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英
(臨漳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臨漳 056600)
1.1 選用良種原則。應選用通過河北省或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且適宜本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適應性好、具有較高推廣利用價值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麥品種。依據2020 年7 月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遴選出的綠色節水、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生態環保、高效利用等50 個高效抗逆農業主導品種、50 項成熟適用農業主推技術和10 項引領性綠色技術模式,適宜臨漳縣種植的豐產抗逆小麥品種主要有:藁優5766、師欒02-1、濟麥22、魯原502、農大399、邯6172、輪選103、衡觀35 等。
1.2 種子處理。為有效防控種傳病害、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及小麥赤霉病、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等的發生,減輕秋苗發病,降低越冬菌源,可選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按照種子量的0.3%,或60 g/L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立克秀)按照種子量的0.2% ~0.3%,或27%的苯醚·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酷拉斯)按照種子量的0.5%包衣。
2.1 秸稈還田。前茬種玉米的地塊,利用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將秸稈粉碎1 ~2 遍,粉碎后長度≤5 cm,均勻拋撒在地里;同時每畝均勻撒施尿素5 kg,因秸稈在土壤中分解時會消耗一部分氮素,如果不補充一些氮肥的話,下季作物會因缺氮出現發黃的情況。秸稈還田后注意澆水,以促進秸稈的分解。如果是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塊,玉米秸稈還田后盡快噴施殺蟲劑或殺菌劑,避免后續病害發生更加嚴重。
2.2 深耕整地。整地要采用85 馬力以上動力機械,一般深度以25 ~30 cm 為佳,對于常年沒有深耕的地塊,建議間隔2 ~3 年深耕1 次,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利于小麥生長。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時耙地或鎮壓,避免跑墑,要掌握好耙地和鎮壓的時機,避免形成坷垃,做到上松下實,土地細平。
2.3 適期適量播種。根據小麥品種特性、當地麥田肥力、土壤墑情、地形、氣溫等確定小麥播種期,一般是10 月8 ~18 日。在適播期內,每畝基本苗24 萬~26 萬株,在適期范圍內,每晚播1 d,增加播種量0.5 kg/畝,增加基本苗約1 萬株/畝。可選用小麥精播機或等行播種機播種,播種行距和深度要一致,行距14 ~16 cm,深度3 ~5 cm,確保播種準確、均勻,無斷條、漏播、重播現象。播種時隨種隨壓,沒有帶鎮壓裝置的要在小麥播種后及時鎮壓。
3.1 施肥原則。在以有機肥為基礎的條件下,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氮肥后移、化肥深施;根據土壤硼、鋅、錳等元素含量針對性地補施微肥;提倡施用小麥專用型緩(控)釋肥。
3.2 施肥總量。①畝產量500 kg 左右的田塊,畝施優質土雜肥3 000 kg 或商品有機肥100 kg,畝施純氮(N)12 ~14 kg(尿素26 ~30 kg),磷(P2O5)5 ~7 kg(過磷酸鈣30 ~45 kg),鉀(K2O)4 ~6 kg(硫酸鉀8 ~12 kg)。②畝產量600 kg 左右的田塊,畝施優質無害化處理土雜肥3 000 kg 或商品有機肥100 kg,畝施純氮(N)14 ~16 kg(尿素30 ~35 kg),磷(P2O5)6 ~7 kg(過磷酸鈣35~45 kg),鉀(K2O)5 ~8 kg(硫酸鉀10 ~16 kg)。
3.3 施肥方式。根據化肥深施原則,將有機肥、磷肥、鉀肥和氮肥的50%~60%作為基肥一次性全部施入,結合犁地,邊施邊耕;氮肥的40%~50%作為拔節期追肥,采用溝施或穴施覆土的方式,將氮肥施入5 ~10 cm 土層中;小麥專用型緩(控)釋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生育后期噴施葉面肥。
3.4 葉面噴肥。小麥從孕穗期至灌漿期對養分的需求較大,可以進行葉面施肥。可用2%尿素和0.5%磷酸二氫鉀混合液50 ~75 kg/畝噴灑,或選用小麥專用葉面肥。也可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藥肥混噴,達到“一噴三防”的效果。為了減少葉面蒸發量,應避開中午太陽光照最強時期,在早上或傍晚進行噴施。
4.1 苗期灌溉。澆足播種底墑水或蒙頭水,灌溉量40 ~50 m3,要求耕作層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80%,保證出苗均勻、整齊。
4.2 越冬灌溉。澆越冬水的時間要把握準確,一般以日平均氣溫3 ℃左右,表土晝消夜凍時為最佳時期。以上午澆水最佳,應細水慢澆,切不可大水漫灌。冬灌后要及時進行鋤劃,破除板結,并可除草保墑。
4.3 春季灌溉。適時澆好拔節—灌漿水,灌溉拔節—灌漿水時結合肥料追施,每畝灌溉量30 ~40 m3。
5.1 防治原則。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優先采用生態防控、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結合科學用藥方式的化學防控技術,減少農藥殘留,提高小麥品質及產量。
5.2 防治措施
5.2.1 農業防治。選用優質、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定期輪換,避免同一區域大面積種植單一品種,保持品種抗性。采用調整農作物的種植布局、輪作換茬等農業措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5.2.2 生物防治。利用七星瓢蟲、龜紋瓢蟲等天敵來防治蚜蟲,當益害比在1∶80 ~100 時不用藥劑防治。
5.2.3 物理防治。利用害蟲趨光和趨色習性,在成蟲發生期田間放置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糖醋液,懸掛色板、性誘劑等方法,誘殺麥田各種害蟲。
5.2.4 化學防治。起身拔節期選用高效農藥防治紋枯病、根腐病、麥蜘蛛、地下害蟲和吸漿蟲等。如防治麥蜘蛛、吸漿蟲畝用10%聯苯菊酯20 ml+25%噻蟲嗪20 ml,兌水30 kg 噴霧,適量加入0.01%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蕓天力)、磷酸二氫鉀。防治紋枯病、根腐病等畝用30%苯甲·嘧菌酯30 ml 或25%吡唑醚菌酯50 ml 兌適量水噴霧;防治地下害蟲、吸漿蟲出土幼蟲可用40%辛硫磷乳油制成毒土撒施,兼治小麥蚜蟲、麥蜘蛛、麥葉蜂、金針蟲等。小麥孕穗—灌漿期是多種病蟲的發生高峰期,可采用一噴三防技術:畝用17%唑醚·氟環唑懸乳劑(歐帕)30 ~50 ml,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4 g+0.01%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20 ml,或磷酸二氫鉀100 g 等,兌水30 ~50 kg 葉面噴霧。
5.2.5 化學除草。立足春草秋治,注重冬前化學除草。小麥3 葉期后,雜草基本出齊且組織細嫩時化學除草,一般在11 月下旬~12 月上旬,且連續3 d 日平均氣溫在10 ℃以上,選無風或微風的晴天上午9:00 ~下午4:00 施藥。冬前未能及時除草或草害較重的麥田,返青期及時進行化學除草。以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畝用9%雙氟·唑草酮懸浮劑20ml 或5%雙氟磺草胺懸浮劑20 ml 防治,兌水30 kg 噴霧;防治節節麥可畝用3%甲基二磺隆油懸浮劑30 ml(加安全劑90 ml),兌水30 kg 噴霧;防治雀麥可畝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劑3 ~4 g,兌水30 kg 噴霧;防治野燕麥、看麥娘可畝用15%炔草酯微乳劑50 g 或69 g/L 精惡唑禾草靈50 ml,兌水30 kg 噴霧。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發麥田,用40%苯磺隆唑草酮2 ~3 g+3%甲基二磺隆25 ml 混合,兌水30 ~45 kg,均勻噴霧。
6.1 清理溝系。視情況清理田間溝系1 ~2 次,達到迅速匯集排除田間積水和耕層滯水的目的。
6.2 適時化控。在返青后拔節前,對群體較大或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種適時化控,畝用15%多效唑35 ~40 g,兌水25 ~30 kg,葉面噴施,預防后期倒伏。
6.3 預防凍害,及時補救。因地制宜做好冬季鎮壓,提高防寒能力。小麥如遇“倒春寒”或低溫冷害,應在田間解凍后和小麥拔節期,結合澆水每畝施氮肥4~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