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敏 曹益芳 呂夢婷 朱華友
(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
打破傳統農業不同以往為“新”,具備相應經濟規模為“業”,呈現出能夠形成穩定形態的趨勢為“態”,因此“新業態”即為在農業功能上進行橫向拓寬,在鏈條上縱向延伸,在價值上對一二三產業振興的發展形態[1]。近年來涌現的鄉村產業新業態,如鄉村生態轉化產業、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農產品會展業、農產品電商業等,都對農業和現代產業多種要素進行了重新配置。農業“新模式”是指通過對農業各種要素進行整合和重組,從而形成高效并具有獨特競爭力的農業新發展運行方式[2]。按照產業振興的主體來看,目前我國主要農村產業振興發展的新模式包括專業大戶主導型、農民合作社主導型、龍頭企業主導型等[3]。目前,比較常見的模式是農民合作社主導型和龍頭企業主導型。農業“新動力”是指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型驅動因素,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出現的新動力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因素[4]。
浙江省在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村民和集群利益聯結機制,在這個機制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新業態和新模式,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促進了當地的資源整合與結構優化。本文以浙江省松陽縣石倉村為例,對浙江省在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新業態和新模式進行介紹,以期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經驗。
石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麗水市松陽縣,距離縣城約有20 公里。當地居民是在明清動亂之后從福建上杭縣遷入的,以闕氏家族為主,合族而居,形成了石倉地區的大型組合式建筑群。目前人口約6 000 人,自然風景秀美,地形以中低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比最大,耕地的面積較小,人均0.8 ~1 畝。主要經濟作物為香榧、茶葉以及板栗,其中香榧和板栗的種植面積均為5 000 余畝,茶葉的種植相對較多,種植面積為8 000 余畝。團隊于2020 年8 月和11 月兩次赴松陽石倉村考察了石倉白老酒工坊、石倉豆腐工坊以及鳴珂里·石倉民宿,訪談了當地村民20 余人次,相關部門領導約10 人次。同時在有關部門獲取了相關文獻資料。
2.1 石倉白老酒工坊
2.1.1 新業態:糯稻種植+釀酒+養生旅游。工坊在第二產業釀酒方面,生產車間功能齊全,通過硅藻桶過濾、蒸餾、高溫滅菌、保溫等一系列步驟進行特殊工藝制造,進行包裝、出售。最原始的工藝是由客家人從福建帶過來的,但是在工藝演化過程中,工坊白老酒的釀造過程和銷售流程都得到了升級,產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為了提高這種類似米酒的當地特色酒的品種,在第一產業方面,擴大了原種糯稻的種植面積。同時將“居酒屋”作為白老酒工坊配套項目,為游客提供釀酒體驗、品酒、休閑等服務。為留住游客,石倉對以前留下來的“牛欄區”整體改造,打造民宿,形成“釀酒+旅游”的新業態。
2.1.2 新模式:母品牌延伸與作坊加盟。工坊對生產線進行現代化改造后,不僅酒的品質更有保障,產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農戶自釀酒的品質符合要求的情況下,進行作坊加盟,按照訂單量去生產,經過工坊的加工檢驗后,貼牌銷售。即進行母品牌的延伸,用已經樹立口碑的石倉工坊母品牌,為“百姓釀酒”的子品牌帶來免費效應。
2.2 石倉豆腐工坊
2.2.1 新業態:豆制品文化+制作體驗+研學。石倉豆腐工坊的車間分布按照生產工藝流程分為原料準備區、浸泡磨漿區、煮漿定型區、炸制攤晾區、包裝儲藏區和品嘗區六個功能區。基于客家文化,在生產工藝方面進行了細化升級,提升了油豆腐的品質,增加了油豆腐的品種。為了獲取穩定可靠的原料來源,工坊加強了產業鏈建設,與當地黃豆種植合作社形成了密切的合作。為加強產品銷售,擴大品牌影響,工坊將豆制品加工參觀、制作體驗、研學等活動融于一體,引領了當地的豆腐產業發展,并推動了鄉村旅游發展。
2.2.2 新模式:強村公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工商資本+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村民的支持下,石倉豆腐工坊構建了以強村公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工商資本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四方共同參與的新發展模式,其中,強村公司認繳了50%的股份,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認繳了16.67%的股份,工商資本認繳了25%的股份,農民專業合作社認繳了8.33%的股份。
2.3 鳴珂里·石倉民宿
2.3.1 新業態:古建筑觀光+民宿+非遺手工藝體驗+餐飲。石倉第一產業方面以香榧、茶葉、板栗等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第二產業依托客家非遺傳統手工藝,制作和出售特色荷包、特色竹編籃等松陽手工藝品。第三產業依托當地自然環境與客家文化,如當地的古建筑包括跑馬樓、古宅等30 多座明清時期的建筑,且設有寬闊的庭院,其中一些古建筑被重新裝修,作為民宿使用,鳴珂里民宿、水墨石倉民宿在當地享有盛名。與此同時,民宿內還開設有特色荷包、特色竹編籃、手鞠球等手工藝繡品制作公益課,這些手工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3.2 新模式:村落古建筑+ 民舍。石倉居住著6 000 多位客家人,承襲了300 多年閩西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保留著獨特而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古韻。鳴珂里·石倉民宿就隱于30 多座氣勢宏偉的明清古建筑群中,這些古民居多為清末民初的夯土老屋。民宿采取村集體組織、村民自愿參與的形式,形成“村落古建筑+民舍”的特色民宿開發的新模式。
在石倉地區農村產業振興的新模式和新業態不同,但是催生它們的新機制相同,表現為“村集體和村民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石倉白老酒工坊采用“村集體入股+社會資本入股”的形式,由集體經營公司牽頭成立合作社,成立股份公司,村集體公司由村干部負責籌資貸款入股,村民和社會資本自愿入股,形成經濟混合所有制。石倉豆腐工坊項目則是采用政府引導和扶持的形式,加強村集體參與、農民入股以及工商資本的運營結合。同時通過技術革新,解決了當地家庭作坊面臨的產品質量不達標的問題,提升了傳統豆腐制作的工藝品質。鳴珂里·石倉民宿項目發揮農民女企業家的作用,由婦女創業模范導師創辦鳴珂里·石倉民宿,統一規劃經營,村民和社會資本自愿入股,按照股份分紅。
“村集體和村民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催生了農村產業振興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形成了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經濟效益方面,石倉白老酒工坊通過現代化生產線取代原先村民的生產小作坊,同時當地相繼成立糯稻和黃豆種植合作社,形成集種植、加工、觀光于一體的產業鏈,提升了經濟效益。石倉豆腐工坊依托工坊打造、產業合作社,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村旅游的發展,還推動了當地豆制品產業以及種植業、養殖業及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在生態效益方面,促進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如石倉白酒工坊和豆腐工坊通過技術改造和組織創新,取代了村民的生產小作坊,減少了村民生產和生活污水廢渣的排放,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社會效益方面,表現為就業增加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如鳴珂里團隊和大東壩鎮合作成立婦女司機及廚娘團隊,承接鳴珂里游客接送、游覽和飲食業務,增加了婦女創業就業。同時,民宿內開設特色荷包、特色竹編籃、手鞠球等手工藝繡品制作公益課,使得這些非物質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浙江省農村產業振興的新機制及其催生的新模式,為其他地區農村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一是如何建立村集體和村民利益共同體。松陽石倉的三個項目都建立了“集體和村民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也正是這種集體和村民共贏的聯結機制催生了新業態,形成了新模式,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二是地方特色如何有效利用、產業資源要素如何整合問題。由于發展前期投入具有較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政府引導就顯得特別重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支持等方面。
但是未來發展在一些方面需要加強,一是新技術的應用。特別是“互聯網+三農”技術的應用,因為互聯網技術滲透農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搭建良好的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生產資料服務以及電商銷售等網絡平臺,解決傳統農業中消息堵塞和服務體系缺乏的問題。二是農村投資環境問題。有條件的政府可以以市場為導向,設立專門的農村產業發展基金,將該基金投入到技術創新的領域,提高產品質量。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三是需要強化人才創新機制,推動農村創新創業升級,為農村產業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