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兵團黨委黨校(行政學院),新疆 五家渠 831300)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于,有效消除貧困問題,全面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期盼。而且,對于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也對全體人民群眾作出了莊嚴的承諾,即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并將該目標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2]但從可持續角度而言,脫貧攻堅成果的成效還需加強,還需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持續用力,不斷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群眾生活改善,為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3]。由此可見,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必須高質量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能夠為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兵團應高質高效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譜寫新時代兵團“三農”工作的新篇章。
按照相關文件,在新的發展階段,仍將延續“兵團負總責、師團抓落實、連隊抓落地”的工作機制,從組織層面和政治層面為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夯實基礎。兵團扶貧開發辦公室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推動了兵團機關部門等單位與貧困團場開展了“結對子”幫扶,促進了北疆師市重點支持代管的南疆團場(園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建設,協調了80%援疆資金投向基層和民生領域,組織了企業參加10余個展會推動產品外銷,促進了定點扶貧、代管扶貧、援疆扶貧、社會扶貧和消費扶貧等多種渠道有機結合、互為支撐。多部門協調、多方參與的模式勢必會促進兩大戰略的銜接成為兵團上下的共同行動。
一方面,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逐步建立,對存在返貧和致貧風險的重點群體[4],有針對性地實施多層次、復合式的保障性措施,確保了已脫貧人口不返貧和不發生新的貧困。另一方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督戰扎實開展,促進了“一戶一策”幫扶舉措的精準落實。而且,兵團還堅持發揮扶貧車間、扶貧龍頭企業等吸納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的作用,多措并舉推動公益性崗位安置、自主創業和組織到北疆師團務工等形式,促進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貧困勞動力就業率達98.1%。此外,各團場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切實培育低收入群體自我發展的實力,真正變“輸血”為“造血”。由此可見,從兵團宏觀政策引導,到各團場的舉措創新,可以說從源頭上為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筑起了有效牢靠的“堤壩”,為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隨著貧困連隊基礎設施短板弱項的不斷彌補,以及實現城鄉低保同標,不僅有效促進了職工生產生活的改善,而且成為沉淀于團連的巨大資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支撐要素[5]。特色產業扶貧項目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儲備了雄厚的備用資產。
經過脫貧攻堅洗禮,職工期盼美好生活的信心更足了。這不僅源于黨的堅強領導,還來自于參加各類培訓后自我發展能力的顯著提升。再加之典型的示范引領,持續地激發了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所以,職工普遍向往這兩大戰略能夠盡快實現有效銜接,來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全新期待。
農業是主導產業,而影響農業增收的風險較多,增收的持續性稍顯不足,而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難以借助招商引資來拓展延伸產業鏈條,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欠缺基礎支撐,制約了低收入群體增收的可持續性。
為穩定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供就業崗位是基本做法,但是因公益性崗位有限,政策的不連續以及他們對崗位的依賴而欠缺自主發展能力,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自主求發展的理念有所欠缺,嚴重制約著團連的高質量發展。
大多數團連欠缺人才、資金、技術的有效支撐,招商引資難度較大,連隊經濟活力不足,影響了基層治理的成效。而且,連隊經濟以農家樂、民宿為主,規模較小,受季節性影響較大,難以持續性地引領職工增收致富。新型經營主體少而不強,合作社“數、質”堪憂,還不足以帶領職工走向大市場。
因財力有限,無法為環境改善尤其是環境基礎設施的后續維護提供有效支撐。而且,面源污染仍然嚴峻,人居環境還不足以滿足職工對田園風光的向往和追求。職工“主人翁”意識不強,主體作用的發揮還未充分顯現,加之團連所提供的公共產品不足,導致職工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有所欠缺。
以促進就業為核心,以發展產業為牽引,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建立長效機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常態化開展“回頭看”,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后幫扶相結合,精準分析致/返貧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地緣優勢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團連主導、能人牽頭、個人入股、共同參與、合作經營”為形式,以補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短板”為抓手,健全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職工穩定增收,增強其內生發展動力。在團鎮范圍內,重點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團鎮經濟,增加資本積累能力;在連隊范圍內,增加公共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培育產業環境;在個人層面,提供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積極參與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6]。
1)科學謀劃產業項目,推進產業振興,讓團連“富”起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打造“糧袋子”“菜筐子”“果籃子”“肉盤子”及休閑文旅基地,努力構建“興一項產業、活一連經濟、富一方職工”的發展格局,跑出庭院經濟發展加速度,讓連隊“美起來、富起來、好起來、強起來”。結合連隊實際,以點帶面,因連制宜、量身定制產業項目,精心規劃產業發展,以農業為基礎,遵循一二三產融合、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拓展的創新路徑,通過要素聚合、疊加衍生和交互作用,利用“旅游+”“互聯網+”等模式,全力打造農業電商品牌,構建集品牌、電商、物流為一體的智慧農業綜合服務體系,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7]。支持連隊集體組織創辦或領辦農工專業合作社等實體,逐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職工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2)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振興,讓團連“美”起來。以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為重點,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推進人居環境優化,加強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切實抓好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工作,營造“三新生活”宜居“綠”環境[8]。積極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圍繞公路提質、綠化亮化、標志標識、環境整治等方面,切實提升環境質量。
3)改善職工精神風貌,推進文化振興,讓團連“興”起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培育正面典型,持續抓好職工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推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引導各族職工不斷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利用廣播、文化長廊、新媒體等宣傳陣地,確保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豐富職工文化生活,確保連連有“書屋”、月月有“活動”,不斷提升職工精神風貌,引導形成人人遵紀守法、事事崇尚文明的良好風尚。大力弘揚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和兵團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好人心、民心,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積極引導職工樹立文明形象、營造文明環境。
4)建強“一懂兩愛”人才隊伍,推進人才振興,讓團連“活”起來。大力抓好團連黨政人才隊伍、生產經營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等“三支隊伍”的建設。以連隊生產經營管理人才為重點,以培訓生產經營型職業職工、適當兼顧培訓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新型職業職工為目標,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職工培訓需求,進行分類培訓,提升職工就業技能,形成師、團、連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協同推進的新型職業職工培訓新格局。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隊伍建設,引導科技人員到基層一線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切實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加大對“兩委”的教育培訓、管理監督和激勵保障,繼續選派好“訪惠聚”駐連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幫帶培養基層骨干力量。發揮“田專家”“土秀才”優勢,以“兩委”為引領,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職工借助區位優勢,開辦農家樂等,拓寬增收渠道,有效促進增收。
5)夯實基層治理根基,推進組織振興,讓團連“強”起來。實施“領頭雁”“紅細胞”“堡壘”工程,打通黨組織建設“最后一公里”。加強“兩新”領域組織建設,把黨的“神經末梢”延伸到基層最前沿、延伸到最深處,統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區域化、網格化、全覆蓋的基層組織體系。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提升工作能力,廣泛凝聚人心,帶頭干事創業,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連隊集體經濟新模式。選優配強“兩委”班子,借助“能人”“鄉賢”“西部志愿者”等充實兩委后備力量,完善組織機構,夯實基層基礎。落實自治、法治、德治建設要求,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和“一事一議”民主決策制度,廣泛聽取職工的意見,提高職工參與連隊管理的自主權,充分保障職工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9]。推動法治建設,增強基層法治觀念,提升職工法治素養。加強連規民約建設,弘揚良好風尚,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職工自我管理意識,切實提升德治水平。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全面筑牢基層基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次黨代會標注歷史新起點,擘畫兵團美好未來。所以,更要堅定信心、接續奮斗,瞄準主攻方向,做好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10],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努力打造生態美、產業興、職工富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