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怡學
(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87)
黨的十九大報告創新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反映出新時代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新思考和新認識,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綱領。思想道德的提升和看齊可以為行動的落實和統一提供科學的理論遵循,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需要提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是具有科學性和全局性的宏觀發展戰略,提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振興鄉村的重要策略和應有之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歷史交匯期,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間節點,提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不僅是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也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思想支撐和道德保障。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指在農村思想領域內,為實現農村和諧發展、科學發展,通過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崇尚科學、消除陋習等活動,構建健康、文明、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思想為抓手,繁榮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充分帶動農業農村生產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引導農村農民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一方面,不斷深化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發揚理想信念的示范引領作用,以正確的政治理念和科學的思想觀念武裝農民的頭腦,使農民擺脫落后的封建小農思想,助推農村思想進步和農業生產發展。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時代提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
第二,道德品質教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要通過道德品質教育,加強農民“四德”建設。通過道德品質教育,使農民具有高度自覺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作為公民間人際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準則,是新時代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建設文明有序的新農村,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公共文明意識。通過道德品質教育,使農民具有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農民職業道德教育能加深農民對職業道德的認識,為防止農民職業道德失調提供保障。通過道德品質教育,使農民具有和諧善美的家庭美德,弘揚優良家風,激勵農民孝老、愛親、睦鄰,每個農村小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是新時代農村千家萬戶應盡的責任。通過道德品質教育,使農民具有嚴于律己的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教育就是培養個體慎獨慎微的品質和崇高的道德品行,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嚴格約束自身言行,將個體力量匯入到振興鄉村的群體合力之中。
第三,科學文化教育。通過科學文化教育,弘揚先進的科學精神。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普及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不僅能提高農民群體整體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而且可以通過對科學生產經驗的掌握助力農村經濟興旺發展。同時,針對農村封建小農思想殘余,在農村開展移風易俗、破除迷信的科學文化教育,能有效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對農民思想的侵蝕,帶動廣大農民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以科學真理指導日常實踐。
第四,民主法治教育。農村民主法治教育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需要。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向農民普及和傳授民主法治知識,引導農民完整的參與民主實踐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進一步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化和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斷完善,基層民主參與不斷擴大,農民遵法、守法、學法、愛法、懂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和捍衛自己的權利,形成規范的農村社會秩序。
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二者之間關系緊密、不可分割、相得益彰。
鄉村振興戰略充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村發展的思想,也繼承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農村的發展思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也契合時代發展的要求[2]。鄉村振興戰略既是解決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其中,“鄉風文明”可以看作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層面的具體要求。“鄉風文明”要求“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4]。黨中央歷來都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齊頭并進。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具體過程中,除了緊抓物質文明,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作為鄉村振興的“粘合劑”,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能夠產生強大的感召力,起到以優秀思想聚民心的作用,可以凝心聚力為振興鄉村而共同奮斗。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農村思想道德水準直接影響著農村發展的文明程度和現代化水平,與農村發展密切相關。但正確的思想不是在人們頭腦中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學習、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則是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因此,要通過提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農村生產生活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而轉化成為農民心中高度的情感認同和自覺的行為習慣。從這一視角而言,振興鄉村離不開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支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文明素養、道德水準,抵制腐朽落后思想侵蝕,還對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有裨益。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提高農民的文明程度及科學文化水平,為鄉村振興筑牢思想之堤,以思想道德建設引領行動落實,最終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新時代呼喚新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多數人關注的焦點是農村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完善,農村工作的重心也主要放在了生產發展和脫貧致富方面,農民更聚焦于生活水平及個人收入的提高,對物質生活的關注度高于精神生活,對于自身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有所忽視。較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而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相對滯后,現階段,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
3.1 思想觀念陳舊,遺風舊俗及傳統思想尚存。近年來,隨著城市現代化進展的腳步加快,城市中心及其周邊地區的思想發展能夠跟上時代步伐,更新變化較快。但農村地處城市邊緣,并且由于封建傳統思想和遺留老舊觀念的根深蒂固,使得農民對新思想和新認識的接觸程度和接受程度普遍低于城市,迷信、守舊、固化思維等現象仍然存在。
3.2 基礎投入不足,思想道德建設投入比重少。農村是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要地域,多數農民關注的重點在于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更新換代,以及與農村生產密切相關的實際,以確保農業產量、工作效率、生活水平,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僅聚焦于農業生產設施及農業技術更新,對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投入關注和占比少,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3.3 價值取向錯位,非主流思想價值有待矯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大大帶動了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隨之而來的也有消費主義等非主流思想價值觀,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消極影響。村民對于教育和文化支出較少,在消費、婚娶、宴請等方面存在攀比心理和“面子工程”,對長遠發展缺乏總體性、合理性的規劃,甚至有部分人的思想與“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等集體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背道而馳,把個人利益、家庭及其成員的利益凌駕于他人、集體和社會整體利益之上,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探索提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路徑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合理有效的路徑對提升農村整體思想道德素質、助力實現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4.1 擴大思想道德教育活動開展,穩固農民精神根基。要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村推進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幫助廣大農村農民革除、摒棄舊思想,接受、認同新思想,真正理解和掌握黨的相關理論知識,努力成為新時代新農村的主人。在農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中,要注意使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理論知識用接地氣的方式進行傳播表達,還要豐富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方式和載體。通過設置文化活動墻、舉辦以思想道德為主題的講座宣講、組織開展演講比賽等方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將優秀思想深植于農民心中并轉化為實踐的力量。
4.2 增強思想道德基礎建設投入,拓寬農民學習方式。在促進生產建設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還需加大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設施投入以同步推動農村精神文明的進步。通過建立鄉村圖書館、文化長廊、村史館等,引導農民學習先進思想。留住具有農耕文明特質、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農村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家族宗祠等建筑的日常維護和保護力度[6],增強農民個人對當地鄉風文明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與此同時,注重媒介渠道的宣傳作用,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平臺,以及鄉村廣播、鄉村廣告屏幕等宣傳途徑,加大對文明鄉風、先進人物、好人好事的宣傳和表彰力度,制作創先爭優、黨風廉政建設等活動展板,為全體村民樹立榜樣力量,從而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健康有序發展的思想道德風尚。
4.3 加強思想道德引領,重塑農民價值認同。傳統的鄉村文明是有綱領、有價值觀基礎、有內在靈魂的,其倡導孝父母、敬師長、睦宗族、隆孝養、和鄉鄰、敦理義、謀生理、勤職業、篤耕耘、課誦讀、端教誨、正婚嫁、守本分、尚節儉、從寬恕、息爭訟、戒賭博、重友誼等內容[7]。要注重發揮農村優秀傳統價值觀念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幾千年小農經濟的影響下,農民群體的優秀傳統價值觀念深深的扎根于農民的意識之中,代代流傳。其主要表現為重視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個人品質,鼓勵踏實肯干、勤勞頑強的個人精神,引導團結友愛、尊老敬賢的個人品格,這些優秀傳統價值觀念與高尚人文素質的深刻展示,既能有效糾正農村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不正之風,也在維持農村社會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總體遵循和指導,將農村優秀傳統道德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努力打造思想進步、生產高效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