是價值所在。受眾對“新”有天然的好奇(新奇心理)、獲得(得益心理)、求知(求知心理)、比較(對比心理)、親和(接近心理)、反叛(逆反心理)。除此之外,“新”還有從事件發生到個體獲知的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等內涵。“新”是基于受眾精神上的心理需求。
受眾要求節目輸出靈活、便捷,使受眾實時了解新聞信息[1]。電視媒體節目制作周期相對長,注重新聞節目的嚴肅性、真實性,這種嚴謹以復雜的制作流程、長生產周期為代價。電視媒體新聞節目的播出有固定的時段,加之線性播映,因此,只能部分滿足受眾對電視新聞(信息)的“快”“新”“全”輸出需求。一般來講,新聞節目多采用錄播的方式,借助新聞記者、主持人出鏡播報事件畫面,表達形式相對單一,很難滿足受眾的“快”“新”“全”需求。近幾年,電視媒體大興“直播”風,真正意義上的直播的確是能讓受眾有身在現場親歷事件,但由于受到諸多的限制,電視媒體的“直播”這一傳播利器,還沒有真正地發揮其作用。
受眾心理需求是一種精神需要,是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愿望,這種需要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是一種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層次: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受眾的心理需求,是受眾對新聞的需求愿望,是受眾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引起和維持個體接收新聞的活動,并使這一活動達到某一種目標的內部活動力。
受眾對新聞的關注,一方面是為從節目中獲得信息,另一方面是通過對新聞信息的了解,來判斷掌握信息的真偽。新聞爆炸時代,新聞(信息)短時間內完成傳播,但受眾對新聞需要辨識,以配合完成其它社會活動。
上述均屬于受眾對新聞的心理需求,受眾的心理需求要素直接影響受眾對新聞節目的關注度。
除上述需求外,受眾對新聞信息的互動性、時效性及畫面美感等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具體表現為:一是新聞信息的互動性,隨著傳播新語態的豐富,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型互動平臺,因其能滿足受眾獲取信息、自行評價等實時參與、即時表達的需求,備受年輕受眾的認可;二是新聞信息的時效性,短時間幫助受眾獲取信息,受眾獲得知曉“快感”需求;三是受眾的審美情趣不斷提升,對音樂、畫面的辨別、鑒賞能力在逐步攀升,受眾由早期“看見”“看清”到“好看”的收視進化中提出了更高的審美需求。
電視新聞編輯不能根據新聞事件特點做出相應的呈現方式和形式上的變化,新聞節目缺乏形式和表達的多樣性,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某些編輯在制作新聞節目時,只會使用拍攝的幾個畫面,配音陳述已發生的事件,根本不進行講解,這樣的新聞節目不僅信息量少,更不具備創新性[2]。從本質上看,新聞節目內容包含很多元素,只要在編輯中運用各種模式,就能實現新聞節目的豐富性和多樣化。事實上,目前新聞編輯沒有利用這一點,仍然使用傳統的編輯手法,以致新聞節目單一、枯燥,降低受眾對新聞節目的期待與興趣。不可否認,隨著新聞受眾的流失,電視新聞編輯的生存、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
目前,電視受眾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新聞節目信息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新聞節目信息量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物理速度、內容更新頻率不斷加快,呈現出“爆炸”的時代特征。面對這種變化,電視新聞節目仍使用傳統的編輯模式,處理新聞信息的程式化,采用這種方式編輯新聞節目,不僅會導致新聞內容枯燥單一,而且會導致受眾大量流失,勢必影響電視新聞事業的生存和發展。
目前,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電視新聞編輯思路陳舊,不能及時學習先進的編輯理念,受傳統觀念影響,新聞節目的形式老套,毫無生氣。長此以往,將降低受眾對新聞節目的忠誠度,削弱其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3]。若想激起受眾對新聞節目的興趣,除了要對新聞內容、形式和傳播途徑進行創新外,還要重視新聞信息的質量內涵。電視新聞編輯加大學習力度,向其他媒介學習思維方式、制作技巧,兼容并包并加以創新,從而制作出內容到形式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節目。當然,國內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獨具權威性和時政感,無論是文化新聞,還是軍事、政治新聞,都可以維持、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但在長期爆炸式的信息轟炸下,受眾將出現排斥、反感心理,不再愿意收看電視新聞節目,從而不斷拉低節目收視率,最終會阻礙電視事業的發展。
1.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
研究新聞受眾心理特點可以使新聞傳播更符合規律,有利于推動和深化新聞改革。掌握新聞受眾的心理特點,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受眾的需求,有利于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更好地進行。
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以滿足受眾需求為指向的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能帶動節目內容、輸出方式的升級,提高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讓受眾回歸電視大屏幕,從而為電視業的發展帶來新機會,鞏固和提升電視媒介在全媒體新環境下、傳播新語境中的地位。同時,電視新聞編輯只有通過創新工作,改進創作方向和思路、技巧和方法,順應傳播新語態變化的時代趨勢,新聞編輯才能不敗于時代大潮。
2.順應新媒體環境的發展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步入新媒體時代。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競爭的過程中,在媒體不斷迭代和更新中,在傳播新語境中,作為電視新聞編輯和媒介的受眾,從不同的方向對新聞編輯工作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電視媒介要想站穩腳跟,就要創新新聞節目的創作理念,始終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
1.挖掘新聞內容
主觀性、隨意性是受眾在觀看新聞節目時普遍存在的共性,滿足好奇心、貼近需求的新聞節目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電視新聞節目內容枯燥,缺乏表現力,這也是影響新聞節目收視率的重要原因。某些電視臺新聞節目大多以政府會議的形式播放,時政新聞占很大比例,而且多數新聞重復播放,很難引起受眾的持續關注[4]。
基于受眾需求角度編輯新聞,不僅要保證新聞內容簡單易懂,方便受眾快速理解;更要重視新聞內容的信息含量,增強新聞事件的趣味性、故事性,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因此,在電視新聞的編輯過程中,編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獲得新聞信息,了解當地受眾關心的問題,結合受眾的生活明確新聞主題,保證新聞內容簡單易懂。為滿足受眾的基本需求,要求在編輯過程中采用各種形式增加信息量,比如后續鏈接、深度報道等,為受眾提供更翔實的新聞內容。例如在重要新聞播放中,可以在新聞下方給出鏈接,或在后續簡單介紹電視新聞的未來發展,從而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
2.創新新聞形式
傳播新語境下,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新聞節目的輸出平臺,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了更好地滿足受眾的新聞輸出形式需求,需要重視新聞編輯形式的創新。實踐中,可從以下幾點進行:一是全方位地了解受眾生活,基于受眾的行為習慣,適當調整與改進新聞節目版塊。對于類型不同的新聞節目,采用不同的播報方式,提高新聞節目的專業性,并延展節目內容的豐富性,促使新聞節目在各個階層傳播,增強新聞節目的價值;二是重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力,高技巧多手段處理圖像、文字和聲音,提高節目的整體包裝意識。通過虛擬技術、AI技術開發和利用,突破現場與受眾的心理距離;通過直播實現新聞與受眾的互動、交流。三是提高受眾的新聞參與度,讓受眾不再被動接地受新聞,積極參與到新聞的傳播中,以電視新聞節目為核心建立傳播矩陣,增強節目受眾的聯系,創建抖音號、微博、公眾號等,與受眾及時交流、互動,全面掌握受眾的新聞需求,為新聞編輯工作的開展與創新指明方向。
3.豐富新聞播音稿
電視頻道是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電視新聞編輯制作新聞節目時,既要尊重受眾的畫面審美需求,還要追求新聞稿件文字審美。例如,很多新聞稿件標題都是對仗的,富有語言對稱性、韻律美。因此,編輯新聞稿件時,要結合新聞信息、受眾的接受能力,提升新聞稿質量,盡量少用或不用生僻字[5]。在新聞語言方面,盡量少用片面化的語言,重視新聞稿的邏輯性。
4.巧用社會熱點凸顯新聞價值
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人,而是信息的制造者,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獲得信息,新聞編輯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并隨機應變。例如社會熱點能夠增強新聞信息的新鮮感,新聞編輯可靈活運用社會熱點,深層次地挖掘和編輯新聞信息,從多個維度引導受眾思考,提升新聞信息的質量,拉近受眾與新聞節目之間的距離。
5.培養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
新聞內容不僅要符合受眾的各種心理需求,更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這是時新聞從業者的基本要求。受眾心理已經成為新聞是否有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其對于贏得受眾喜愛,提高新聞節目的傳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新聞編輯須具備創新意識,合理選擇播報方式,提高新聞事件的社會影響力。例如在貧困地區播報失學兒童的新聞中,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報道,從而引起社會群體的關注。失學兒童求知的眼神、有補丁的衣服等,這些都能引起受眾共鳴,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6.其他策略
一是突出創新新聞節目的審美性、差異性。新聞編輯為受眾帶來具有美感的畫面,并與同質媒體形成差異化的表現方式。因此,新聞編輯要不斷提高審美意識,創新性的嘗試多種視覺藝術的應用,從而創作出高質量的畫面,提高新聞節目的可視性。二是從電視媒介角度看待新聞節目的時效性,要客觀認識電視媒介新聞滯后的不足,同時要創新性地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花力氣,結合具體情況增加直播后續解讀、專題報道等形式提高新聞節目的傳播效率,滿足受眾的需求。三是在科學技術不斷升級形勢下,新聞節目的信息、傳播方式等發生巨大變化[6]。面對社會的新挑戰,傳統媒體必須轉型、升級,尤其是新聞節目的制作流程。例如,兩會推出的“中央廚房”平臺,成為行業的關注重點。該平臺利用流程平臺化、內容定制性等特征,創作新聞大餐,而且新聞內容也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廣泛推廣。通過再造制作流程,提高新聞節目的立體傳播,更加契合新聞節目的傳播特征。
綜上所述,傳播新語境下,電視新聞數量上看是在增加,但傳統的新聞編輯的程式化和傳播途徑、形式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阻礙了電視行業發展。因此,新聞編輯人員必須要轉變工作思路,堅持創新發展原則,掌握受眾需求,結合新聞節目的具體情況對新聞內容、輸出形式等進行創新,從而滿足受眾的需求,提高電視媒體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