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東 吳燕
(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項目組織具備的預測突發事件并迅速恢復和適應的能力即組織韌性[1]。重大工程項目具有組織結構復雜、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面對突發事件,應全面考慮多個臨時性組織通過合同建立的合作關系,調動多種組織資源積極應對。因此,不僅需要關注主要責任方,而且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參與方的正式和非正式關系約束,在危機應對過程中減少各方依賴關系導致的利益問題。
根據利益相關方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可知,組織間的合作質量對項目成功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本文將合作質量納入分析框架,從動態視角構建項目治理對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的影響分析模型。
主動組織韌性是指項目組織具有對突發事件的預測能力,能夠在出現突發事件時正常運作,表現在前期和準備期。反應組織韌性是指組織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迅速做出調整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表現在響應和恢復。
契約治理是指通過構建角色系統和應急處理程序對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產生作用。從制度理論視角看,契約代表一種正式制度。通過契約方式能夠明確項目利益相關方職責,賦予其相應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權利,可有效提升各利益相關方協同性。在合同中明確界定邊界性問題,有助于各參與方構建項目目標預期,提前制訂危機應對方案,形成主動戰略[3]。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合同中約定的危機應對流程有助于加快組織對危機的響應,有效提高組織的適應能力[4]。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a:契約治理對主動組織韌性具有正向影響。
H1b:契約治理對反應組織韌性具有正向影響。
關系治理通過促進關系韌性和個體韌性影響重大工程項目的組織韌性。當項目各方基于信任和互惠建立起積極關系(關系韌性)時,能夠顯著提升信息共享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提升對潛在危機的識別能力[5]。關系韌性具有團結項目成員的作用,有助于增強組織凝聚力。研究表明,當項目成員處于積極工作環境時,可激發其即興創造能力,更好地預測和應對突發事件,進而提高整個項目的情境感知能力[6]。各參與方之間的信任和對項目的承諾為項目資源重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能夠實現資源的快速獲取和匹配,開展應對突發事件的活動。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1c:關系治理對主動組織韌性具有正向影響。
H1d:關系治理對反應組織韌性具有正向影響。
合同協調有助于合作方之間溝通和信息共享,激發各方自愿合作意識。通過契約能夠減少合作方之間的矛盾,促進各方資源高效共享,實現組織間的相互學習,從而提高合作意愿[7]。信任能夠促進參與方認同,提高相互配合的靈活性,提升合作質量。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承諾成為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間關系的紐帶,承諾在本質上代表了組織追求長期合作的意愿。有效溝通能夠減少組織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使各方參與方形成一致目標,從而提升合作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2a:契約治理對合作質量具有正向影響。
H2b:關系治理對合作質量具有正向影響。
基于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組織間的合作是組織獲得的一種社會資源。當項目面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時,基于合作關系網絡中的知識多樣性,可以拓展組織信息獲取渠道、完善信息共享機制,降低合作中斷的可能性、減少響應時間,從而增強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8]。當組織面對突發事件時,合作各方基于利益互惠原則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資源匹配和資源更新,以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3a:合作質量對主動組織韌性具有正向影響。
H3b:合作質量對反應組織韌性具有正向影響。
契約適應性有助于營造組織協作氛圍。項目各參與方通過建立相互理解的環境,協調各參與方的利益和觀點,共同應對突發事件。合作質量對組織韌性的促進作用源于項目各參與方的滿意度對于組織間聯系強度的改善,這種高質量的合作關系一方面加強了組織間的聯系,促進了信息傳遞和共享,提升了組織對潛在危機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各參與方的合作滿意度堅定了項目成功的目標,有利于提高資源重構效率,提高反應組織韌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H4a:合作質量對契約治理、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具有中介作用。
H4b:合作質量對關系治理、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具有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構建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治理機制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治理機制理論模型
本文中的變量由多個維度構成,采用5級Likert量表對問卷題項進行度量。
以重大工程項目主要利益相關方為調研對象,共回收問卷289份,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11份,有效率達73.01%。在211份有效問卷中,92.89%的受訪者具有本科以上學歷,72.99%的受訪者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統計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統計
契約治理、關系治理、合作質量、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858、0.856、0.876、0.834、0.803,均高于0.7,且復合信度CR均大于0.7,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內部一致性;AVE值均高于0.5,且AVE平方根均大于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問卷調查結果具有較好的效度。AVE和潛變量間相關系數見表2。

表2 AVE和潛變量間相關系數
應用AMOS 26.0軟件檢驗該模型的擬合優度。通過擬合修正,得到重要擬合指標值:χ2/df=1.228,GFI=0.892,AGFI=0.868,IFI=0.975,TLI=0.971,CFI=0.975,RMSEA=0.033,說明模型擬合度良好。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治理機制理論模型標準路徑系數如圖2所示。
假設檢驗結果見表3。除假設H1a和H1d不成立,其余假設均成立。運用Bootstrap法檢驗合作質量在項目治理和組織韌性之間可能存在的中介效應,將樣本數設置為2000,設置信區間為95%,檢驗結果見表4。

圖2 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治理機制理論模型標準路徑系數

表3 假設檢驗結果

表4 Bootstrap檢驗結果
契約治理提升了反應組織韌性,與主動組織韌性無顯著關系。一方面,契約治理能夠降低各參與方沖突,減少內部風險,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能夠構建融洽的組織關系;另一方面,機制約束保證了組織間的相互協調,實現了組織內外部資源的有效調動,確保項目進入全系統響應狀態。契約治理對主動組織韌性無顯著影響。從所屬階段來看,主動組織韌性是組織在危機發生前或不確定事件發生前的預期和情境意識能力,但契約治理主要是在危急階段對各方行為的約束,角色系統不足以形成主動戰略。
關系治理正向影響主動組織韌性,但與反應組織韌性無顯著關系。關系治理能夠在各組織之間構建良好的社會網絡關系,促進信息共享,持續監測環境并借助外來信息快速識別潛在風險,提高項目整體的預期能力。關系治理對反應組織韌性的影響并不顯著。危機的響應和恢復本質上是可用資源的獲取和重構過程,關系治理基于價值認同和項目承諾,僅僅為資源重構提供合法性,無法實現資源與相關工作的快速匹配。
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對組織間合作質量具有正向作用。合作本身反映了參與方對關系連續性的期望,正式契約確保了交易和長期關系的穩定。在集體主義文化情境下,有序協調對提升合作質量有重要影響,獎懲機制、權責分配等方式為解決爭議提供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組織間的協調效率。組織間或成員間基于價值和情感認同,在合作過程中存在強烈的情義意識,而認知和行為同步將提高相互配合的靈活性。因此,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提高了組織間的合作質量。
合作質量提升了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關系交換理論認為,合作擴展了關系網絡和資源網絡,能夠獲得更高的合作績效。合作能夠提高組織間的行動協同效率,在重大工程項目中,高度配合和有序協調有利于解決問題,使組織能夠以更短的時間和更低的成本恢復到正常狀態。同時,項目參與方的分散性導致資源傳遞受限,核心利益相關方掌控項目的大量資源,合作建立的社會網絡能夠促進組織間資源的有效轉移,提高資源在項目中的協調效率,從而提升反應組織韌性。
合作質量在契約治理、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間具有不同的中介作用,在關系治理和主動組織韌性之間僅具有中介作用。基于契約的合作關系提供了合法的制度框架,以保護投資方利益、減少機會主義,促進組織間的合作關系。組織韌性的作用發揮離不開組織間和組織內資源的協調,高水平的合作質量拉近了各方心理和行為上的距離,促進了資源共享,從而提高了組織的穩定性。因此,合作質量在契約治理與組織韌性之間具有中介作用。在相關研究中,合作作為關系治理的一個維度,被認為是應對不確定性的主要途徑。基于合作網絡提升對潛在風險的識別能力,提前為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因此,合作質量在關系治理和主動組織韌性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本文基于動態視角,以組織間的合作質量為中介,探究契約治理、關系治理對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的影響機制。結果顯示:契約治理僅提升反應組織韌性,關系治理僅提升主動組織韌性;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提升了組織間合作質量;合作質量提升了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合作質量分別在契約治理與主動組織韌性和反應組織韌性之間具有不同的中介作用。同時,合作質量在關系治理和主動組織韌性之間具有中介作用。具體結論如下:
(1)從項目治理機制出發,分析重大工程項目組織韌性的主動性和響應能力,構建了重大工程項目項目治理機制與組織韌性之間聯系的知識體系。
(2)驗證了合作質量在項目治理中的不同作用機制,深化了對組織間關系在組織韌性中作用的深層理解。
(3)從社會學角度,將危機管理與應急管理概念引入項目管理,拓寬了項目治理的研究范圍。
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1)組織間的融洽關系是組織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前提。組織管理者應利用合作關系促進組織間的信息共享,建立各參與方對突發事件的預期。
(2)在項目的日常管理中,項目經理應建立和維護權力平衡機制,培養團隊成員的風險意識和合作能力;利用契約手段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提升組織成員的危機應對能力。
(3)組織間合作質量在組織韌性治理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項目參與方應主動營造融洽的合作氛圍,為提升組織韌性創造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