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龍
(南京理工大學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茶葉尤其綠茶著色成為近代中國茶產業發展主要阻礙因素,這種茶葉作偽手法大大降低了中國茶葉產業的信譽度。對茶葉染色的作偽主體不僅包括茶農,也包括制茶廠、茶商。學界對近代中國茶葉染色問題有一些相關研究,重點關注的是近代茶葉作偽行為對中國茶葉產業發展以及茶葉貿易的影響,但從技術角度對我國茶葉著色問題的考察不夠,如,著色所致污染以及檢驗技術變遷等。本文重點對這些問題進行考察。
關于中國茶葉著色情況較早的記載是《萬國公報》1889年第6期的報道,指出廣東的茶行銷往英國的綠茶被人們發現存在偽茶,是用綠色色素對樹葉染色,把染色后的樹葉作為綠茶賣往英國,以假亂真。對茶葉著色有茶農、茶商貪圖小利、以假亂真的因素,還有通過染色使茶葉顏色更加鮮艷以賣得高價的原因,如綠茶若呈現黃色則不能賣上好價格,所以茶園加工者對茶葉染色以使得色澤鮮艷。
這種茶葉著色的手法給茶葉產業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如商人信用大受妨礙,華茶在國外市場的信譽大損。對茶葉著色的原材料種類眾多,據1917年的調查,藍靛、麥管灰、黛螺、苦荬汁4種可用來染綠茶。1923年吳覺農指出華茶作偽問題,用藍色青酸鹽、紺青、洋藍、姜黃等,著色于綠茶[1]。這種著色茶是一種有毒茶,對人們健康有害。1937年的文章指出當時茶葉著色劑種類之多及其危害:初時著用色料尚只靛青、洋蘭、姜黃等類,及后使用之色料,逐漸增多,幾無所不有,沿用迄今,除上述用以粉飾茶葉之外觀色料外,更有使用鉛白、鉻黃、砂綠等,有礙人體健康之有毒色質[2]。莊晚芳在1939年出版的《茶葉檢驗》一書中指出,著色所用色料甚多,有義記黃、天佑黃、永豐黃、魯昌黃、彩黃、淡黃、姜黃、洋靛、砂綠、天佑綠、洋藍、紅丹、廣丹、土紅、煙煤、廣粉、滑石粉、白蠟、石膏、鉛白等,其中有毒者甚多[3]。
早在1913年,人們就認識到中國茶葉制作所添加的色料的危害,這些色料每不外滑石、石骨、硫酸鋇、粘土等質,而此等物質,皆為有害衛生之品,西人考究衛生無微不至,一經驗出定遭排斥[4]。20世紀30—40年代茶葉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識之士多次指出茶葉著色劑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狀況。砂綠是20世紀30年代當時常用的綠茶著色色料之一,系有毒色料,有砒與銅之化合物存在。《農林新報》1936年第30期,王一桂撰文指出茶戶為求茶葉色澤佳良,常用紺青、萍藍、姜黃、黑鉛等染料使其著色,其中往往含毒質。1940年的文章也指出了茶葉著色色料的有毒特性,“著色料如滑石粉、黃粉、普藍、黑煤等等,大多含毒質,故輸入國絕對禁止進口,于是海外市場反逐漸為人所奪。”
當時有識之士已認識到茶葉著色劑的化學成分對人類的神經系統有危害,呼吁禁止使用有毒色料對茶葉染色,這是具有科學性的正確認識。人認識到綠茶所用染料的砂綠、鉻黃等物質含有毒質,尤其以鉻黃所含的毒質會侵害人生理機能,日久有成為白癡之危險。確實,人體長期飲用經過鉻酸鉛染色的茶葉,會使得體內鉛嚴重超標,破壞人的神經系統,從而有成為白癡的危險。1932年實業部上海商品檢驗局對茶葉著色顏料進行了檢驗,結果在砂綠內含有亞砒酸銅及水氧化銅,在義記黃、三魚黃及淡黃內均含有鉻酸鉛[5]。1940年的一篇文章也指出茶葉著色顏料的三魚黃、義記黃、銅綠原為油漆上的用品,所含成分為鉻酸鉛,毒性非常猛烈,決不能當作飲用[6]。
近代茶葉著色污染不僅對人的健康不利,也使得華茶聲譽嚴重受損。1897年美國設立美國茶葉檢驗所,并在紐約、波士頓、西雅圖、舊金山、檀香山等5處嚴格禁止添加了有毒物質的茶葉的進口,說明這時美國已經充分認識到著色茶對人的健康的危害。1910年美國禁止染色茶進口,1911年美國財政部重申禁止著色茶輸入,對于進口茶葉之檢查,施行頗為嚴厲[7]。美國對染色茶予以嚴格檢驗的新舉措很快就被國人知曉,《農林公報(北京)》1912年第1期就刊有《美國嚴定檢驗染色茶新例》的新聞,指出美國財政部對進口茶葉嚴加檢驗,規定茶葉所摻雜的染色成分比如滑石、石膏、硫磺鋇、粘土等物均為有害物質。法國政府在1932年也頒布了取締使用有毒色料著色茶的法令。近代的內銷茶很少有著色現象,著色茶幾乎都用來外銷。因為歐美禁止著色茶進口,國內茶葉外銷受損嚴重,《農業周報》1934年第6期刊載的《滬商品檢驗局取締著色茶葉》指出,吾國洋莊箱茶,為對外貿易之大宗,年來雖受外茶競銷影響,銷路不振,究其致滯原因,半為出洋華茶間有著色之弊,致被國際市場覺察,遭受摒棄[8]。對于以外銷茶著名的浙江平水茶葉,美國政府以平水茶葉不但葉張粗老,并且摻著毒色,有礙衛生,拒絕進口,平水茶在美聲譽,因此一落千丈,無人過問[9]。
在這種背景下,對著色茶加強檢驗以改善出口茶葉質量就勢在必然。近代對著色茶的檢驗技術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2.2.1 物理檢驗法
民國初年人們總結了觀察法、嗅氣味、用水沖泡、品嘗法、白布摩擦法等方法,這些方法比較直觀,一般不需要專門的化學實驗的知識,簡單易行。如觀察法,就是觀察茶灰中有沒有染色所用的礦物雜質及顏料粉末,還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把著色后的茶葉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茶葉會呈現黑暗和不透明的顏色。
對于紅茶,染料一般為皂礬、煙煤。可以用嗅氣味方法對染色紅茶予以辨別,其經驗是,若有皂礬、煙煤加以染色后的紅茶,檢驗人則會聞到染色劑相應的氣味。用水沖泡檢驗的經驗是,對于染了皂礬、煙煤的紅茶,若用水沖泡,則“葉之面背,即現無數灰點,其水亦灰暗”,和正常的茶葉的光凈亮潔有明顯區別;還可采用品嘗法,對于使用了皂礬染色的紅茶,取1~2片茶葉咀嚼,則味道略帶咸酸[10]。用白布摩擦法檢驗染色茶也容易操作,對于染色茶,用白布裹一點茶葉,盡力揉檫,如茶葉染了色,白布上會發現棕色的痕跡。如沒有染色,則白布仍是潔凈的。
2.2.2 立特式檢驗法
立特式檢驗法常用在綠茶的檢驗中,對于安徽茶葉檢驗,1941年規定一概禁止綠茶著色,并且增加了立特式著色檢驗這一方法,以求改進茶葉品質。立特氏法的具體運用是,將篩過的茶葉粉末攤于紙上,用篦子摩擦若干次,拂去粉末,用放大鏡觀察紙面殘留色彩痕跡之有無,如為藍色,再依據下面方法進一步判斷所添加的是何種染料。如,若著色劑是藍靛,遇硝酸則褪色;著色劑是紺青,遇苛性加里液體則褪色。這樣就可以辨別所用的染色材料是藍靛還是紺青。
2.2.3 化學分析法
這種檢驗法主要用于對茶葉染色劑中有毒化學物質的檢驗,如鉻酸鉛。鉻酸鉛是富有毒性的鉻化物,一旦中毒,面色發紅,貪嗜睡眠,可能會成為白癡。1935年,屠祥麟撰文總結了對于著色茶中染料所含鉛銅(砷)鉻鋇等有毒性物質的檢驗方法,所用試劑有硝酸等,將包含有重金屬成分染料的茶葉粉末[11]。
近代還有其他當時開發的比較簡易的化學檢驗方法。黃色為綠茶著色素的主要顏色,大多習慣用三魚黃、義記黃、淡黃等顏料,“但此項顏料皆用于調制油漆,以鉻酸鉛為主要成分”,近代新華顏料廠在制造“山茶牌”無毒黃色色料時,為便利檢驗茶葉用各種黃色顏料起見,特設計了檢驗箱1套,該檢驗箱包括硝酸、鉻酸鉀、碘化鉀各1瓶,酒精1小聽,以檢驗茶葉著色素的鉻酸鉛成分。使用方法是,把顏料和硝酸放入試管煮沸過濾形成濾液,把濾液分為2部分,加鉻酸鉀試液數滴,如產生黃色沉淀,則存在鉻酸鉛;加碘化鉀試液數滴,如有鉻酸鉛,則產生黃色的碘化鉛沉淀,能溶于熱水,冷則析出[12]。
針對近代茶葉著色狀況對茶葉出口的消極影響和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性,近代茶葉檢驗機構也開始著手取締染色茶。1931年,吳覺農等人制定了《茶葉檢驗規程》,對著色茶葉進行取締。1933年,上海商品檢驗局施行茶葉檢驗新標準,決定對出口茶葉實施著色檢驗,禁止茶葉著色過程使用有毒色料,取締著色茶出口。1937年實業部又制定了《著色茶葉取締辦法》。但由于管理不善、日本侵華等因素,國民政府時期中國茶葉著色現象未能禁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著手徹底查禁茶葉染色現象。1950年,中央貿易部著手制定了《茶葉出口檢驗暫行標準》,設立了茶葉屬地檢驗機構,禁止對茶葉著色。自1952年起,我國茶葉著色終于完全禁止。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明確規定不得用有毒色料對茶葉染色。根據國家標準《綠茶》(GB/T14456—93)的規定,綠茶的基本技術要求就包括不著色,不添加任何香味物質。2014年12月24日,我國正式發布新版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規定在茶葉中禁止使用合成著色劑。但在市場上,用普通色素或工業染色劑鉛鉻綠對茶葉予以著色仍時有發生。相比于用普通色素染的綠茶,用工業染色劑“鉛鉻綠”等有毒色料染成的綠茶對人體的危害更大。鉛鉻綠是一種工業顏料,主要用于油漆、涂料、塑料和紙張生產,是鉛鉻黃和鐵藍或酞菁藍所組成的混合。鉛鉻綠中的鉛、鉻等重金屬元素具有毒性,人體攝入后對健康有危害,鉛對人體的神經系統有毒害作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5年專門發布了《關于嚴厲打擊用工業染料生產加工茶葉違法行為的緊急通知》,指出2005年4月中旬以來,貴州、江蘇、浙江3省質監局聯手行動,連續查獲兩起染色茶葉的案件,現場查獲工業染料“鉛鉻綠”0.35kg,染色茶葉近400kg,這些用染色過的茶葉是在貴州制假、郵寄到江蘇和浙江售賣的跨區域作案。
2005年4月,江蘇省蘇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進行檢查時發現,1個批次的碧螺春茶葉的鉛含量超標高達60倍,經調查,這批鉛含量嚴重超標的碧螺春采用了鉛鉻綠類的染料。這樣做是因為可以將染色后的碧螺春以次充好,價格由每500g約75元,上升為每500g約200元,如此制成假的特級碧螺春以獲取暴利。
3.2.1 物理檢驗方法
建國后人們也總結了對茶葉著色污染的物理檢驗方法,包括觀察法、用水沖泡、摩擦法等方法。如,碧螺春茶葉表面原本是有白毛的,但如果在制作的過程中使用了鉛鉻綠加以染色,則茶葉表面的白毛也會成綠色,這是觀察法常用的方法。若用水沖泡加以鑒別,則未染色的正宗綠茶茶葉沖泡后,茶水顏色淡雅,清澈明凈;染色茶葉沖泡后茶水顏色綠得異常鮮艷。若茶水靜置觀察約0.5h,茶水顏色發生分層,即茶水底部顏色偏深,上部顏色偏淡,那么該茶葉就有可能摻有化學顏料,因為顏料不易溶于水。摩擦法的簡便方法是,取少許茶葉放在手心,用手指沾上冷水捏一下茶葉,如果手指上留下了綠色,則這種綠茶是染色綠茶[13]。建國后人們總結的鑒別染色茶的這些方法,基本就是近代時期用來鑒別的方法。
3.2.2 化學分析法
對于茶葉中是否經過鉛鉻綠染色的檢測,除了采用上述的目測外,還常用化學分析法。因為鉛鉻綠是一種混合物,含有鉛和鉻,可以根據《食品中鉛的測定》(GB/T5009.12-2003)和《食品中鉻的測定》(GB/T5009.12-2003),對茶葉中的鉛和鉻的含量進行測定。如果鉛的含量高于80.0mg·kg-1,鉻的含量高于13.0mg·kg-1,可以初步判定所鑒定的茶葉經過了鉛鉻綠染色[14]。如今茶葉檢驗機構除了采用等離子發射光譜、氣象色譜等專業檢測方法檢測出染色茶葉所含的“鉛鉻綠”工業染色劑成分,還可以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15]、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16]、共聚焦拉曼光譜技術[17]來檢測出茶葉中的著色劑。近年,國家發布了《茶葉中美術綠(鉛鉻綠)的測定》(BJS 201910),詳細規定了茶葉中鉻酸鉛含量的測定方法,檢測方法的精密度、靈敏度、準確度比以前更為明確。
面對近代茶葉生產過程中名目繁多的各種著色材料的污染,政府加強了對茶葉著色污染的檢驗,對著色茶污染的檢驗包括物理方法、立特式及化學分析法。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徹底查禁茶葉染色現象,茶葉著色污染基本絕跡,當前對茶葉著色污染的檢測既吸收了傳統的觀察法、沖泡法等方法,還采用現代儀器、利用現代化學檢驗技術,進行精準檢測,相關檢測的規定也更為細致明確,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反思中國茶葉著色污染及檢驗技術的變遷歷程,必須吸取近代茶葉著色污染導致華茶貿易大為受損的教訓,未雨綢繆,加強茶葉檢驗和市場監管,熟悉國內外對茶葉著色的技術標準,以推進我國做大做強茶業這一重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