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進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鎮農機站,安徽 安慶 231430)
農業機械化是指將現代化農業機械裝備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生活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推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農業機械化裝備的總量是反映我國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從整體機械總動力看,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截至2021年,我國共有農業機械化示范縣614個,近20萬個農機服務組織,我國農業機械總動能達到10.3億kW,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使用率達到71%,農機總量接近2億臺,支撐1.5億鄉村人口的生產生活就業;從機械裝備結構來看,以拖拉機數量為例,大中型拖拉機數量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據統計,2021年我國大中型拖拉機產量為41.20萬臺,較2019年的27.8萬臺增長48.2%,2021年小型拖拉機產量為18.9萬臺,較2019年的34.2萬臺降低44.7%。這表明我國農業機械利用率正在不斷提高,規模結構正在不斷優化。與此同時,我國農機行業出口規模也取得了較快增長,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1]。
近年來,我國主要農作物機械化運用程度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當前,在主要農作物的生產中,糧食和油料的機械化耕種生產水平要略高于棉花,特別是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的綜合機械化使用率分別達到95%、84%和80%,小麥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和水稻的生產耕種機械化水平也比較高,局部地區的經濟作物如茶葉、水果、生姜、大蒜等作物的機械化水平提升較快,相對而言棉花、甘蔗等農作物的機械化僅在規模較大的農場或種植區普及率較高[2]。由于農業機械化耕種效率高,具有便捷、優化勞動力、節約成本等優勢,我國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普及程度逐年提升,但是由于大型農業機械設備以及專業農機設備生產和使用成本較高,所以只有少量大型企業進行引進和使用。
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農業化機械化水平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為山東、河南、河北,其中山東、河南的機械化總動力分別超過1億kW,河北的機械化總動能也達到7 000萬kW,全國排名后三位的省市分別為青海省、北京市和上海市,上海市的機械化總動能為120萬kW,與山東省的機械化總動能相差80倍之多。截至2021年,全國農業機械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有一半的省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海南、廣東、福建、貴州等省份農業綜合機械化率仍未達到50%。綜合來看,農業機械化普及較高的省份與其經濟發展程度并無直接關聯,而是與其支柱產業、土地耕種面積、地理環境等密切相關[3]。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各項指標不斷向好發展,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機械制造大國,但我國農業機械化規模機構分布不均的情況依然較為突出。從機型方面看,呈現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的分布情況。以拖拉機為例,截至2021年,我國小型拖拉機保有量為1 600萬臺,占比70%,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為670萬臺,占比30%,而美國早在2007年大型拖拉機占比已經達到68%,中小型拖拉機占比為32%,相比美國,我國大型農業機械普及仍有較大差距。我國的大型農業機械設備主要集中在拖拉機、小麥玉米等收割機以及農用運輸車輛等大型機械設備領域,而小型精細化的農業機械保有量較少[4]。另外,我國農業機械化結構規模分布不均還體現在農業機械的實用性和多樣性仍存在很大不足。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大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開始的計劃經濟階段,第二階段是從改革開放到2004年的市場化探索階段,第三階段是從2004年至今的法制化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經歷了低速發展、停滯不前、緩慢推進到高速發展的過程,在制度機制方面主要存在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差異較大、農機補貼缺少監督機制兩個重要問題。我國農業機械補貼主要傾向于大中型機械設備,而小型機械設備的補貼力度較小,然而我國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小型農業機械設備使用范圍廣,大型農業機械設備使用范圍受限的客觀實際,因此在農機補貼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同時,農機補貼監督管理還不夠規范,一些農業機械企業過于依賴農業機械補貼,而忽略了農機的技術研究和自主創新發展,忽視了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導致發展受限[5]。
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一方面有賴于機械化設備的普及,另外一方面有賴于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從全國范圍看,農村從業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如何合理選購機械設備,如何進行有效精準操作,如何進行設備維護保養,如何發揮機械設備的最大效能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知識普及和長期的作業實踐。尤其是在個別精細化程度高、新技術應用廣泛、結構復雜、操作技術要求高的機械設備的使用方面,其勞動力的綜合素質與機械設備的操作不相匹配[6]。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成績斐然,但呈現的問題也非常突出。為適應新的發展格局,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須明確新的發展要求。
堅持農業機械化可持續化的綠色發展理念,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然要求。農業機械化綠色發展,需要全面考慮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制造、使用、維護等因素,同時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承載能力,實現農業機械設備產品屬性和自然環境相統一相協調的整體目標。總體來看,我國農業機械化綠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要進一步加快綠色農業機械建設的進度,在農機產品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以及產品設備的可回收性、重復利用性。在農業機械設備財政補貼方面,向綠色農業機械設備傾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綠色轉型[7]。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要實現從農業機械大國向農業機械強國的轉變,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要充分激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動能,提高農業機械科研能力,使我國農業機械的研發、生產和應用均走在世界前列。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70余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用戶共同發起“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精準農業技術裝備分會”的組建活動,這充分表明我國已經在農業機械化的創新發展道路上邁開了步伐[8]。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在農業機械的關鍵技術、關鍵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從而打破我國高端農業機械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的格局,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限制,打造出獨立自主發展的新路子。
所謂適用性發展,是指在特定的農業生產條件下,農業機械設備能夠適應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生態的能力,簡單來講,就是農業設備是否能夠與當地的農業生產相融合。農業特征包括農產品的耕作方式、產品種類、產業結構等方面,而不同產品的農業特征對農業機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環境和生態條件主要包括土壤類型、耕種面積、地形地貌及其氣候環境條件等要素,這些要素對機械設備的使用效率、作用力發揮等都有直接影響[9]。只有將農業特征、生態環境特征和農業機械設備有機融合在一起,堅持機械和土地適用、機械和環境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機械設備和土地資源的效能。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應用政策是在我國積極推進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大戰略下進行的,根據“十四五”規劃,國家將按照四分法,即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不斷發展農業機械化,同時以山地丘陵地帶為重點突破口,因地制宜,雙向發力。在農機生產政策方面,積極推進農業機械產業結構改革,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綠色轉型升級,鼓勵和扶持高新技術。在農機科研方面,國家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研發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各類農業機械設備[10]。在農業化激勵和引導政策方面,目前國家制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以及國務院頒布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這些法規和條例對農機化投入保障、組織和機構建立、人員配備進行了嚴格規范,確保了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人才要從科技研發、技術應用、維修保障三個方面尋求突破。科技研發方面,要進一步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職能;技術應用方面,要以農業勞動力人口為主體,宣傳和普及農業機械化設備的使用,促進人機結合,最大限度發揮農業機械的使用效能;維修保障方面,要以研發生產單位為主體,同時對具體使用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機設備生產使用壽命。在技術學習和培訓途徑上,主要有三種,一是政府主導,以各大農業高校、實驗基地為培訓場所,進行農機化技術學習和培訓;二是通過農機企事業單位、農機服務組織、科研院所等地方作為培訓技術和學習的平臺;三是基層農機部門通過組織傳授技師的知識和技能,以傳、幫、帶形式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農機技術知識的學習培訓。
改善農機化發展整體環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改善農機作業環境,通過改善山河湖泊森林道路,使作業環境能夠滿足農機設備的具體要求,提升農機使用效能;二是改善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化設備的研發生產,需要在電力、氣象、水利等多部門的支持和協作下,才能有效發揮其使用效能,因此要統籌謀劃和加快改善基礎設施;三是改善研發環境,針對我國農機科研院所研發能力弱、協作不夠密切的問題,進行合理的整合,減少資金和人力的浪費;四是改善思想環境,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創新,在思想上充分認清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堅持以創新為第一發展動力,通過創新不斷在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
我國農業從傳統型向機械化轉變的過程中,必然要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為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高質量和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要歷史機遇,堅持以創新為第一發展動力,綜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機企業等多方面社會力量,不斷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同時要堅持以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革創新農業機械化體制機制,完善各類法規制度,從政策層面打破阻礙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壁壘,同時要大力推進新型農機設備的研發生產和使用,進一步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最大程度發揮農機設備的使用效能,不斷優化農業機械化的規模結構,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機械化適應性發展,通過改革創新推進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為建設美麗鄉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