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芹
(中共聊城市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我國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業文明深刻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與此同時,傳統文化也加固了農業文明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當前,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鄉村法治文化建設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歷史課題和現實課題,需要我們以務實的態度對其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對待。我國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千百年來,其深受農耕文明的影響,一直依附于土地,本質上仍屬于農業文化。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封建社會專制的統治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慣性,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法治文化幾近空白。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艱難地開啟了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我們依據《共同綱領》建立了新中國,并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制定了我國第一部憲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堅持不懈的普法宣傳教育和送法下鄉活動,長期的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特別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來的鄉村法治實踐,不斷推動鄉村法治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使我國鄉村法治文化建設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所影響,目前,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土地上,法治建設在一些地區仍然困難,尤其是農村的法治文化建設更是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進步伐。
法治文化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基于特定歷史條件而產生的與文化相關的法治要素,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于法治的信念、精神、情感、心理、思維、態度、理解及行為方式和習慣等。在建設法治農村、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的時代進程中,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法治之于我國,不僅是一種治理方式的變化,更是一場文化觀念的革命。中西方文化對法治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解釋和定義。在我國古代的法治歷程中,“法治”這一詞匯很早就出現在我國古代先秦諸子的各種歷史文獻中。其中,春秋時期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管子在其所著的《管子·明法》中就曾經提出:“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在現代社會,所謂法治,一般而言就是指依法而治,它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并強調依法辦事、法律至上等思想理念。我國法治建設發展的缺陷在于農村,在于農村法治文化的缺失。而在研究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首先闡明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內涵。所謂農村法治文化,就是農民在內心深處樹立法律信念、增強法律認知、培育法律情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運用法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外界的非法侵害。而在農村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具體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貫穿農民為主體的主線,并且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給予農民群體和個體以充分的尊重,從而早日實現我國鄉村地區的文化振興。
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思想統治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質、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受歷史上傳統法治文化的影響比城市地區更為深刻,畏訴、厭訴等思想在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中還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從而造成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法治文化建設尚存在不足的地方。
作為村民自治的產物,村規民約是村民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不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情況下,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而由本村村民集體而制定的一種規章制度,是村民自治的基本行為準則。理論上來說,村規民約不得超過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范疇。但是在實踐中,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深受歷史上傳統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村規民約已經超過了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界限,甚至出現了個別村規民約和一些法律法規或政策的規定相抵觸的現象發生。由于村規民約的制定原則是基于每個村莊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特點而制定的,因而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以婦女權利保護為例,比如:有的村規民約就規定:嫁出本村的女兒,即便其戶籍沒有遷出本村,其婚后出生的子女也不得在本村落戶。這一規定在一些城邊村的村規民約中普遍存在。很顯然,這和我國《憲法》以及《婦女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明顯相悖。雖然我國憲法規定了中國公民不分性別,男女均享受平等的權利,但是在實際上,很多村里的婦女依然享受不到同男子同樣的權利,而且很多村規民約也或多或少的對婦女權利加以忽視。另外,還有些地方的村規民約只是對法律政策的簡單抄襲,內容千篇一律,缺乏本地的文化特色。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基層自治制度主要適用的法律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根據該法規定,一切權力應屬于村民。在鄉村法治建設的進程中,無可置疑,法治文化教育陣地很多。例如:法治廣場、法治公園、法治書屋等的開展都為推進鄉村法治文化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各地基層政府在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工作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但是村民參與度不高卻是目前法治鄉村建設中所面對的一個現實難題。眾所周知,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漸進性的工作,僅靠政府一方主動發力并不能取得很好的預期效果。村民法治建設的參與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廣大鄉村地區“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村里剩下的大都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和老人),人口低齡化與老齡化現象較為普遍。另一方面,人口資源的不均衡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治鄉村建設的順利實施,進而影響了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步伐。
當前,由于受傳統人情意識和農村法治環境相對較差的影響,農村地區法律應有的權威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據筆者調查,當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多村民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法律,而是想到的依靠村干部,依靠政府,希望由“當官的”為他們做主來解決問題,這也造成了“信訪不信法”的思想。即便很多問題明明是涉法涉訴的問題,但是他們依然不會去法院起訴,而是要求讓政府拿說法。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示了村民對于法律的不信任,也顯示出了“人治”的思想依然在村民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由于受中國傳統人治理念的影響,部分農民沒有平等競爭的意識,在遇事時不顧法律法規而只憑著傳統的人際關系,認為所有的法律實施的結果都是用來懲罰老百姓的,于是在遇到糾紛時往往依照傳統進行私了,不會通過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有的人在遇事時習慣于息事寧人,丟棄了法律原則。在這種情景下,農民對于法律的參與意識更加薄弱,對于法律也只滿足于知道了,而不會主動去學習,影響了整個農村地區的法律氛圍,進而影響到農村法治文化氛圍的最終形成。
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以法律手段來規范、引導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的向前發展,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水平。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法律文化在我國的發展也是源遠流長,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以來,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逐步自成體系,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法治建設需要根植于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法律文化之中,傳統法律文化是法治發展的根基所在。當前,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需要我們大力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在進行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傳統法律文化當中的合理規則,古為今用。并且我國歷史上很多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也符合今天的社會治理精神,比如:其中的“天理、國法、人情的協調統一”“強調天人合一,注重人與人和諧發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和諧法律觀”等傳統思想,依然能對促進法治的有效實施起到積極的作用。將這些規則吸收到現有的法治文化建設中去,既能減少農民對法治進程的抵觸情緒,又能提高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們應吸收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引禮入法,禮法結合”的思想,注重對違法犯罪分子進行道德教化的部分,推動法律與道德走向統一。在我國的傳統法律文化中,道德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自荀子提出“隆禮重法”的思想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而道德修養也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法律是社會活動的底線,但是道德也能夠約束人的行為,也是法律有益的補充。通過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大力弘揚,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和諧氛圍,進而也就能從農村道德建設出發,推進整個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總體進程。農村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就相應地使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法治文化建設水平得以整體提升。
村規民約是農村村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規則,是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有益補充。現在部分村莊的村規民約受到一些消極傳統文化的影響,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甚至有的村規民約與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相悖的現象。因此,全面清理修正村規民約是當前我國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妥善處理好法律法規和村規民約的聯系,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村規民約由村民自行約定,符合村莊的現實狀態和大多數村民的利益,在現實生活中對調節村民彼此之間的關系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大部分村民來說,遇到問題和沖突時,他們不愿意尋求法律的幫助,更愿意選擇村規民約,因為村規民約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其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為確保村規民約的合法性,應該將所有村規民約進行全面整改,對不合法合規的部分制定整改臺賬,限期整改,由村民集體依照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規定,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出既適合本村發展特點又能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規民約,從而切實維護廣大村民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自1986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以來,我國開展普法宣傳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無可否認,三十多年來的普法宣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民眾的法治意識以及法治理念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這些普法宣傳的地點大多在城市,即便有一些在農村地區進行,也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普法效果。筆者認為,在我國農村地區開展普法宣傳,不應該將普法宣傳形式予以簡單化,一定要因地制宜,針對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各自不同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提高普法宣傳的力度和效果,從而培養廣大村民的法治觀念和意識,樹立他們對法治的信仰。與此同時,在農村地區做普法宣傳時,也不應該只簡單地發發傳單、讀讀文件、念念法規,而要以為農村村民所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普法宣傳,例如,可以采取法治歌曲、法治戲劇、以案說法等各種為廣大村民所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讓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才能提高普法宣傳的實際效果,達到行之有效的普法宣傳目的。另外,在農村地區進行普法宣傳,一定要突出針對性,所宣傳的法律內容要與村民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可以采用“我說你聽”“你問我答”等形式,調動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就他們自身所關心的一些法律問題及時解答,告訴大家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將會承受什么樣的法律后果,從而達到良好的法律宣傳目的。對一些農村地區村莊孤島式分布的特點,可以在各個村莊的居住點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廣場或街區,也可以借助微信普法群、“云普法”等方法,來提高法治宣傳的廣度和力度,達到預期的普法宣傳效果。
當前,在我國法治鄉村建設的進程中,鄉村法治文化建設是重要的一個關鍵環節,其成效如何將在法治鄉村建設的整體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大力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采取有效措施創新加快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逐步培養廣大村民自覺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觀念和意識,使農村法治文化建設跟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步伐,早日實現我國鄉村振興的總目標,讓農業變得更加強、農村變得更加美、農民變得更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