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芳
(河南省開封市委黨校,河南 開封 475000)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面臨著新時代的宏觀背景,新的歷史條件給產業興旺帶來了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實現產業興旺是當前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情況看,我國都處在新的歷史方位,環境的變化也給鄉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首先,社會發展階段變化導致市場供求格局變化。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發生變化,農業產業的市場供給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生產方面,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由短缺向總體平衡再到結構性過剩的歷史變遷,由于人民群眾的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對農產品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農業供給側呈現出普通農產品供給過剩和優質特殊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現象,呈現出農產品供給數量和農業質量發展不平衡、充分的現象,呈現出農業生產規模與效益不平衡不充分等現象;在消費方面,由于社會階段的變化導致社會群體收入水平多元化和多層次化現象的出現,多層次的收入水平對農產品供給提出了細分產品質量等級和品質的新要求,農業生產結構需要根據消費結構的多層次化進行調整。這些都表明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戰略轉折的新方位。
其次,城鄉關系的重大調整更加強調鄉村功能。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這標志著我國城鄉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鄉村功能也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陳錫文認為現代的鄉村應該具備三大功能: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功能,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當前我國口糧生產基本能夠滿足14億人民的需求,但飼料和油料用糧缺口較大,農產品種子“卡脖子”問題較為明顯,要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二是發揮生態屏障和提供生態產品的功能,從國土面積上看,我國鄉村的地域面積有886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92%以上,對國家生態維護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較強的村莊,空氣新鮮、環境優美,綠水青山,也是滿足當前城市居民對優質生態產品需要的重要區域;三是鄉村承擔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城市文化是一種多元的融合性文化,而鄉村文化是歷史的純粹的文化,許多瀕臨消失的傳統藝術、民間技藝、傳統禮儀、歷史文脈等等,只有在鄉村才能挖掘出來。
第三,國際形勢愈加復雜難以預期。在當前不穩定的國際形勢和大國博弈背景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鄉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諸如“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突發不確定事件使得農產品貿易政治化傾向愈加明顯,進口農產品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手段可靠性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鄉村產業,首先要對宏觀的大格局作出了解,研判國際國內形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市場需求作為導向,根據鄉村特點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鄉村產業。
第一,對產業發展存在畏難或急躁情緒。一些欠發達的鄉村既不在過去的貧困村之列,無法享受貧困村五年過渡期的政策優惠,又沒有條件較好村莊的發展優勢,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嚴重,在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缺消費力等等情況下,認為自身的鄉村產業難以發展。還有一些發展程度較好的村莊存在急躁情緒,缺乏對鄉村產業發展是一個持久戰的客觀認識,容易急功近利,沒有準確評估市場格局,盲目將產業攤子鋪得過大而導致挫折或失敗。
第二,對發展鄉村產業的主體認知有偏差。當前我們要求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黨政齊抓共管,各級黨委政府都已經意識到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但這也造成工作中對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認知出現偏差。工作中往往越俎代庖,缺乏對參與產業發展主體的教育、動員、組織,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三,寄希望于現成模式。鄉村產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全國有69萬個行政村,村與村的情況千差萬別,雖然存在著許多共性的問題,但更多的是先天資源稟賦不同、區位條件不同、農業發展傳統不同、歷史文化傳承不同、人文風俗習慣不同等等,許多村莊都存在著自身的特殊性問題,可以說每個村莊都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經驗可以借鑒,但完全寄希望于模仿,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雖然已經把農村“三塊地”改革的成功經驗納入,但在千差萬別的實踐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缺乏,土地性質無法突破,產業落地困難;二是宅基地改革方面,由于宅基地問題的特殊性,還在穩慎推進,東南沿海省份由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在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方面做的較好,中西部地區空置宅院利用方面顧慮較多;三是在生產方式上,怎樣將分散的土地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還在不斷探索中。
相對于城市的人才濟濟,鄉村產業式微,人才匱乏。目前面臨的問題有:一是由于農業農村吸引力不強,公共服務缺乏,創業創新環境差,資金、風險保障、技術服務等配套支撐不足等原因,造成鄉村人才數量不足,入不抵出,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鎮、流向工商業;二是鄉村人才培養與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嚴重脫節,鄉村當前三產加速融合,新產業、新業態嶄露頭角,但鄉村人才的培養和短期技術培訓等內容仍局限于技工培訓、家政培訓等,都是為了能夠實現農民順利進城務工,而不是適應鄉村新業態發展要求,鄉村新型實用人才培養滯后;三是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鄉村干部隊伍建設方面,在物質激勵、職業晉升、保障制度等方面不完善,造成村干部隊伍老化,后繼無人現象突出。很多都是靠友情、血緣、宗族等的勸說對本村進行捐助,缺乏實現雙方共贏的渠道,不能實現可持續性。
從政府財政和村集體資金投入看,中西部地區普遍存在財政吃緊狀況,對鄉村產業發展支援有限。而村集體經濟方面,自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政社合一的農村組織體系解體,去組織化的現象導致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大量鄉村自有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甚至為零。雖然近幾年財政支農投入也在不斷增長和整合,但鄉村產業發展資金仍有較大缺口。在金融支持方面,對金融供給方而言,農村金融風險化解機制缺乏、對農戶貸款成本高等原因造成商業銀行貸款意愿低。對金融資金需求方而言,農村農民缺乏資產抵押、資質不夠等原因造成貸款困難。同時還存在包括農村普惠金融在內的小微貸款,對于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動輒需要上百萬資金發展產業的需求而言,能夠貸到的資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當前各級政府在支持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的主要措施大致有這么幾種:幫助流轉土地、建設好鄉村基礎設施、對項目給予補貼獎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等。但是這些措施由于體制機制問題,落實起來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就是非常頭痛的事情,一項鄉村產業的引進、落地、投產,都會面臨眾多職能部門的批準,以至于任何一個職能部門的禁令、紅線和限制,都會使該產業胎死腹中。
實現鄉村產業興旺需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為導向,立足特色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適度規模經營,適應市場需求優化品種結構,破解農業生產供大于求與供不應求的結構性矛盾,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小規模農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都會存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相銜接,是對我國農業發展規律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在這樣的基本國情下,實現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以特色農業為抓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農產品生產作為生命個體,通常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特定地域的氣候特點、地質特性等直接決定著農產品的品種和品質,從歷史傳統發展上就可以追溯出本地最適宜的拳頭農產品。除此以外,當前農產品培育的新品種層出不窮,還可以結合育種機構,分析本地氣候、土質等特點,選擇適合本區域的特定農產品。全面優化本地區的農業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
二是以科技創新為方向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過去由于食品長時期短缺,農業科技創新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產量,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農產品質量卻出現了大的問題,我國沒有美國等拉美國家那樣優越的水土資源稟賦條件,我國人均一畝多地,需要要連續耕作才能滿足人口自然增長和城鎮化率不斷提升的需要。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對農產品品質要求不斷提升,也直接決定農業科技創新必須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在這個問題上,科技創新就必須以人與大自然整個生命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為目標和方向,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提質增效的好的范例。
三是以品牌建設為目標形成區域品牌競爭優勢。很長時間以來,大量農產品競爭走的都是以高產量、低價格的低端路線,各類農產品都出現過“谷賤傷農”的情況。當前由短缺變為過剩后,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市場領域的所有產業競爭都會集中體現為品牌競爭。那么,作為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就要立足區域資源優勢,抱團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例如贛南臍橙、壽光蔬菜、蘭考蜜瓜、金鄉大蒜等,都完成了區域品牌化經營的轉變,不僅形成了同種農產品差異化的發展格局,而且可以大大提升農產品價值鏈,破解長期以來存在的農民增產不增收難題。
四是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依托補齊小規模農戶經營短板。雖然國際上農業出口大國基本上都是大規模農業經營,從經濟發展理論來看,規模經營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但在我們大國小農背景下,小規模農戶在我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都會必然存在。要想解決小規模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之間的矛盾,就必須通過社會化服務把政府、企業與農戶連接起來,主要靠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特別要培養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提高鄉村產業的社會化組織程度。
農業產業融合其實就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創造價值鏈,讓農民參與在鏈條當中去,分享因產業鏈條延長而創造的收益。三產融合是一個地方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銷售或者農業生態觀光三者結合在一起,它包含著很多種形態和類型,包含不同的產業,可以分成不同的路徑和方向,總結來說就是一產是基點,二產是重點,三產是亮點,各有不同側重。
一是一二產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是一個產業覆蓋面比較寬,產業關聯度比較高的一個產業。有幾個方面可以研究探索。第一個是農產品的產地初加工,雖然目前設施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和消費全年均衡性的矛盾,但城鎮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當前疫情影響,城鎮市民更多的需要一些經過初加工、能儲存的農產品。因此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不僅可以緩解矛盾、滿足需求,還能顯著的改善農產品的品質、品相,取得一舉多效的效果。第二個農產品深加工。隨著目前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人民的食物消費結構和方式正在發生多樣化的變化,農產品的深加工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第三個是農產品加工過程中一些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在傳統農耕時代,農產品副產品多被收集堆渥形成農家肥還田。當代來看,依然可以通過現代手段將農產品副產品制成有機肥料,減少化學肥料對土壤的損害,改善土質;另一方面還可以挖掘鄉村傳統手工藝,充分利用這些副產品加工成為工藝品,生產出高附加值的新產品。
二是一三產融合發展。在農業生產環節可以發展農耕文化旅游休閑觀光,例如浙江湖州的妙山村,最初就是建設妙山步道,發展稻田和油菜觀光。這也是可持續性比較好的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并且在發展初始階段,農家樂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城鎮周邊的蔬菜果園采摘,它的門檻較低,還能一定程度上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休閑康養研學,就屬于一三產融合發展較為成熟的方式,主要依托農村的生態環境,農家的生活,以及充分挖掘農耕文化、當地的歷史文脈等資源,然后進行科學的規劃和旅游化的包裝打造,提供給人們進行休閑康養觀光和研學旅行體驗的一種融合性發展的產業,例如陜西袁家村的關中文化體驗,河南省開封市西姜寨愛思嘉農業嘉年華等,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適度的發展。在農業銷售環節,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發展較快。農村電商是利用大數據、網絡等方式將農產品由產地到銷地的重要通道,它可以擴大銷售半徑,銷售范圍從當地擴展到全國;為了長途運輸,農產品就需要適當的包裝,它可以提高產品的售價;通過銷售網絡反饋市場信息,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還可以促進當地生產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
三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我們對農業的認識往往局限在農產品供給功能上,忽視了農業、農村、農民本身擁有的生態、社會和文化支撐功能。目前很多鄉村對于一二三產融合理解膚淺,種、養、加工、游樂,還屬于比較低端的三產融合,未來真正的三產融合方向應該是以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為依托,開發是集高質高效的智慧農業生產、相關的農產品工業生產、生態休閑觀光、文化傳承、教育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真正的高端三產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只有農業成為了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才會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才會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業產業發展,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還要遵循生命規律,立足于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環境條件,促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