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一,郭 瑜,傅肅磊,蘇榮宣,李百川,張 帥,徐惠平,潘 峰,王為標
(1.江南大學 物聯網工程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無錫市好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124;3.清華大學 材料學院,北京100084;4.上海師范大學 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上海200234)

近年來,基于鈮酸鋰(LiNbO3)薄膜的橫向激發體聲波諧振器(XBAR)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它具有較高的頻率、較大的耦合系數和品質因數(Q)值,有望在sub-6 GHz頻段下實現傳統SAW/BAW諧振器無法達到的性能指標。然而,XBAR通常存在較多寄生模式,這將影響帶內性能,甚至惡化濾波器的帶外抑制[4]。因此,如何消除或者減弱這些寄生模式是發展高性能XBAR諧振器的關鍵問題。
本文對基于Y切128°LiNbO3薄膜的XBAR諧振器進行了研究,通過有限元(FEM)仿真對器件進行優化設計,并成功制備了高頻、大帶寬諧振器。本文制備的XBAR諧振器A1模式的諧振頻率為5.81 GHz,機電耦合系數可達39.6%,Q-3 dB為248,能滿足sub-6 GHz對高頻和大帶寬的需求。同時,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叉指電極(IDT)結構,諧振器測試結果表明該結構對寄生模式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諧振器的模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諧振器由300 nm的Y切128°LiNbO3薄膜和5 nm/120 nm的Cr/Cu復合電極組成。Cr作為黏附層用于增加電極與薄膜之間的粘連性,Cu電極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以保證實現較小的歐姆損耗。諧振器的波長(λ)為12 μm,電極寬度(We)為0.9 μm,孔徑(AP)為40 μm,叉指電極的數目為50。

圖1 XBAR諧振器模型平面示意圖
首先使用商用有限元軟件對占空比(2We/λ)為0.15的諧振器進行仿真,由圖2所示。圖2(a)為諧振器寬帶導納響應,圖2(b)、(c)分別為諧振器A1模式和A3模式的導納響應以及對應的振動模態。
諧振器的機電耦合系數[5]為
(1)
式中:fs為諧振頻率;fp為反諧振頻率。由式(1)可得A1模式的機電耦合系數為42.37%。

圖2 XBAR諧振器仿真導納響應曲線
進一步對不同占空比的諧振器進行模擬,諧振器的波長λ設定為12 μm,圖3(a)為機電耦合系數關于不同占空比的曲線圖。由圖可見,在占空比為0.15~0.30時,諧振器A1模式能獲得40%以上的機電耦合系數,具有較好的性能。另外,為了獲得sub-6 GHz頻率需求的高頻諧振器,本文對不同厚度的LiNbO3薄膜的諧振器進行仿真,圖3(b)為不同薄膜厚度下,器件A1模式諧振頻率的變化情況。綜合考慮sub-6 GHz頻段的高頻需求和工藝的可行性,選用300 nm的LiNbO3薄膜進行后續的器件制備。

圖3 XBAR諧振器不同參數的仿真曲線
本文使用厚300 nm的Y切128°LiNbO3薄膜制備了所設計的XBAR諧振器。器件制造分為6個步驟,其對應工藝流程如圖4所示。
1) 將厚300 nm的LiNbO3薄膜鍵合到厚的襯底上,襯底由SiO2和Si構成。
2) 在LiNbO3薄膜上蒸鍍Cr/Cu電極。
3) 使用光刻工藝對釋放孔進行圖形化。其中,光刻膠(PR)應具有足夠的厚度以確保不會出現過量的刻蝕。
4) 利用具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的反應離子刻蝕(RIE)系統對釋放孔進行刻蝕,刻蝕氣體為CF4。
5) 通過緩沖氧化物刻蝕劑(BOE)對LiNbO3薄膜下方的SiO2進行釋放。
6) 利用ICP-RIE系統去除薄膜頂部殘留的光刻膠。

圖4 工藝流程
圖5(a)為制備所得XBAR諧振器的光學顯微鏡照片。由圖可見,器件無開裂情況。圖5(b)為使用掃描電鏡(SEM)對圓形釋放孔的局部放大照片,由圖可見,IDT圖案清晰、一致性較好,器件空腔較為完整,邊界清晰。

圖5 制備獲得的XBAR諧振器照片

為了研究諧振器的溫度特性,在-30~85 ℃條件下對諧振器進行測試。圖6(b)、(c)為該諧振器A1和A3模式諧振頻率點隨溫度變化偏移量的變化曲線。由圖可見,諧振器A1和A3模式的頻率溫度漂移系數(TCF)分別為-72.6×10-6/℃和-38.5×10-6/℃。

圖6 諧振器探針測量結果
表1為本文XBAR諧振器與同類型其他諧振器的性能對比。由表可見,本文所制備獲得的XBAR諧振器具有超高的諧振頻率和機電耦合系數,這對發展高性能XBAR諧振器具有實際意義。

表1 所制備的XBAR諧振器與其他文獻的諧振器比較
上述實驗結果顯示,實驗制備的XBAR諧振器存在寄生模式,因此,本文嘗試用不同的IDT結構對寄生模式進行抑制。圖7(a)、(b)分別為傳統IDT結構和所設計的新型IDT結構的示意圖。傳統的IDT僅由一個電極寬度w2構成,而新型IDT電極的上、下部分均由寬度w1和w2構成。圖7(c)、(d)分別為所制備的具有兩種不同結構IDT的諧振器的掃描電鏡圖像。

圖7 傳統和新型IDT對比圖
圖8為傳統IDT結構和新型IDT結構諧振器的測試導納響應對比圖。由圖可見,新型的IDT結構對寄生模式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圖8 傳統IDT和新型IDT諧振器測試導納響應對比圖
本文對XBAR諧振器進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對器件進行仿真優化,并實現了高性能XBAR諧振器的制備。結果顯示,XBAR諧振器可獲得A1模式的諧振頻率為5.81 GHz,機電耦合系數為39.6%,Q-3 dB值為248;A3模式的諧振頻率為17.04 GHz,機電耦合系數為7.0%。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叉指電極(IDT)結構,該結構可以抑制寄生模式,提升諧振器性能。結果表明,本文研制的高頻超大帶寬XBAR諧振器在5G移動通信中具有強大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