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芳 許麗元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世界旅游組織(UNWTO)指出:幾十年來,旅游業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增長和多樣化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部門之一。2009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努力實現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以及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偉大目標。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由于人們對生態環保意識薄弱,在科學技術得到極大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頻頻出現,比如,垃圾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現象加重,對人類生活影響極大,若游客缺乏環保意識,就可能在游玩中對旅游生態環境造成損壞。因此,為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應不斷提升游客生態環保的意識,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川西北林草交錯區是國家級生態功能區,地處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區強烈侵蝕切割的高山峽谷向高原地貌過渡地帶,屬于長江、黃河水系的上游源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但研究區地質條件復雜、地形起伏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自然生態環境先天脆弱;由于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等因素,研究區生態退化明顯,是我國典型的林牧交錯生態脆弱性區。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規劃》中對川西北旅游區范圍進行界定,主要指的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該區域河流眾多,為多個流域的交界地帶。在一級流域范圍內,若爾蓋和紅原縣主要屬于黃河流域片,九寨溝和松潘縣屬于長江流域片;區域內的主要河流為黃河和岷江干流,次級河流交錯縱橫,包括黑河、白河等共計12條。
研究區屬于典型的垂直氣候,大部分地區春秋兩季相連,冬季漫長而寒冷,干季、雨季分明。光照豐富,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冬春季節多大風,災害性天氣頻繁,如干旱、雨雪、低溫等。研究區屬于高原季風氣候,地形不同,主要分為高原、山原、高山河谷三種氣候類型。西北部屬大陸高原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8℃-4.3℃,四季氣溫差別不大,夏季涼爽濕潤,冬季嚴寒漫長。山原地帶屬于溫涼半濕潤氣候,冬春寒冷,夏季溫涼,干季濕季明顯,氣候垂直變化明顯,高山地帶潮濕寒冷,河谷地帶干燥溫涼,年平均氣溫5.6℃-8.9℃。高山峽谷地帶,氣候呈明顯的垂直性差異,海拔不同,氣候從亞熱帶到溫帶、寒溫帶、寒帶。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帶,降水較為集中,蒸發快;寒溫帶主要在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5℃;寒帶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米以上地帶,常年積雪,冬季漫長寒冷,無夏季。
地質地貌旅游資源豐富。川西北地區幅員遼闊,面積23.72萬m2。該區域地質構造復雜,數億年的地質運動,使得研究區地質地貌旅游資源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品位極高,有較強獨特性、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是集觀光、漂流、探險等生態旅游活動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如研究區擁有四川省第一高峰貢嘎山,海拔較高,達7556m,有“蜀山之王”之美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登山探險、科考旅游。研究區高原斷裂多,地殼活動強烈,溫泉分布廣泛,幾乎遍及高原;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豐富,地表鈣華景觀為主,尤以黃龍景區為典型。
草原旅游資源豐富。四川林草資源豐富,占四川省轄區面積70%以上,是全國第二大林區、第五大牧區。川西北地區草原面積遼闊,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包括若爾蓋草原、理塘毛埡壩草原、色達金馬草原、康定塔公草原、石渠扎溪卡草原等,該區域水草茂盛,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使得川西北林草交錯地區擁有了較高旅游價值的草原旅游景觀。
公共基礎設施不足,旅游滿意度較低。交通便利性是影響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旅游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傾斜幫扶下,川西北林草交錯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取得長足發展,但是整體水平較低,可進入性較差。如國道317、213是游客進入阿壩州大部分地區旅游的主要通道,由于該段地處橫斷山區龍門山斷裂帶,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對道路交通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對游客出行造成影響。研究區在旅游公共服務配套服務設施方面仍然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少數城市或者公路旅游標志標牌需進一步完善;游客服務中心、站點少,旅游廁所達到A級標準的數量較少,游憩設施、休閑空間、停車場等不能滿足游客需求,緊急救援體系有待完善,通信網絡覆蓋面較低,未能充分滿足游客需求。
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各級管理人員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在宏觀調控、微觀管理、市場策劃營銷、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普遍存在著工作人員專業水平不夠,景區管理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文化層次偏低,高素質的接待講解人員缺乏等問題。二是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川西北林草交錯區旅游從業人員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現象,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在專業技能培訓方面仍需加強。從業人員更加注重經濟利益,缺乏生態觀、管理經營經驗和生態旅游培訓,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川西北林草交錯區旅游業良性發展。三是接待方面人才嚴重不足。大多數的賓館、飯店等存在管理不嚴、經營不善、服務質量差,服務缺項等現象。
國家發展戰略帶來的機遇。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生態旅游發展的政策,如2008年“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推出 ,使旅游休閑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方式,刺激了旅游市場;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開展生態旅游活動,發展綠色產業; 黨的十九大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旅游成為踐行該理念的重要領域;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將全國生態旅游發展劃分為八大片區,針對不同類型、方向和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該規劃是推動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是生態旅游發展的行動綱領。“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指出,要牢守生態底線,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21 世紀以來,中國冰雪旅游總體上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隨著 2022 年冬奧會的舉辦,以冰雪旅游為核心的冬季旅游項目進入黃金增長期,冷資源變身度假新選擇,成為旅游市場的最大爆發點,這些為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生態旅游開展提供了較好的政策機遇。
旅游者回歸自然回歸原始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期望通過旅游在忙碌的生活中使自己精神得到放松,使得生態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從而為研究區為生態旅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川西北林草交錯區以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為基礎,將生態理念、生態旅游資源、旅游開發相結合,構建多元化、廣泛性的生態旅游產品,為游客帶來不一樣的生態旅游體驗。
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資源開發的前提是保護資源,一味開發資源而忽略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人類將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彌補對大自然開采造成的過錯。川西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森林景觀、草地景觀、地質地貌景觀類型多樣,如果對旅游活動未開展縝密規劃,一旦游客量超過當地旅游環境容量時,必然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壓力。如巴郎山海拔5040米,距離成都僅200公里,是成都周邊一日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自古有著“熊貓王國之巔”的美譽。但由于游客過多,垃圾污染太嚴重,導致提前封山。
旅游需求日益多樣性。《“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場發展規劃》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廣泛,旅游需求多元化趨勢明顯,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以及各種個性化旅游需求并存,單一的旅游觀光體驗已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旅游需求的多樣化為研究區的生態旅游發展帶來了契機。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在景區規劃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將獨特性、體驗性、文化性貫穿其中,為游客提供獨一無二的旅游體驗,避免“同質化”現象,進而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生態旅游開發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合理科學編制規劃,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預防旅游資源的重要措施。研究區在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時,要對全域自然環境和各類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認真調查、分類、評研判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綜合統籌生態旅游系統各要素,盡快編制、完善、優化各地區的生態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根據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按照“原汁原味和自然生態、因地制宜和特色優先、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社區參與和利益共享、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等基本原則進行科學規劃,并按照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實行分區管理。如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不能在核心區和緩沖區進行,應當安排在實驗區。旅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根據旅游景點生態資源的脆弱性,以及游客觀光頻次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管理,科學合理安排旅游活動,將旅游活動控制在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之內,將旅游活動對旅游景點造成的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協調統一。
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其內在屬性之一就包括旅游服務質量。同時,旅游服務質量也是衡量旅游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生態旅游對于生態旅游從業人員要求較高,從業人員除具備傳統的大眾旅游時代對其基本需求之外,需通過網絡、講座、培訓等方式提升自身技能,拓寬關于生態旅游的知識。除此之外,可采取“內培外引”方式,雙向發力。內培主要是充分利用當地或者省內的教育資源,如中職、高職、本科教育資源,為旅游從業人員提供暢通無阻的進修之路,學習先進的生態服務理念、掌握先進的管理技術,從而為研究區生態旅游服務提供人才保障。外引主要是大力引進高層次生態旅游人才,做好生態旅游人才儲備工作。
根據旅游區環境容量,加強游客管理,通過游客容量調控制度的建立,合理科學確定游客承載量。研究區包括了生態脆弱區域、大江大河源頭區域、高山峽谷區域,因此應當按照《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要求,根據研究區環境容量,保證游客數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健全保護管理制度,如環境監測制度、資源管理制度等,認真分析生態旅游活動開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教育引導生態旅游者的行為。同時,還應對游客旅游活動強度進行限制,以防因游客超出生態旅游的范圍,導致出現無意識的破壞行為或者嚴重的資源消耗。可以在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的支持下,定期對生態環境進行評價,建立川西林草區生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控生態環境變化。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要采取一定措施,如建立客流信息系統、價格策略等手段控制游客數量,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科學分流、控制游客數量、縮短滯留時間根據旅游淡旺季適時調整門票價格等手段控制游客數量等,在提高游客體驗水平的基礎上,減少對景區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生態旅游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抓手,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利用資源發展生態旅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區生態旅游資源類型豐富、種類多樣。在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川西北林草交錯區優勢明顯,地質地貌及草原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公共基礎設施不足,旅游滿意度較低;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是其劣勢。與此同時,研究區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機遇和挑戰,機遇包括國家發展戰略帶來的機遇、旅游者回歸自然回歸原始的需求,挑戰包括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及旅游需求日益多樣性。生態旅游業要想得到進一步壯大,就要強化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運用和保護。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維護生態穩定,與損害自然環境的行為作斗爭,生態旅游業才能逐步壯大。在生態旅游發展的大背景下,川西北林草交錯區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科學合理編制規劃,采用“內培外引”方式,為生態旅游提供人才保障,加強游客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流量,促進川西北林草交錯區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