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實施方案安排了7個方面28項任務措施,圍繞“效率引領、科技支撐、機制創新”三方面,將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作出北京貢獻。到2030年,北京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方案提出,將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圍繞新能源利用、智慧能源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智慧交通系統、氫能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研發攻關;充分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作用,在智慧低碳能源供應、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等方面逐步形成完備的技術支撐能力,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的綠色技術創新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機構存量屋頂太陽能利用改造工作方案》近日通過審議,為城市副中心存量屋頂“陽光工程”搭體系、建規則,明確實施目標和路徑。至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黨政機關、衛健和教育系統將新增裝機規模超55兆瓦,預計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萬噸。據統計,北京市公共機構屋頂光伏可開發利用資源超過150萬千瓦,是“十四五”時期光伏重點發展領域。工作方案明確,實施“黨政機關辦公樓屋頂光伏、醫院屋頂光伏、學校屋頂光伏等”專項工程,推動近零碳排放光伏屋頂應用示范項目,創新光伏建筑應用開發模式,打造綠色智能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運營服務平臺,健全建筑光伏應用標準體系。
北京已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全部規劃目標任務,20余年治沙共完成營林造林922萬畝。截至2021年底,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昔日的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治理,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京津風沙源一期工程于2002年正式實施,12年時間累計造林營林708萬畝,植樹1.5億株。2013年,二期工程規劃獲批并接續實施。二期工程不僅提升了森林質量,更實現了固碳增匯的生態功能。據研究估算,工程區的喬木和土壤碳儲量達到1500余萬噸,相當于累計吸收二氧化碳5500余萬噸,累計釋放氧氣4000余萬噸。工程區內喬木碳匯量300余萬噸,20年來碳匯量增長378%。
全國首套建立在生態體系下的“零碳示范單元標準體系”正式實施,并率先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應用。此體系在社區、工廠、產業園區等領域先行先試,探索“低碳—超低—近零—凈零”的有效減碳路徑,力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零碳或低碳示范單元,持續為天津和中國北方地區城市的低碳發展、碳中和提供樣板。“零碳示范單元標準體系”有4項內容,包括《零碳社區認定和評價指南》《零碳產業園區認定和評價指南》《零碳工廠認定和評價指南──通則》和《零碳工廠認定和評價指南──汽車整車制造工廠》,涵蓋社區、工廠、產業園區等領域。該標準的核心內容涉及控制指標、碳排放量核算、認定評價等三方面。
哈爾濱市朝陽收費站日前完成了光伏電站的所有建設及并網工作和收費站照明設施改造工作,將被打造成為黑龍江省首個低碳智慧能源高速公路收費站。朝陽收費站光伏電站共鋪設503塊碲化鎘光伏發電板,裝機容量49.3千瓦,年均發電量將近6.8萬度,可降低收費站車道設施、監控設備、辦公及生活等用電成本,并可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排放污染。朝陽收費站還構建了“綠色產能+科技節能”收費站用電模式,即白天可利用光伏發電供應電力,夜晚可實現智慧節能照明+太陽能綠色照明,大幅降低了用電成本,進一步解決收費站用電能耗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