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萌 , 石曉燕 , 王亞飛 , 索利利 , 譚詩逸 , 任 寧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裝備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農機裝備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大農業生產領域中,但是不少農機裝備存在設備老化和能源耗損量較大等問題,因此需要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進行科學轉型和升級,讓農機裝備在農業生產中能得到高效率的使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不斷發展和完善,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增強了農業的生產活力,同時也減少了農民的工作勞動量和工作強度,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效益。
在日常研發和生產制造農機裝備時,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工作團隊和氛圍,就無法推動農機裝備的創新和發展。因此在農機裝備轉型過程中,需要提升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工作團隊的綜合素質,從而保證管理人員的轉型動力充足。在打造農機裝備產業的發展環境時,需要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的創新體系,在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探尋適合發展的創新策略。部分地區的農機裝備產業的工作人員,通過開展農機裝備發展和技術交流,優化了農機裝備產業的設備供給能力,集中當地的農機裝備產業力量,建立了農機裝備產業基地。在基地中,應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的研發設計、制造等管理制度,根據社會實際需求,設計制造出對應設備滿足多樣化需求[1-2]。通過這樣的轉型升級策略,促進農機裝備轉型。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是由成千上萬個企業組合而成的經濟組織,這導致農機裝備的管理存在分散的特點。因此在發展農機裝備產業時,需要推動農機裝備的全產業鏈發展,將有意向合作發展的農機裝備企業進行聯合,強化大型產業和下游產業間的合作關系,整合現有的農機裝備資源,優化管理,從而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升級轉型的結構優化。建立全產業鏈能夠推動農業機械化產業的生產模式創新,從而推動農機裝備的發展,解決原來存在的農機售后維修困難問題。在產業鏈的管理中,為農戶提供點對點的農機維修場地,讓農戶在購買農機裝備后,獲得更好的購買體驗感。這樣的產業鏈管理,還能夠讓原來存在的農機使用不當情況在農機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得到改善?,F代農機發展需要注意售后服務工作。我國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機裝備的轉型和升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型農機生產企業同中小型農機生產企業合作,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和特點,在轉型和升級過程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意識,著力打造具有企業代表性的農機裝備。與此同時,根據企業未來發展規劃和社會需求,企業應建立技術研發部門,整合企業資源,在發展生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背景下,將適合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的農業機械作為農機研發工作的重點,大力開展地區農機裝備產業合作。
如果沒有農機裝備,就無法實現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因此,為使農業經濟發展更加穩定,為農戶提供更為優質的農機裝備,需要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后的農機裝備,能夠在更加復雜的生產環境下工作。在農作物的耕種和收割環節中,存在多種農機裝備一同工作的情況,在轉型和升級過程中,可將農業生產環節所需要的農機功能整合,最大程度上減少農業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并且在當地的重點農業經濟產業生產中,實現一臺農機多種用途。在農業生產時,需要做好農耕地的整地、種植,植物施肥保護、收割,秸稈收割處理等工作,將農機裝備全面地運用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實現高度的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力,為農業種植業提供長久的發展動力[3]。
農機裝備在工作的時候,如果工作的環境較為惡劣,或者在研發農機裝備的時候,沒有做好對應的保護措施,就非常容易導致農機裝備在工作時受損,影響農業耕種工作進度和質量。因此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的轉型升級中,需要持續性優化農機裝備的工作條件,讓其能夠在更好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在田地間使用農機裝備時,應規劃田地耕種面積,確定種植的行間密度和寬距,然后逐步開展耕種。在優化工作條件的同時,需要改善農機裝備的環境適應性,增強農機裝備對工作環境的適應度,讓其能夠在更多的環境中發揮價值[4]。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人才的支持,農機產業的發展需要優化完善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管理制度,強化農業實用人才管理措施,讓人才能夠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完成農機裝備的推廣工作。在招收農機裝備工作人員的時候,應根據農機部門需求,招收一定數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優化學歷比例,讓研發型人才和實踐行人才能夠高度配合。與此同時,開展校企合作,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策略,優化人才培養工作。合理借助現代化農機裝備和技術,大力發展新興技術,不僅能提升農機裝備工作效率,也能延長農機裝備使用年限。
在農機裝備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開展社會化的服務工作,創新和完善農機服務制度。在社會化服務中,需要根據農機裝備的實際情況,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
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成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讓更多的農戶規范使用農機。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中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由農機大戶、專業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機企業等組成,在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的農業機械化情況,組建相關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部門,定期開展農機推廣示范活動,帶領當地的農戶使用農機[5]。當農機用戶需要貸款開設家庭農場或者農機租賃業時,主管部門應同當地的金融機構加強合作,為農機用戶提供合理的信貸方案。
相關政府部門應支持農機服務主體的工作,使其能在不同地區生產和出售農機,讓農戶能買到對應的農機裝備,發展現代農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需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地創新和完善農機服務制度,通過政府制定的購買農機的相關制度,大力倡導農機大戶同農業種植大戶合作,使農機能夠高效運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6-7]。用戶在使用農機裝備的時候,會出現故障問題,要根據農機使用的情況和地點,設置距離合適、規模合適的農機維修場地,推動農機服務業的發展,同時與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更好地合作,幫助農戶解決農機問題,促進農業機械化穩定發展。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不斷提升,平原地區糧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但與此同時,在經濟作物如紅薯、土豆、水果、茶葉等生產中,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這同作物的生產環境有關。在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中,農業機械化的水平也較低。這些農機化程度還比較低的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都是農業機械化重點轉型和升級的方向。建設現代化農業是民之所向,傳統農業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農民需要新型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更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感[8-9]。發展現代化農業是民族復興的需求,有利于加快民族復興的進程,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更有利于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時候,要將全面機械化發展作為工作發展重點,同農機裝備轉型工作內容結合,發展大豆、紅薯等經濟作物,提升其農業機械化收割水平。尤其在我國需要向其他國家進口的作物中,要增強機械化的工作效率,減少國內壓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中,要將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作為發展目標,在短期內獲得經濟收益,為后期的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生產機械化從糧食作物轉向經濟作物是一種必然的轉型,將會擴大機械化覆蓋范圍[10]。在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中,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在轉型升級的時候,可以將農業設施、水產養殖業、畜牧業等作為轉型的重點。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不斷擴大農業機械的適用范圍。在農業機械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注重轉型的實際價值,根據社會需求制定轉型方案,這樣轉型升級才能成功,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農業發展同科學技術息息相關,不同地區的農機裝備產業升級和發展需要根據當地條件開展,才能將農業機械化生產落實到位。因此,制定科學的農業機械化升級策略,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同時,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在保證轉型工作團隊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后,開展農機裝備產業合作,整合農業機械化中的農機裝備資源,促進農機裝備的研發和創新。在農機裝備研發人員和農機技術推廣人員的支持下,緊跟國家政府的農業規劃和發展腳步,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的有效轉型升級,將眾多尚未高度農業機械化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