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鄲城縣農業機械技術中心 河南 鄲城 477150)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甘薯營養價值豐富,且具有較多的保健功效,因此被廣大消費者喜愛。但多年連作會導致甘薯發病率提高,造成甘薯減產,甚至絕收。脫毒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甘薯保持品種原有的優良品質,還可有效抑制病害的發生,保證甘薯高產穩產,避免種植戶產生經濟損失。為使種植戶準確掌握甘薯高產種植技術,本文將對脫毒甘薯種植技術要點進行詳細介紹。
1.1 恢復種性。甘薯經過脫毒后,其原有特點得以恢復。甘薯光合作用增強,植株生長發育速度明顯加快,綠葉面積以及分枝數量增多。另外,甘薯脫毒后,結薯速度加快,單株結薯數量以及單薯重量提高。除此之外,甘薯形狀整齊,顏色鮮艷。
1.2 抗病力提高。脫毒甘薯苗是由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出的試管苗培育而成。脫毒甘薯苗徹底去除了多種細菌、真菌、病毒等。因此,該類甘薯病蟲害發病率顯著降低,甘薯抗病能力顯著提高[1]。
1.3 世代間存在差異。一代脫毒甘薯與二、三代或非脫毒甘薯相比,甘薯產量顯著增加。隨代數增加,甘薯產量明顯下降。一、二代脫毒甘薯苗栽種后,莖葉生長發育旺盛,結薯早、薯塊兒大且開裂少,商品率高,增產效果顯著。
2.1 栽前管理
2.1.1 選地整地。可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排水灌溉方便的沙壤土進行種植。另外,種植前還應進行整地工作,從而保持種植區土質疏松、營養充分、透氣性強等。種植區域在入冬前需進行深耕,耕深25~30 cm。整地時給土壤施加基肥,選用30%的氮肥和20%的鉀肥以及100%的磷肥。同時應對土壤施加殺蟲劑,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害蟲,避免線蟲病、根腐病等疾病的發生。
2.1.2 施肥與起壟。種植人員應合理、科學施肥。由于脫毒甘薯生長旺盛,種植人員應多施用磷肥和鉀肥,少施用氮肥,以保持土壤肥沃。對于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的種植區,通常每畝施尿素25 kg 左右,施加普磷、硫酸鉀肥各30 kg。對于土壤肥力一般的種植區,通常每畝可施加尿素30 kg,普磷和硫酸鉀各40 kg。施肥以底施農家肥為主,追施化肥為輔[2]。選擇深耕起壟種植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性質,從而保證脫毒甘薯高產、穩產。春季起壟前需淺耕細耢1 遍。起壟時保證壟溝寬度和深度以及單壟和雙壟間距,通常壟高為0.3 m 左右,雙壟間距為1.2 m 左右,單壟間距為70 cm 左右。壟溝為東西走向。
2.2 覆蓋地膜。春季甘薯種植后,覆蓋地膜可有效加快薯塊成熟,保證地上、地下生長協調,同時對甘薯產量的提高以及品質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3 種植方法
2.3.1 選苗。通常采用頂端壯苗或高剪苗進行栽植,比其他雜苗增產10%左右[3]。另外,可根據種植區域實際情況以及后期加工需求等選擇種植適宜的品種。例如,后期進行淀粉加工時可選用徐薯24,作為薯干加工時可選用濟薯26。
2.3.2 大田種植。甘薯田間種植方法較多,主要分為直插法、斜插法、水平插法、改良水平插法等。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壤、地勢、水分含量等情況,選用適宜的方法進行種植。種植方法可直接影響脫毒甘薯苗的成活率以及薯塊膨大率,因此,種植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種植深度,保證種植區土壤疏松、透氣性良好。頂端壯苗在生長至20 cm 以上,且含有8 片葉左右時可進行栽種,種植時地上部分留有3 ~4 片葉即可,其余全部插入土壤內。種植完成后應及時澆水,防止葉片干枯。
2.3.3 合理密植。春季脫毒甘薯種植時每畝4000 株左右,夏季種植密度可適當提高,每畝4 500 株左右。夏薯通常在小麥收獲后及時進行栽種。為增溫、保墑、減少雜草生長可覆蓋地膜。同時,種植密度的確定還應考慮品種特性以及土壤肥力等因素,通常選用高壟密植方式,該方式可增加土壤厚度,增大光照面積,保證土壤晝夜溫差大,從而促進脫毒甘薯苗根系發育,加快營養物質的積累、同化和轉運,從而有效提高甘薯產量。
2.4 田間管理
2.4.1 定根返青階段。該階段甘薯苗對水分及養分需求量較少,但種植人員應做好查缺補漏。通常在種植5 d 后進行查苗補栽,同時應保持土壤濕潤,從而有效提高脫毒甘薯苗的成活率。種植2 周左右,應根據甘薯苗的長勢及時施加氮肥和鉀肥,對于補栽的甘薯苗應額外施加肥料。
2.4.2 莖葉生長期。該時期種植人員應做好控秧工作,從而有效促進分枝生長。栽種40 d 左右時,甘薯植株對水分需求量仍較少,土壤保持一定的濕潤度即可。封壟后,種植人員應進行合理的灌溉,保持土壤高含水量。但土壤含水量不可過高,否則會導致植株徒長。另外,該階段種植人員應對甘薯苗進行提秧,即將秧苗輕輕提起,再放回原地。同時結合耕地、打秧尖等措施,降低土壤濕度,改善通風,抑制秧苗過度生長,促進塊根膨大。提秧過程中切記不可翻秧,否則容易損傷秧苗基葉,造成葉片光合作用下降,養分制造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甘薯減產。除此之外,種植人員應做好該階段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主要預防卷葉蟲、天蛾、小象鼻蟲等,通常可選用蘇云金桿菌等藥物進行科學防治。
2.4.3 薯塊膨大期。該階段的工作重點主要是控制土壤水分,遇澇排水,遇旱灌溉,保證甘薯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長處于平衡狀態,有效防止薯塊過旺生長。另外,該階段也應做好蟲害的防治工作。
2.4.4 收獲前管理。該階段為塊根淀粉積累的重要階段。收獲前,薯塊盛長期葉片生長速度減慢直至停止,薯塊開始快速生長。若葉片發黃應及時施加長秧肥,可選用磷酸二氫鉀、尿素與水進行混合,對植株根部進行噴灑,連續噴灑2 次。秧苗栽種后3 個月時,若地上部分長勢較弱,則可施加少量氮肥,防止早衰。另外,收獲前1 個月內停止灌溉,從而有效控制薯塊含水量,利于后期收獲貯藏。
2.5 適時收獲。甘薯沒有明顯的成熟期,通常在環境溫度達到15 ℃時進行收獲,最晚在12 ℃時完成收獲,否則易造成凍害。春薯通常在9 ~10 月進行收獲,鮮薯產量可達到45 000 kg/hm2以上。夏薯在10 月中旬進行收獲,鮮薯產量可高達30 000 kg/hm2以上[4]。
甘薯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對滿足市場需求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甘薯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脫毒甘薯的不斷推廣實現了甘薯種植的增產增收,提高了種植人員積極性,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推動了甘薯產業快速發展。其次,脫毒甘薯的大面積種植,提高了地表植被覆蓋率,減少了地表裸露以及水分的蒸發,對我國生態環境和水土保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再次,脫毒甘薯具有優良的品種特性,例如適應性強、耐旱等,因此可減少水資源消耗和農藥使用量,對實現環境保護、推動甘薯產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可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