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宣城日報社,安徽 宣城 242000)
典型人物報道的作用在于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跡,通過極具感染力的內容激勵受眾參與討論,引發受眾思考。優質的典型人物報道可以引發全民關注,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持續升級,媒介傳播格局不斷變化,給傳統的報道方式帶來極大的挑戰。如何借助新興技術、借力融合傳播的優勢,在復雜的環境當中探索適合典型人物報道的新途徑,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典型人物報道也即媒體選擇現實生活中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人物,進行正面積極的報道,通過典型人物的行為事跡去感染、引導社會公眾。隨著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快速融合,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傳播規律也隨之發生變化。
首先,傳播主體從單一向多元轉變。傳播不再是媒體的專業領域,社會公眾同樣掌握著話語權,同樣可以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多元的傳播主體導致新聞信息的來源更加復雜,內容呈現更加豐富,進而削弱了傳統媒體在信息領域的壟斷優勢。此外,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信息數量迅速激增,導致受眾的注意力高度分散,在此背景下,典型人物報道即使身處輿論場域,也很難讓受眾長時間保持高度的關注,很容易被其他的信息所淹沒。
其次,內容呈現更豐富有趣。由于媒介傳播環境變化,信息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呈現給受眾。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時,媒體不僅可以采用傳統的圖文結合方式,還可以采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和刻畫人物,為豐富典型人物報道的內容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信息傳播從單向變為雙向。媒介融合極大地增強了新聞信息的交互功能,典型人物報道也因此發生一系列變化。一方面,傳統單向性傳播已經不符合當前的形勢,受眾的話語權明顯提升,在閱讀典型人物報道的過程當中,受眾隨時可以發布自己的看法,還可以通過分享、轉載、評論等多種方式與其他的受眾交流,通過信息互動強化報道的傳播;另一方面,傳播者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收集受眾的信息,分析受眾的看法和需求,并根據受眾的建議不斷優化后續報道,增強傳播的效果,從而通過傳播更好地引導公眾輿論。
傳統報道模式下,媒體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時,傾向于選擇各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和對社會有著突出貢獻的人物。如企業家、行業標兵、杰出人士等,很少關注普通人,在題材的選取上范圍過于狹窄。因此報道人物的貼近性明顯不足,與受眾的相關性較低,進而難以與受眾形成情感共鳴,對受眾的吸引力較低。此外,部分媒體在報道時只注重體現典型人物的優秀品質,忽略了其他方面,使得報道的內容過于“高、大、全”,缺少親和力。還有部分媒體則注重于報道某一群體,很少關注其他的群體,尤其是一些新生的群體,比如“‘00’后企業家”“‘00’后打工人”等,導致報道與社會存在脫節的情況,難以引發受眾廣泛性的討論。
由于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受眾閱讀碎片化特征變得越來越明顯,受眾更傾向于瀏覽篇幅比較短小但信息量豐富的文章或者資訊。而媒體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時,由于人物比較復雜,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報道難度較大,往往需要用較長的篇幅,才能完整地為觀眾呈現人物的相關信息和事件,受眾在閱讀報道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很容易產生厭倦、排斥的心理,甚至放棄閱讀,很容易出現新聞工作者的辛勞付出與最終收獲的傳播效果不匹配的情況。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典型人物報道已經不再適用于長篇大論的報道模式,亟須采取合理的手段對內容進行優化提煉。
人物的故事是典型人物報道的核心和關鍵,只有具備極強感染力的故事,才能塑造出能夠打動受眾的人物形象。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媒體在報道時只是單方面突出人物的成績,把所有材料堆砌在一起,關于人物的具體描寫大同小異,缺乏新意,比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無怨無悔”“全心全意”“甘愿犧牲”等詞語在報道當中反復出現,導致塑造出來的人物缺乏內涵,無法真正走進受眾的心靈世界。類型的報道顯得過于空泛,可信度明顯不足,難以引起受眾的共鳴,甚至讓讀者心生排斥。
在新聞領域當中,典型人物報道原本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報道模式,但是由于受眾價值觀念多元化,而傳統的人物報道形式又過于單調,進而導致典型人物報道的效果不斷弱化。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報道主要采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報道的模式也比較簡單,通常是先對人物進行概括評價,然后再講述相關的事跡。各大媒體的報道顯得過于雷同,缺乏亮點。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不同媒體自身優勢逐漸凸顯出來,對于受眾而言,更傾向于選擇更為新穎有趣的報道,而空洞乏味的人物報道則難以吸引受眾眼球。
自從進入融媒體時代,受眾價值觀念發生巨大變化,既需要典型人物的引領,還需要了解不同領域的標桿人物,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視野。所以,媒體工作者要注意選樹標準的多樣化,既要宣傳關于道德楷模的信息,傳播正向能量,還要放眼不同的領域,不斷拓展報道的邊界,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因此,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的具體實踐當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豐富報道的題材。一是廣泛地接觸各個行業的優秀人才。社會發展加速使得各個行業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同時也誕生了許多新的行業。因此,媒體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行業的信息,以各個領域中的佼佼者為采訪報道對象,大量搜集相關的素材,擴大報道的范圍。二是豐富樹立典型人物的標準。過去典型人物報道傾向于將“高、大、全”的人物作為報道的對象,但是隨著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這種類型的人物顯然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受眾越來越傾向于更貼近現實生活、更有親和力的人物形象。因此,媒體工作者可以嘗試將現實生活中有個性、有魅力的人物作為報道的對象,展現不同人物的人生,從而更好地激發受眾的興趣。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價值觀念日益多元,每個受眾心目中關于“典型人物”的標準都有所不同。因此,媒體所挑選的典型人物,一方面要符合社會期待,另一方面還要貼近受眾的審美需求。唯有如此,所制作的典型人物報道新聞內容才能獲得受眾的廣泛支持。
媒介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渠道變得更加豐富。但是由于網絡上充斥著海量的信息,導致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力出現弱化現象。想要在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成為受眾關注的熱點,典型人物報道必須精心策劃、巧妙安排充分突出自身的特色,打造亮點。在具體實踐當中,筆者認為,可以從細節著手,渲染刻畫人物,從而突出人物形象。人物的細節刻畫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對人物的語言進行細致的描繪。人物不同其個性也不同,語言表達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報道時,可以抓住人物語言細節,通過風格化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助力人物本身的個性的展示。其二,對與人物有關的場景進行細致刻畫。在不同的場景當中,人物所做的選擇也不同。場景的布置往往反映了人物的文化內涵、習慣和品位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凸顯人物品格,使人物的精神面貌變得更為鮮明。因此在報道過程可以通過對場景細節的呈現來助力豐富人物的形象。其三,關于人物心理的細節刻畫。每個人在作重大決定之前,內心都會經歷一番復雜的斗爭,而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繪,可以讓原本平面化的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因此在報道過程中可以通過捕捉人物微小的表情和動作等創作手法,強化人物的心理刻畫,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其四,對典型細節進行細致的刻畫,這種方法的運用往往針對具有明顯共同特征的人群。典型人物不僅具有時代性,還有著自己特殊的個性特征,在進行報道時,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具有典型性的細節,來襯托報道當中的人物形象。以體育競技者為例,他們的穿戴,以及他們平時的生活習慣,都有著突出的運動化風格,在報道時可以拍攝記錄他們運動時的細節,向受眾傳達更多關于人物的信息,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
媒體之所以選擇典型人物并進行報道,是為了向受眾傳遞積極的觀念,或者是反映時代旋律。所以,在進行報道時,不能只停留于描繪表面的形象,講述人物的故事,而是要深入地挖掘事件所蘊藏的意義,將典型人物發展的脈絡置于時代的坐標當中,將典型人物的言行融入社會互動場景。因此,在報道時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涵,弘揚時代主旋律,通過報道所樹立的人物形象來傳遞主流價值觀,從而顯著地增強報道的影響力。比如在報道某一行業的杰出人物時,可以通過與人物的對話來了解人物的思想,從而拉近人物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從人物所取得的成績著手,讓人物細述自己經歷的磨難與挫折,彰顯人物百折不撓的精神,體現“開拓進取、奮勇爭先”的理念。
信息技術升級的同時,“融合”開始成為新聞傳播發展的主流趨勢。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也因此變得更為多樣化,文字、圖片、動畫等不同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樣態更為豐富的新聞產品,典型人物報道也逐漸呈現出可視、交互、動態的特征,不僅內容更為有趣,互動性也更強。因此,在受眾信息消費逐漸視覺化的時代,典型人物報道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形態,在為受眾提供文字報道的基礎上,要注意融入動畫、H5、動感背景音樂、特效等多種元素,通過不同元素的相互融合更好地豐富人物形象。媒體在開展報道時,一是可以采取新穎有趣的方式講述故事,比如,運用大數據、動畫等形式輔助敘事,讓典型人物報道顯得更為直觀可感;二是可以嘗試引入多個敘事主體,將人物自述與第三者敘事進行結合,讓新聞報道更為真實可信;三是融合多個平臺的資源,補充新聞的內容。對典型人物的報道往往是多個媒體多個平臺集中報道,各大媒體都在以不同視角,通過不同渠道挖掘信息。因此,在報道時媒體還需要適當地從其他平臺當中搜集信息,將各類信息進行融合。多角度多渠道的信息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飽滿,使人物故事更加有說服力。
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閱讀時間和閱讀習慣都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傳統長篇大論的報道模式逐漸被淘汰。因此,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的過程當中,媒體工作者要注意這一客觀規律,可以通過提煉報道的內容,縮短報道的篇幅,也可以將一篇報道分為多個小的篇章,以資訊的方式發布,為受眾瀏覽提供方便。典型人物報道時間跨度長,涉及的事件也比較復雜,筆者認為,在進行報道時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縮短報道篇幅。其一,根據時間段,劃分為多個篇章,采取連續報道的方式進行呈現;其二,根據事件發展的歷程,在一個大的主題下面,設計多個小的標題,每一個標題對應一件事,采用碎片化的方式進行報道。這樣既有利于完整地講述人物故事,又優化了受眾閱讀時的體驗。但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報道并不是有意割裂新聞事實,在報道時仍然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每一個“碎片化”篇章之中,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不可或缺,不能因為精簡篇幅導致報道不完善,讓受眾產生誤解。除此之外,在對新聞的內容進行濃縮和提煉的過程中,應以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事跡及最少的筆墨,對人物進行高度的概括,突出人物的特征,從而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決定了受眾的閱讀體驗,而傳播渠道則決定了報道傳播的廣度。基于融媒體背景之下,各個媒體的傳播特征以及用戶習慣等都存在一定差異,要想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則首先應從各個媒體下受眾的需求出發,結合媒體特有的傳播優勢和特點,優化制作新聞內容,才能讓報道內容吸引更多的人觀看閱覽。因此,新聞工作者進行典型人物報道的過程當中,需要對各類傳播渠道進行整合,借助新媒體渠道的優勢,根據不同平臺的特征采取差異化傳播策略,不斷擴大傳播的范圍。在具體的操作實踐當中,微博雖然篇幅比較小,但是在更新和互動方面具有優勢,更適合采用“短文本”+“圖片”+“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還可以發起新聞話題,引導更多的受眾參與發表意見;而新聞客戶端在信息整合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可以采用開設專欄的方式進行報道,對相關的素材進行整合;可視化是短視頻最為突出的特征,在報道時可以將人物高光時刻進行再次加工處理,制作成5分鐘以內的短視頻,通過各個視頻平臺發布,吸引大量受眾觀看,并主動參與二次傳播,最大程度地發揮報道的作用。
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途徑變得更加豐富,運營的模式也更加扁平化,可以隨時與受眾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要能更好地突出典型人物報道的功能與價值,則需要讓報道內容更加豐富多元,更加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更關注受眾的情緒體驗。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創新報道的方法,抓住媒介融合提供的機遇,擴大典型人物報道的影響力,讓報道能更好地反映時代精神,幫助更多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