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寓
(普洱廣播電視臺,云南 普洱 665000)
媒體融合創造出大媒體業態,整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資源,發揮資源整合的耦合效應,增強媒體信息傳播的影響力與影響范圍,實現信息全媒體發布,直達受眾。而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負責著新聞的采訪與編輯工作,影響著新聞呈現與傳播的效果,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工作出現了即時性、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有待采編工作者的創新改進。所以,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需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發展面臨的困境,以及媒體環境改變對自身提出的新要求,積極研究分析工作創新的方法,更好地適應媒體融合時代。
互聯網與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媒體行業的生態環境,增加了新的媒體元素,在傳統廣播電視、報刊、書刊等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興媒體,新興媒體組成更加的多元化,對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造成一定的沖擊。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相比,具有技術、資源、忠實受眾群體上的優勢,而新媒體具備廣泛、實時、快速傳播,信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及大量受眾群體等優勢,通過傳統與新型媒體的融合,整合兩種媒體的資源優勢,形成耦合效應,實現媒體大融合,構建媒體產品全媒體傳播格局,是當下及未來廣播電視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媒體融合時代,對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受到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傳統工作思維與工作模式的影響,新聞采編工作面臨著以下困境,一方面是新聞的時效性,廣播電視新聞有著制作周期和播出時間要求,與新媒體新聞時效性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新媒體具備新聞實時傳播的特點,在新聞事發現場的周圍群眾就可完成新聞的制作與上傳,或者是新媒體采編人員在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立即就可進行現場報道,如果是社會熱點與焦點新聞,在短時間內可完成全網傳播,而廣播電視新聞則不具備該優勢。因此,廣播電視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采編工作在鞏固與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應注重不足的改進,根據新媒體的新聞傳播特點及新聞需要,積極進行工作的創新,助力于廣播電視媒體的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碰撞,不僅僅是指多個媒體的融合,也是指媒體業務、信息資源、傳播渠道,以及媒體工作者、技術、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大融合,使媒體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從新媒體的角度來看,新聞信息來源廣泛,除了專業的新聞采編工作者,自由的媒體人、普通的社會大眾均是新聞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呈現出大媒體特征。但是全民媒體門檻過低,觀點表達更加的自由,以及受到新聞采編者專業水平的影響,致使新聞質量、新聞真實性、新聞觀點等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是形成對輿論的誤導。此外,新聞信息多渠道傳播,媒體融合整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一個新聞事件快速在多個渠道傳播,傳播覆蓋面更廣,但是存在新聞信息傳播失控、失真的風險,出現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不良事件,影響到新聞正常傳播秩序。所以廣播電視作為行業的引領者,應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注重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引領新聞輿論導向,規范化新聞采編行為。
傳統新聞載體較為單一,并且傳統新聞采編與播出需經過嚴格的審批,由傳統媒體進行新聞內容的把控,而受眾參與程度較低,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廣播電視與紙媒相比,受眾使用電視終端與廣播終端就可接收到新聞,獲取新聞較為便利,但是受到新聞播出時間的限制,新聞時效性較差。媒體融合后基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傳播新聞,新聞的傳播載體是手機APP、各大網絡新聞平臺等,跨平臺傳播,接收終端有手機、平板電腦、臺式電腦、云盤等,受眾獲取新聞不受時間與地域限制,同時給予受眾更多的選擇權,以手機APP為例,新聞的傳播載體有新聞頭條、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手機報紙APP等,受眾可以根據需要查閱新聞、回看不同時間段的新聞等,新聞體驗更好,使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有了更大的可操作與創新空間。
一是思維能力,基于媒體融合下多信息來源的特點,新聞采編人員要具備收集、調研、匯總新聞信息的能力,從中精煉有價值的新聞要素,并且要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進行采編工作方式、采編內容等方面的調整,需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采集到有效、全面、準確的新聞信息。二是良好的辨別能力,新媒體新聞來源廣泛,其中不免會夾雜著失真、片面、不完整不良新聞信息,采編人員要具備辨別信息真假、新聞價值的能力,以為受眾提供正面積極、具備時效性的新聞信息。三是策劃能力。新聞策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新聞傳播反應的強烈程度,媒體融合后廣播電視面對的是新媒體下的受眾群體,策劃的新聞具有要新穎性、感性化、即時性,并符合接受主體的審美要求,與社會主旋律、受眾關注點、群眾思維等相契合,以保證策劃方向的準確,新聞選題能與受眾之間產生共鳴。
1.強化新聞采編創新意識
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在媒體融合時代,傳統的工作思維、工作觀念、工作模式需要進行優化調整,突破傳統工作的局限,確立并強化創新意識,實現新聞采編工作與新媒體的創新融合發展。因此,在采編工作創新中,首先要從采編人員的思想意識入手,深刻認識到媒體融合帶來的工作轉變,以工作創新為導向,結合新媒體新聞需求與傳播的特點,進行新聞內容篩選、選題的確定,制作出能滿足多個媒體渠道傳播需要的新聞產品。傳統新聞采編工作受到傳統媒體管制機制與體制的約束,可操作空間有限,而媒體融合時代獲取新聞渠道增多,采編的可選擇范圍變廣,如果還在延續原有的采編工作方式與方法,采編的新聞范圍窄,可擴展、可操作空間有限,導致新聞的新穎度、即時性不夠,難以吸引受眾。廣播電視需通過新聞采編工作的前移,重點關注受眾的新聞需求,從受眾的角度開展采編工作,在維護廣播電視新聞權威地位的同時,迎合受眾新聞喜好,以增強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2.深度認識媒體融合新聞傳播的特性
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需以新聞專業的視角,重新深度認識媒體融合下的新聞傳播特性,圍繞受眾需求有目的性開展新聞采編工作,并理清新聞傳播思路,靈活組合運用紙媒、廣播電視、網絡平臺、手機APP等載體,以圖文、音頻、短視頻、直播、跟蹤報道等形式傳播新聞,關注時政要聞、民生新聞、社會百態,構建媒體融合下多渠道、多載體、多樣化的新聞傳播形式。比如,當下新聞傳播應用較多的新聞直播模式,對一個新聞事件采取24小時不間斷直播,使受眾可以隨時關注新聞事件的進展,達到較為理想的新聞傳播效果。采編工作創新中,充分應用新媒體新聞實時動態傳播的特點,使用“互聯網+新聞采編”模式,借助手機社交軟件、廣播電視新聞的官方賬號等,面向社會大眾征集新聞線索,獲取新聞信息,或者是與基層采編人員交互信息,以提高新聞采集的效率,采集到即時性、具有編輯制作價值的新聞信息。
媒體融合后新聞更新速度加快,縮短了新聞的生命周期,需要采編的新聞具備良好的即時性,以滿足受眾對于即時性新聞的需要,提高新聞信息的點擊率。新媒體下的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查閱新聞,如果新聞內容新鮮感不夠,受眾會直接忽略掉信息,或者是快速地看一眼,沒有實現深度的閱讀,降低了新聞傳播的價值。在采編工作創新中,應注重新聞趣味性的增強,保證新聞的新鮮感,避免枯燥、簡單的新聞報道,并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廣播電視常規的新聞節目,要采編新穎度高的新聞信息,避免受眾產生新聞疲勞,采集當下熱點、痛點新聞信息,同時進行新聞編輯的創新,加工出新穎、帶有趣味性、時效性的新聞內容,增強新聞對受眾的吸引力。
媒體融合時代為新聞采編提供了海量的新聞信息源,采編人員需充分挖掘利用新媒體中的新聞資源,從中精細篩選具有采編價值的新聞素材,并延伸采編的深度與廣度,對新聞素材進行縱深研究與深加工,提升新聞的傳播價值,直達受眾新聞觸點,達到增加新聞曝光率的目的。新媒體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制作新聞與傳播新聞的平臺,平臺中有優質的內容創作者,也有普通的社會大眾,新媒體中的每位用戶既是新聞的發布者也是傳播者,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在新聞的源頭搜集、挑選新聞素材,評估新聞報道的價值,然后以新聞工作者專業的視角,進行新聞素材的整合加工、延伸擴展,挖掘新聞的內在,以不同的視角制訂新聞報道計劃,完成新聞的二次傳播,以達到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新聞采編利用新渠道、新技術,確定采編工作的新方向,及時抓住當下的新聞熱點,精深加工新聞素材,創造新聞二次傳播的價值。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受到信息技術的制約,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為單向輸出,受眾被動接受新聞信息,無自主選擇權,參與廣播電視新聞是以電話的方式連線,并且參與機會較少。而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新媒體新聞報道可實現與受眾的視頻連線,或者是受眾可隨時在新聞下方發表評論,與其他用戶進行討論交流等,互動體驗感良好。廣播電視采編工作在媒體融合下,采用新媒體的新聞運營思路,增強新聞的互動性,創新新聞呈現形式,形成受眾與新聞的良好互動。比如,在廣播電視新聞網絡平臺的官方賬號中,使用精練、帶有吸引力和沖擊力的語言概括新聞主旨,使受眾受到新聞題目的吸引,點擊閱讀新聞。例如,在新冠疫情的報道中,新聞標題中“數字”應用較多,如陽性患者多少人、無癥狀感染者多少人、治愈出院患者多少人,使受眾通過新聞標題就可獲知當地的疫情情況。同時在新聞下方設置評論區,新聞采編可在評論區引導受眾進行交流討論,及時回復受眾提出的問題,形成雙向的積極互動,增強受眾的黏性。此外,短視頻新聞呈現形式更加的生動、鮮活、直觀,在新聞現場拍攝短視頻報道,同時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中進行傳播,組織短視頻用戶開展討論,尤其是民生類新聞,貼合受眾生活實際,具備展開深度討論的可行性,并且容易打造出新聞熱點話題。
廣播電視新聞是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而新聞采編工作則是廣播電視與群眾之間連接的紐帶。廣播電視采編工作要擔負起自身傳遞民聲的責任,工作創新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接觸社會大眾,了解社會大眾關注的民生問題、政策方面的等,切實履行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大眾辦實事,樹立良好的廣播電視形象。深入群眾內部調研新聞事件的真相,客觀對待新聞事物,以采編工作創新為切入點,圍繞新聞事件核心采訪相關人員,并注重人物關系的協調與處理,避免采編工作受到阻礙。再者,采訪對象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知識水平、綜合素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采編人員要注意群眾化語言的運用,以低姿態接近群眾,消除陌生人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的距離,獲取到真實、有效的新聞信息,提高采編工作的效率。
采訪是通過新聞源,深入新聞現場收集新聞事件信息,采訪角度的不同獲取到的采訪內容也不相同。在新聞采訪工作創新中,采編人員可以當事人的角度、旁觀者的角度,以及新聞專業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調研采訪,收集到各方信息,客觀如實反映新聞事實的同時,直達新聞的實質與內涵,找準新聞的痛點與關鍵點,以展示出更深層次的新聞內在,實現新聞報道價值的升華,引發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應。新聞采編人員作為新聞的制作者,在媒體融合下,要具備多種媒體思維,以多種視角、多重身份去采集新聞,使采集的新聞素材更具編輯操作空間。在采訪獲取新聞素材的基礎上展開編輯工作創新,編輯新聞方式影響著新聞呈現的效果,媒體融合下新聞整合、加工、提煉等過程中,編輯首先要把好政治關、事實關,尊重新聞事實,辨別其中的虛假信息,然后進行編輯方式的創新,根據媒體融合新聞傳播的特點,制作出圖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的新聞,以為新聞的全媒體傳播做好準備。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為傳統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面臨著雙重壓力,既要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又需要進行工作的創新,以解決傳統新聞采編工作即時性、趣味性、新穎度不足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新聞采編人員首先要強化創新意識,結合媒體融合后的新聞傳播特點,深入探尋工作創新的方法,形成媒體融合采編思維,推動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發展,使新聞采編工作走在媒體融合時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