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融媒體中心,山東 棗莊 277101)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我國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傳統媒體的受眾出現了嚴重的流失現象,內容也不再具有吸引力,我國的傳統媒體亟待優化與改革。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絕非相互對立的關系,傳統媒體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對現有的傳統媒體新聞編輯進行創新,積極地推動二者之間的融合。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作為開展新聞編輯工作的主體,其綜合素質的高低與新聞編輯的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部分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還沒有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變化,不具備相應的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嚴重阻礙了傳統媒體新聞編輯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部分無良媒體為了追求流量,發布了大量低質量的虛假新聞,拉低了新聞行業的水準,破壞了新聞行業的風氣,擾亂了新聞行業的風氣,新聞行業出現了嚴重的亂象。綜上所述,廣大新聞媒體的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意識到融媒體環境的變化,對自身的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進行提升,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革與發展,推動新聞行業邁上新的臺階。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融媒體已經成為新聞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新媒體為主的大量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其中部分自媒體為了快速獲取流量,發布了大量同質化內容、虛假內容,污染了新聞行業的空氣,新聞行業的環境變得越發渾濁。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我國以區縣為單位,以傳統媒體為主體,成立了大量的融媒體中心。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也面臨著新的要求。筆者認為,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即便我國新聞行業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廣大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也仍然應該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堅持生產優質的新聞信息,保障新聞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要通過創新自身的工作模式,獲取大眾的關注。虛假新聞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大眾的關注,但就媒體的長期發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當觀眾發現新聞的內容缺乏真實性后,就會對媒體喪失信任,難以穩固媒體的受眾。二是大部分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長期從事傳統媒體工作,還沒有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變化,在開展新聞編輯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廣大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轉變自身的工作理念,積極地學習新媒體技術,提升新聞編輯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發展需求。
在融媒體時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渠道、加快了新聞傳播的速度,網絡成為了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新聞信息的發布門檻變得越來越低,自媒體的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多。這些自媒體運營人員和參與者大多缺乏專業的新聞知識,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在專業技術能力與職業道德素養方面比較欠缺。為了謀求更高的經濟收益,這些自媒體會推崇“流量至上”的錯誤理念,用盡一切辦法吸引流量,完全不顧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惡意夸大新聞內容,引導新聞輿論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這一現象對新聞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受眾需求難以滿足時,對新聞行業的發展十分不利。
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優勢已然不再。傳統媒體新聞發布時效性差、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也逐漸暴露。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新聞信息的時效性也變得越來越強。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后,就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快速傳播。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仍執著于新聞的時效性,就會生產大量劣質、抄襲的同質化內容,這些相似的新聞信息會加劇受眾的審美疲勞,引起讀者的反感。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其本質是服務于受眾。廣大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去的工作理念。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應該生產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做老百姓愛看的新聞。但大部分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不具備相應的創新意識與融合意識。在編輯新聞時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抄襲、模仿現象,降低了新聞信息的價值,難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除此之外,部分新聞編輯工作者的語言組織能力也存在著非常嚴重的脫離大眾問題。有的新聞編輯工作者為了迎合受眾的閱讀習慣,會利用大眾化的語言組織新聞內容,這是一個好的發展趨勢。但部分新聞編輯工作者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刻意降低語言組織水平,新聞稿件中充斥著大量口頭話語,降低了新聞內容的專業性,無法給予受眾一種可靠、可信的感覺。新聞編輯語言組織的大眾化指的是在確保新聞內容質量與專業性的同時,迎合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對新聞內容進行創新,調動受眾的閱讀興趣,降低閱讀難度。但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新聞編輯還做不到這一點,新聞編輯能力有待提升,新聞內容亟待優化。
對新聞媒體而言,其不僅承擔著傳播信息的重任,還承擔著輿論監督的責任。但現實中有不少新聞編輯缺少這種責任意識,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大多循規蹈矩,無法發揮自身的輿論監督職責。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不僅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這會放大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將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升級為大眾的輿論監督。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中心,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讓群眾積極地參與到網絡新聞信息的傳播與監督當中,緩解自身的工作壓力,保障新聞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創新是行業發展的動力,新聞行業也不例外。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開始走向融合。如果廣大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仍固守己見,堅持采用傳統媒體時代的工作理念與工作方法,這必然會對新聞編輯的工作質量與效率產生影響。因此,廣大新聞媒體要對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的創新意識進行培養。要求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貫徹落實終身學習思想,積極地學習一切有利于新聞編輯工作的知識與技術。通過學習新媒體技術,提升新聞編輯工作的效率;通過調查人民群眾的喜好,提升新聞編輯工作質量。
同時,還要對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進行培訓,避免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新聞編輯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要謹記自身的職業操守。一是要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做到勇敢、公正、忠實地搜集與報道信息。對信息來源的準確性進行檢驗,嚴禁刻意扭曲事實。在發布新聞時,要盡可能向公眾展示新聞信息的來源,為公眾提供更多的信息,提升新聞信息的可靠性。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要確保標題、圖片、影像、聲音、字幕不存在誤表達問題。永遠不要剽竊。要堅持從客觀的角度報道新聞,避免在新聞編輯工作開展中加入個人情緒。二是新聞編輯應給與受訪者充分的尊重。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應該將采訪對象、同事都視作值得尊敬的人。部分新媒體工作人員在編輯新聞的過程中,會刻意的貶低被采訪人;故意歪曲事實、激發矛盾,引導民眾利用輿論攻擊和傷害被采訪人,對被采訪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提升自身的品味,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不迎合任何低級趣味,才能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一股清流,在時代的變革中屹立不倒。三是要堅持獨立行動。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牢記,自身不應對其他任何利益負責,只需對公眾的知情權負責。新聞編輯工作人員不能參加任何可能會影響新聞媒體公正、信譽的活動。杜絕與黑惡勢力同流合污,對自己負責、對人民群眾負責,時時刻刻確保新聞編輯的真實性。四是提升自身的可信度。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只有在受眾心中具備了一定的可信度,才能穩固受眾。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勇于擔當,在出現錯誤時勇敢地面對錯誤,積極地向公眾承認自身的錯誤,并迅速糾正,提升自身在受眾心中的可信度。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耐心傾聽受眾對新聞媒體的不滿,并積極地邀請公眾進行對話,對新聞報道進行解釋與澄清。讓受眾意識到,新聞媒體與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是永遠站在人民群眾這一方的,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推動新聞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隨著近年來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的碎片化時間變得越來越多,我國受眾閱讀新聞的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碎片化閱讀成為了主流。受眾在瀏覽新聞信息時,會先對新聞的標題進行快速瀏覽,判斷這則新聞的內容自己是否感興趣。因此,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編輯新聞時,要利用標題,快速吸引讀者的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編輯工作者就必須要用夸張、虛假的標題來吸引受眾眼球、獲取流量。新聞編輯工作者可以適當地在標題中添加網絡語言,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讀者的閱讀新鮮感。新聞編輯工作者在編輯新聞的過程中,既要確保語言組織的合理性,又要保障新聞內容的信息感。盡可能降低新聞內容的閱讀難度的同時,提升新聞內容的專業性、真實性與可靠性。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已經不再對立,二者的關系開始走向融合,朝著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取長補短的方向發展。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而言,利用新媒體技術并不意味著“背叛”,而是代表著自身的采編理念、采編思想正在朝著更加創新、親民、先進的方向發展。以日常民生類新聞的編輯工作為例。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可以在電視新聞播放前,提前將受眾關注的民生新聞發布在電視臺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上,在新聞播出前就提供一定的熱度與關注,這樣既能夠保障新聞編輯的時效性,又能提升電視新聞的收視率。而在正式報道新聞時,新聞編輯工作者要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力量,將新聞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多樣化的渠道傳播出去,提升受眾對新聞媒體的關注度。可以將新聞事件以短視頻的形式發布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由1—3個短視頻組成一個完整的新聞,提升新聞的傳播效率。這對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的編輯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要求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掌握相應的新媒體技術,能夠實現新聞編輯的深加工。同時,廣大新聞編輯工作人員還要利用新媒體平臺交互性強的特點,聆聽觀眾的意見。例如,觀眾對某一新聞事件的后續有著較大的興趣時,就會在評論區提出問題,追問新聞媒體該新聞事件的后續如何。這時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就可以出面回應,并積極地圍繞該新聞事件進行進一步的追蹤報道。當觀眾對某一政策表示不理解時,就會在評論中提出“這和我有什么關系?”“與以前有什么變化?”之類的問題,這就提示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編輯新聞內容時,應該加入相應的專家點評、專家解讀內容,讓新聞變得更加親民的同時,提升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的融合能力。
互聯網的發展造就了融媒體時代。廣大新聞編輯工作者要想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就應該具備相應的互聯網思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新聞編輯工作人員應培養敏銳的新聞嗅覺,預測未來新聞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個性化推送算法的發展與應用為例,抖音、快手等平臺大量的應用了個性化推送算法,這就意味著受眾在獲取新聞時,更加容易獲得自身感興趣、自身關注領域的新聞。這提示了新聞編輯工作者在編輯新聞時,可以適當提升新聞內容的專業性與針對性。以軍事類新聞、體育類新聞為例,這類新聞的圈子相對較小。部分負責該領域的新聞編輯工作者在以往編輯新聞的過程中,會擔心受眾不理解新聞中的內容,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無法放開手腳撰寫專業化的知識與內容。但是個性化算法的應用使得這類新聞能夠被準確地推送到軍事愛好者、體育愛好者的受眾,新聞編輯工作人員在編輯這類新聞時,可以大膽的應用專業術語,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解讀,加深受眾對新聞媒體與新聞事件的印象,實現新聞編輯的有效創新。
在融媒體時代,廣大新聞編輯工作人員要重視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的培養,在堅守自身職業操守的同時,大膽地運用新媒體技術、網絡語言,培養自身的互聯網意識,才能推動新聞編輯工作水平的提升,推動我國新聞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