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嶺 郗廣明
(景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河北 景縣 053500)
景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兩省(河北、山東)三市(滄州、德州、衡水)交界處,地處華北沖擊平原黑龍港流域。全縣轄11 鎮5 鄉848 個行政村,總耕地面積124 萬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綠化通道建設戰略的實施,以及園林縣城建設力度的加大,景縣林業發展突飛猛進。截至2019 年底,有林地面積24.3 萬畝,其中喬木林面積19.83 萬畝,未成林面積3.42 萬畝,其他林木面積1 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19.83%[1]。
美國白蛾、春尺蠖和楊扇舟蛾是景縣林業生產主要面對的三大食葉害蟲,飛機防治是景縣近10 年來林業害蟲防控的主要手段,而選擇的固定翼機型在飛機起降方面均易遭受場地、跑道、高壓線及氣候等外在因素制約,不僅防治方式單一,而且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較大。據統計,10 年間景縣飛防資金投入達435 萬元,飛防面積累計172.5 萬畝次,折合2.52 元/畝次,飛防成本相對較高,極不適應現代林業綠色防控要求。因此,開展林業病蟲綠色防控機制研究已經成為促進現代林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
3.1 加大資金投入,改進測報手段。病蟲測報是開展林業病蟲綠色防控的基礎。一是建議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增加林業病蟲防控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林木檢疫制度和方法,堅決杜絕有害生物的入侵與傳播,筑建牢固的林業病蟲防控綠色屏障;二是改進病蟲測報手段,在林區、林帶合理安置加裝濾芯的大型誘捕器,根據害蟲類型和發生規律開展定向監測。通過創新病蟲測報手段,有效避免“有蟲無蟲一律防、蟲多蟲少一樣治”的尷尬被動局面,防止“人、財、物”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加強同農業植保部門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共享,為全縣林業病蟲防控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2]。
3.2 引進抗性品種,更新種植模式。目前,純林造林和育林技術應用比較嫻熟,且營林成本較低,有利于實現機械化造林、撫育和統一采伐作業。但隨著純林生育期的延長,各種營林弊端開始顯現,純林在空間結構、林內的生物種群和食物鏈方面,均比天然林簡單,自控能力和調節能力差,一旦發生森林火災、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將會給整個林區帶來毀滅性危害[3],因此,在引進抗性造林樹種(如抗蟲榆等)的同時,更新種植模式勢在必行。改純林為混交林,可有效規避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而改機械挖坑栽植為機械開溝栽植,并施足基肥,可為林木后期茁壯生長提供根系生長空間和肥力。
3.3 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樹體免疫力。重造輕管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年年造林不見林,造林效益大打折扣。從全縣造林情況來看,主干路兩邊的綠化帶,靠近農田的樹木長勢均明顯優于其它地方的樹木,雖然存在一定的邊行優勢,但水肥充足是保障樹木生長的主要因素。而在農村四旁植樹中,同樣的氣候條件下,地處低洼地段的樹木長勢要遠遠好于一般的樹木,這也充分印證了水在樹木生長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林木栽植成活后,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開溝澆水、增施有機肥,或將林下雜草耕翻壓青,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保障樹木正常生長所需營養,增強自身免疫力,為開展綠色防控奠定堅實基礎。
3.4 開展成蟲誘殺,實現源頭防控。一是利用大型誘捕器,通過更換不同的濾芯,實現定向誘殺成蟲,如美國白蛾性誘劑或環保型昆蟲趨性誘殺器的應用等。二是利用害蟲成蟲大多具有趨光性的特性,在林區、林帶每間隔400 m 左右懸掛1 盞殺蟲燈,同時要求周圍沒有高大的障礙物。開燈時間為每天的傍晚19:00到次日6:00。不僅可以誘殺林木害蟲,對大田作物害蟲同樣可以誘殺,實現一舉兩得。三是糖醋液誘殺。實踐證明,在每年初春,用糖醋盤方式誘殺春尺蠖效果很好。將配制好的糖醋液(配方為糖∶醋∶酒∶水=3∶4∶1∶3)盛入盤中,放在成蟲發生量較大的林分內誘集成蟲,春尺蠖上盤率保持在90%以上,同時還可以殺滅其它害蟲。但要及時清理盤中雜物并添加糖醋液。
3.5 開展生物防治,保障用藥安全。一是利用寄生蜂可以產卵寄生殺死美國白蛾的特性,通過釋放昆蟲天敵(如白蛾周氏嚙小蜂),按照美國白蛾與寄生蜂1∶3~5 的比例釋放,利用天敵的競爭規律來抑制美國白蛾的蟲口基數,對害蟲種群進行有效控制。二是采用病毒和細菌類生物制劑及性信息素等方法來達到防治目的[4]。生物農藥防治是最高效的方法,也是最后一道防線。因此,要依據害蟲測報數據,積極開展統防統治工作。要充分發揮縣域內統防統治組織飛防經驗豐富和無人機方便靈活的防治機制優勢,打好害蟲防治終極殲滅戰。通過生物防治,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確保人畜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6 開展物理防治,保護生態環境。一是利用蚜蟲趨黃性放置黃色粘蟲板,可有效誘殺蚜蟲成蟲,減少蟲口基數。二是利用美國白蛾等成熟幼蟲下樹化蛹的習性,在樹干周圍捆綁草把誘捕蟲蛹,或利用春尺蠖雌蟲無翅爬行上樹產卵的特點,成蟲羽化前在離根部0.5 m 處的樹干上纏草繩,引誘成蟲潛伏產卵,最后收集草把(草繩)集中銷毀。三是在幼蟲化蛹后至羽化前,在樹下樹盤范圍內人工挖蛹,有效降低害蟲越冬基數。四是阻隔法,3 月下旬將塑料布裁成20 ~30 cm寬的長條,繞樹干一周綁成裙子狀,喇叭口朝下,阻止成蟲上樹產卵,每天早晨在樹干周圍捕殺,效果很好。五是人工捕捉,包括人工摘除害蟲卵塊,剪除幼蟲群居為害吐絲結網的枝條,以及利用幼蟲受驚吐絲下垂的習性震樹捕捉等。
3.7 發展林下養殖,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林下養殖是指在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不降低其生態功能的前提下,以林地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現代化養殖技術為支撐,選擇適合的林下機體進行人工養殖,構建穩定、持續的農業復合生態系統,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種新型養殖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把雞鴨鵝等家禽放養在林地、園地里。衡水市武邑縣的京東扶貧“跑步雞”養殖就是典型的林下養殖成功先例。“跑步雞”以雜菜、雜果、雜草等農業廢棄物為主要飼草,林下腐殖物、土壤、樹木的害蟲也是很好的飼料,既清潔了環境,又消除了蟲害。農業廢棄物過腹還田后,雞糞作為優質有機肥料施用于林木,提高了肥效,肥料利用模式由直接利用變為間接利用,既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又達到了林木害蟲綠色防控的目的。
3.8 加強樹木管護,清除病蟲蟲源。一是在秋季樹木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將樹上的病蟲枝剪掉,連同樹下枯枝落葉及時進行清理,徹底清除病蟲源。樹葉可用作食草動物飼草,樹枝可用作薪柴或粉碎后用作有機肥載體,實現廢棄資源高效利用。二是耕翻樹盤,在土壤封凍前,利用小型翻耕機將樹下表土層耕翻,深度5 ~10 cm。不僅可以有效蓄積冬季雨雪,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增加土壤含水量,為來年樹木生長提供充足水分,而且可為鳥類提供冬季覓食場所,減少林木害蟲越冬基數。由于枯枝落葉隱藏大量越冬病菌和蟲源,因此不建議使用旋耕機作業,更不建議將枯枝落葉耕翻土中,以免得不償失,達不到減少越冬蟲口密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