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暉 ,王雪青
(江西省南城縣建昌鎮便民服務中心,江西 撫州 344000)
近年來,我國對于環境保護愈發重視,因而綠色發展理念也深入人心,農業生產目前也正向綠色食品生產方向迅速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栽培技術也因其綠色健康的生產方式和在病蟲害防控方面的明顯成效,引發了不少農產品研發人士的重視。基于此,我國政府對無公害農產品栽培科技的開發與使用十分重視,針對該技術的應用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并為其進一步研究提供經費支持,使得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1]。然而,受到我國傳統農作物生產方式的影響,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針對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產技術機制。本文提出了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及病蟲害防治的相應措施,以此促進該技術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在進行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時,為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通常會通過噴灑農藥以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噴灑農藥這一舉措本身沒有問題,但是部分農作物種植人員在噴灑農藥的過程中并未結合作物生長的實際情況,沒有有效把控農藥的施用量,這就容易出現農藥施用量過高的情況。而過量的農藥便會殘留于農作物表面,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健康生長,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2]。
土壤污染問題主要源于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周圍的工廠。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加快,位于城市周邊地區的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周圍通常設有諸多的工廠,而這些工廠在生產中便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棄物。一旦工業廢水或是垃圾沒有集中處理就隨意堆放或是排放,就會嚴重破壞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周邊地區的土壤結構。除了工廠污染之外,周邊居民也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這對于土壤的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的。總之,目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中土壤污染問題已十分嚴峻。
在目前農作物的栽培中,化肥的使用十分重要,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同樣如此,該技術的應用需要在農作物生長的各個階段均施加一定量的化肥。由此可見,適量使用化肥可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因而對于農作物產量增加、質量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部分農作物栽培人員缺乏相應的化肥施用知識,沒有準確把控化肥使用量,這就導致其在施肥時常常會出現化肥施用超標的現象。多余的化肥便會殘留于土壤之中,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影響農作物的營養結構,甚至降低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我國農業生產人員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農業種植觀念,傳統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已然深入人心。對此,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的應用必然需要改變傳統種植觀念,但由于農業生產多位于農村地區,農作
物栽培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在種植作物時多憑借經驗,對于相關的先進的種植技術的應用并不認同[3]。這就導致其農業生產觀念十分落后,阻礙了無公害農業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我國農業發展而言也是極大的阻礙。
結合上述的分析可知,目前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改進,進而促進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最大化地提升農作物產量及質量。
對于農作物的栽培而言,選擇合適的生長環境十分重要。良好的生長環境能夠極大地提高農作物產品質量及產量,因而在推廣應用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過程中,為了最大化地提高該技術的應用效果,就需要創建合適的農作物生長環境。然而,無公害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創建需要農業部門、環保部門等協作實現,即要對污染土壤、水源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4],當地的執法部門也需要嚴禁周邊工廠向農業用地排放不達標的廢水廢渣。只有從源頭上消除污染行為,才能為大量的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而實現該栽培技術大范圍的推廣應用。此外,有關部門也有必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用以監督管理污染行為,創設綠色安全的農作物生長環境。
通過對無公害農作物種子的選擇及處理,能夠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進而保證農作物的最終產量。對于種子的處理主要采取如下步驟:第一,在無公害農作物種子的選擇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特點進行農作物種子的選擇。諸如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基地位于干旱地區,在選種中便需要選擇抗干旱能力較強的品種,在風力較大的地區則需要選擇抗倒伏能力較強的品種。科學合理地選擇無公害農作物種子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等,因而必須重視對無公害農作物種子的選擇工作[5]。第二,在完成選種工作后,需要及時進行農作物種子的處理。通常可以于播種前在種子中加入一定的藥物以提高種子各方面能力,但需要由專業人員進行指導,不能隨意添加,否則將適得其反。第三,在播種期間需要為種子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等基本條件。總之,對于種子的處理貫穿于種植的各個階段,包括種植前的選擇處理、加強存儲期間的管理工作力度、提供良好的種植及存儲條件等,這些都是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的基礎。
田間管理工作是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應用的關鍵所在,其會對農作物產量及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對此,為加強田間管理工作,主要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強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的田間衛生管理。衛生管理工作主要是要求種植人員做好田間清理工作,諸如及時清理雜草、病株等,可以將病株殘體埋入泥土中成為養分,做好田間衛生管理工作對于農作物產量的提升有十分顯著的作用[6]。第二,加強無公害農作物的施肥管理。施肥管理工作主要是結合作物生長情況科學合理地使用肥料,既要避免過量施肥現象的發生,也要避免浪費肥料,從而使肥料盡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與此同時,要避免大量農藥的使用,可以采取物理方法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避免使用過量農藥造成污染,甚至是威脅人體健康[7]。第三,合理控制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密度。通過對種植密度的控制,可以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進而保證作物產量。一旦種植密度過高,會對農作物養分及光照產生影響,種植密度過稀則會浪費土壤,對于種植農戶的經濟效益也是極為不利的。在實際的無公害農作物栽培過程中,也需要針對不同農作物規劃不同的種植密度[8]。第四,合理灌溉。灌溉也是無公害農作物田間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這是由于水分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條件。對此,需要結合地區差異、農作物性質等情況進行灌溉,確保無公害農作物的生長能夠有充足的水分。諸如在玉米種植中可以采用溝灌的方式,這一灌溉方式既能保證灌溉效果,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9]。
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病蟲害的問題,但由于無公害農產品對于各類化學農藥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要求,一旦使用不合理,就很可能造成農藥殘留超標,進而嚴重影響農產品食用的安全性[10]。對此,現階段無公害農作物栽培對于病蟲害防治主要是以預防為主,群體殺滅為輔,其中包括各種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等。以下就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應用中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
為了有效地避免無公害農作物培育過程中受病蟲害影響,通常可以采取如下預防措施:第一,土地翻耕。土地翻耕是常用且有效的病蟲害預防手段,通過土地翻耕可以消滅土壤及農作物殘茬中的害蟲幼蟲和蛹。尤其是在秋末冬初的時候進行深耕,將翻耕深度控制在25 cm~30 cm[11],可以利用冬天的低溫殺死很大一部分地下害蟲,這也屬于利用自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除了直接殺死害蟲外,翻耕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進而使農作物可以茁壯成長,增強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第二,借助相應的誘導技術提高無公害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諸如黃瓜枯萎病是黃瓜常見的病害,通過嫁接技術的使用便可以有效地預防病蟲害,從而達到黃瓜增產的目的。除嫁接技術外,還可以通過切斷胚軸來誘導農作物產生對病蟲害的抗性。以某種蔬菜為例,當其生長到1~2片真葉期時,切斷靠近下胚軸處的根莖,并在去根后使用檸檬酸液沖洗處理切口3次左右,后續再使用濃度為50 mg/kg的ABT生根粉進行處理,20 min~30 min后移插到含有滅菌蛭石的營養缽內,從而進行誘導生根。經這一處理之后,無公害農作物可以產生對枯萎病、葉斑病等多種病蟲害的抗性,由此便實現了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第三,植物誘導抗病性。即在無公害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運用相近的弱菌株、弱病毒系接種植株,從而使其獲得相應的抗病性。目前有關植物誘導抗病性的研究正不斷深入,未來也將取得更多的成果[12]。
除了相關的預防技術之外,無公害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常用手段還有相應的治療技術。首先是害蟲的誘捕技術[13]。諸如利用性誘劑可以對雄蛾產生強烈的引誘作用,進而達到捕殺雄蛾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性信息素所揮發的氣體迷惑害蟲,使之無法于田間找到雌性害蟲的位置,該方法也稱為干擾交配法。其次則是利用趨光性誘導害蟲。諸如利用害蟲對于某種光的敏感性設計相應的燈具,再借助相應的捕殺裝置達到誘殺害蟲的目的[14],黑光燈則是常用的害蟲誘捕器具。最后則是通過釋放害蟲天敵捕食減少田間害蟲的數量,諸如通過為害蟲天敵提供保護棲息地等。總之,無公害農作物病蟲害治療技術也是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無公害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該技術都將是農作物栽培的重點研究方向。本文闡述了有關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的相關知識,包括病蟲害防治措施,以期為無公害農作物的培育提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