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毅 羅漢祥 尹少華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農村公共服務是為了滿足一國農村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公共部門、企業和社會團體共同向農村地區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過程。農村公共服務包括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涉及農村教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建設、農村社會保障等等。
2020 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人口是50 979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36.11%。相較于城鎮居民,鄉村地區農民的生活水平還較為落后。事實上,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國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著很大程度的不平等現象,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不高。在我國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大力推進城鄉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實現鄉村社會基礎服務的合理供應,促進鄉村社區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并能夠適應農村居民生活更加多樣化的實際需要,對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有著深刻的意義。
2020 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就目前來說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問題還很突出,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人也希望能夠進城生活,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空心化問題越發嚴重,其原因在于公共服務方面的城鄉差距太大。截至2020 年底,我國農村地區教育(鄉村教師只有300 余萬人)、醫療衛生(鄉鎮衛生院36 112 個)、基礎設施建設(鄉鎮設施的普及率不到60%)、文化建設(鄉鎮文化站33 530 個)等設施與城市相差甚遠,要想使城鎮地區與鄉村人口相對平衡,就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此促進農村地區的平穩發展。
3.1 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偏低。醫療保障問題一直是中國農村養老服務的突出問題,也是當前農村地區發展急需破解的問題。目前在我國農村醫療服務供給實踐中,相比城市而言,中國鄉村地區醫療資源依然匱乏,醫院設施、醫療機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醫療人員數量及醫療人員技術水平還沒有完全跟上,導致一些普通農村家庭的就醫得不到保障,使得看病難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現階段的行政村點都有衛生服務站,但是環境條件差,高水平的鄉村醫生也嚴重缺乏,再加上日常需要就診看病的農民比較多,工作繁忙使得許多鄉村醫生不堪重負,導致農村地區衛生服務站招聘不到優秀人才。此外,農村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財政資金投入不夠,無法改善農業基層醫院衛生條件及基礎建設。
3.2 農村教育資源匱乏。我國農村地區教育資源與城市相比一直處于落后的形勢。一方面表現在教育水平方面,農村教師的總體水平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農村教師的薪資待遇普遍偏低,這導致許多師范專業的畢業生都不愿意到農村地區學校當老師。另一方面體現在教學設施方面,農村小學沒有配置現代化教學設備,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靠老師的課本教授。當今農村條件稍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縣城去讀書,這樣一來,在農村地區的學生和老師就更加少了,這是農村地區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困境。
3.3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當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較多不足,距離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還有較大差距。近年來雖然國家投入不少資金,對部分貧困村和重點非貧困村進行了整村推進,但還有很多村莊水利設施、道路交通設施、網絡設施、生活廢水處理設施等亟待改善。第一,農村水利設施方面。首先是自來水供給量不足,有大量農村地區節假日停水嚴重,直接影響到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其次就是水利設施質量較差,冬季水管斷裂或是水管風化等現象嚴重。第二,鄉村交通設施方面。首先鄉村的交通規劃不合理,道路暢通程度和密集度不高。其次是高速公路建設后期沒有維護,造成鄉村的路面使用壽命整體較短。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農村公路面臨維護資金不足、維護技術落后等現實問題。第三,農村網絡設施方面。第4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2.3%,農村網民只占全國網民數量的30.4%,農村網絡設施供給不足現象比較嚴重。第四,日常生活廢水處理問題。生活污水排放問題在農村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大多數農村都沒有下水道,生活用水無法排到一個集中的地方,各家各戶通常是自己找地方排放,導致夏天有蚊蟲、冬天結成冰的現象普遍存在。
3.4 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總量充足但缺乏多樣性。現如今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建立了閱覽室、文化娛樂室、活動室、多媒體室、健身廣場等,從一定程度增加了村民對農村文化服務的需求。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農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也就因此而提高,他們越來越多的追求多樣化和個性化,如鄉村文化館、美術館、技能習得的復合型文化服務等還相當缺乏。
4.1 城鄉二元結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這是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不足的主要原因。城市的公共服務由國家通過公共行政來提供,而農村公共服務主要由農民自愿或非自愿自籌資金來解決,財政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投入嚴重不足。
4.2 農村公共服務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自上而下的決策系統以及服務供給主體單一化,排擠了市場的效用,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幾乎是由政府統一安排,卻忽視了農民的真實需求,導致供給與農民的實際需求脫節。
4.3 農村公共服務籌資渠道單一。農村稅費改革后,基層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減少了很多,缺乏市場和社會的籌資的渠道,由此造成了各地財政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受到地方政策的影響,民間資本無法大量流入鄉村服務供給領域。正是這種單一、狹窄的融資渠道導致了農村公共服務組織結構和功能不完善。
4.4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單一。政府壟斷了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缺乏農民自治組織和第三方的參與,是造成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供給失衡與供給不公的重要因素。現如今,由于農村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不一樣,鄉鎮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存在一定差異。在一些經濟發達的鄉鎮,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或當地的一些企業提供公共服務,這些公共服務供給主體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村莊修路,改善環境衛生。但自稅費改革后,有大部分鄉村村莊集體經濟相對縮減,資金不充足,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
5.1 加大農村醫療事業的資金投入,加快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首先是加大人才引進政策,提升鄉村醫生的工資待遇。同時可以安排高水準、醫術精湛的醫生每周輪流下村莊就診,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其次是在農村地區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建立相對完善的醫療系統,擴增農村醫療人員的數量。再次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要努力完善區域衛生規劃,合理調配資源,建立起一個環境舒適、衛生良好的就醫環境。最后制定鄉村醫生的繼續教育機制。要繼續加強對鄉村醫生的培訓,給予他們進修的機會提升自我,從而促進農村醫療服務的逐步改善。
5.2 促進城市教育的一體化發展,加大農村教育傾斜政策。首先,政府層面應該多多考慮農村地區對教育資源的實際需要,增加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增加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相應削減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教師隊伍的培養,平衡城鄉的教育資源,加快制定教師人才引進政策和來鄉支教補助政策。最后,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要給予鄉村教師更多的培訓機會。
5.3 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縮小城鄉差距。首先在水利設施方面,實施規模化用水工程,改善農村用水條件。保障農村生活用水,要定期檢查自來水是否正常運行,水質是否達標。對于農民反映的節假日停水問題要及時處理好,增加蓄水池,讓農村地區吃水無憂。其次就是在交通設施方面,政府同樣要增加資金的支持,加寬加長農村地區的硬化路面,多修建錯車道,保障農村公路暢通。定期安排人員對鄉村公路進行檢修,及時發現及時修補,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切切實實的讓農村地區受益。再次是在農村網絡設施方面,在人口相對密集的農村地區,積極推廣有線光纖。在人口相對稀少、分散的農村地區,靈活運用各種無線技術,實現寬帶網絡全覆蓋。最后是在生活日常廢水處理問題上,鄉村地區要實施好下水管道工程,采用一體式三格化糞池和一體式雙甕漏斗化糞池,實現糞便無害化處理,無后續污染后,糞便可以通過入戶廁位管道進入戶外預埋罐體內發酵、分解、滅殺、沉淀后,定期從預留抽糞口抽取殘渣直接用于農田施肥。對于生活污水的處理,可以考慮建設一個污水系統,鋪設配套污水管網,集中收集周邊村莊污水進行處理,先通過格柵去除懸浮物后,然后通過砂水分離器后進入調節池調節水質及水量,后進入厭氧好氧系統處理出水,再經人工濕地深度凈化出水。
5.4 加速實施農村地區綜合性文化服務管理建設,支持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首先政府要將文化體系建設的資金向農村地區傾斜,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容,比如制定農村地區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計劃戰略、服務流程、增加鄉村文化站或禮堂等。其次是樹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順應當前農民文化需求,以“精準滴灌”理念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最后是大力發展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產業,把鄉村文化與與新時代緊密的結合起來,創造出卓越的鄉村文化來。最后打造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引導農民參與到文化產品的生產中來,以政府購買、企業合作等方式擴大文化產品的供給輸出,既可以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增加農民的收益,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是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破解農村農民富裕生活難題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舉措。因此,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要在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果實基礎上,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總目標,以新時代發展理念去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補齊公共服務的短板,大力投入農村水利、道路、網絡、生活廢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醫療水平、教育水準、文化品質等,不斷改善農村群眾生活環境衛生,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水平。為了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縮小城鄉貧富差距,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還應該持續增加資金投入的力度,且增加有效供給兼顧供給的效率與公平,并積極引導社會企業和社會團體參與,以此來提升我國農村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