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漪
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學科是漢語的重要載體,它匯聚和凝集了中國諸多經典文學,將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完美地折射了出來。學生學習語文課程,不僅僅是在吸收相應的學科知識,更是在接受我國優秀文化的熏陶,獲得心智的啟迪。中國的漢字本身為體系嚴謹的表意文字,漢字的基本特點為象形,而現代生活中大家所應用到的漢字絕大多數都是簡體字,但即便是簡體字,對于認識水平普遍較低的小學生而言,學習漢字仍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語文老師應當充分結合漢字的特點,科學應用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漢字進行理解記憶,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提升學生深入學習語文學科知識的興趣。
在傳統的識字教學中,有的教師可能會先講完課本內容,再開始講解漢字的寫法與字義,這種教學手段過于簡單粗暴,沒有以學生為主體,也不太重視學生群體自身的認知需求和興趣特點,導致最終識字教學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也不能真正地掌握漢字的含義或用法,甚至可能出現一脫離拼音就不認字的情況。而趣味識字教學是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特征,將趣味性融入識字教學中,是一種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現“學玩兼顧”,同時也可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使其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幫助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興趣基礎。
在過去傳統的語文識字課堂上,部分教師習慣于以嚴師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上,導致很多學生在遇到生僻字時不敢主動向教師請教;有些教師則注重傳授知識技能、技巧,對學生們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都未給予充分的重視,時間一久,很多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有可能會因此受到打擊。而開展趣味識字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教學問題,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不斷創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讓語文識字課堂變得靈活有趣起來。當教師與學生能夠和諧共處時,那種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更能讓學生沉浸其中,提升識字效率,可讓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廣大師生而言,趣味識字教學都是值得重視的重要策略。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識字教學,為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提升識字學習的趣味性,語文教師應當抓住漢字的形象化特點,利用漢字的結構與其背后的含義向學生傳授漢字的音、形、義。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形象化教學計劃。
首先,中、低年級的小學生本身學習能力就不夠強,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語文老師應當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識字興趣與學習動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從語文教學實踐來看,想要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就必須讓學生對學科知識保持源源不斷的興趣與動力,這就需要學科老師提升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要想辦法讓課堂內容具有足夠多的亮點,能夠對學生群體帶來相應的吸引力,使其能夠自發、主動地參與到識字學習中,由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1]。例如,在低年級的語文識字教學工作中,就可以利用漢字形體的特征以及獨特的造字結構,幫助學生群體深入漢字背后的含義,從而讓學生認識漢字、了解漢字并靈活地應用漢字。這些漢字背后的歷史典故、人文趣事等,都是激發語文課堂活力的“點金之筆”。只有當課堂氣氛被點燃時,教學工作才能夠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才能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高效。另外,語文老師應當在課堂上科學合理地應用漢字文化,想辦法提高學生識字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對于絕大多數小學生而言,認知漢字尤其是理解這些漢字背后的含義,仍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此語文老師應當深入了解某些生字背后的含義,幫助學生形象化記憶新字,由此可讓學生明白古人創字的目的,讓識字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當然,想要充分利用漢字文化來傳授學生知識,對教師自身就是關乎文化底蘊的考驗,如果教師不提前做好備課工作,是無法做到在課堂上渾然天成般地將傳統文化與課程進行充分結合與升華。如此一來,學生也將無法從更為高級、更為深入的視角去發現文化之美、文化內涵,也很難順利掌握生字、難字。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不少教師喜歡利用重復抄寫的這種模式來幫助學生掌握漢字,例如有些學生寫錯了一個字,就需要將此字重復抄寫十幾二十遍,甚至有教師會要求學生抄寫五十遍。對于部分學生而言,這種做法可能確實能夠鞏固對漢字的記憶,但這個記憶過程無疑是痛苦的,若是過分依靠這種記憶方法,可能導致學生對漢字學習產生厭惡感。因此,與其要求學生熟記漢字的結構與外形,不如向學生講解清楚漢字的由來與背景,向他們解釋清楚其中的歷史文化,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2]。
漢字認讀是漢字教學中的第二個環節,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具備可以在不同情景中獨自認讀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若是單純的漢字指認、閱讀認讀,很有可能無法激發學生漢字認讀的興趣,更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漢字認讀的潛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想辦法在“快樂認讀”的目標之下,為學生營造出更為熟悉的、更具興趣的“生活”情景。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出具有生活氣息的漢字情景,如課文中“服裝”“球”“靜”等詞組或詞匯都可以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找到。教師可為學生播放一則電視節目中常見的服裝廣告,此類廣告的宣傳語中多數都會帶著“服裝”二字;或者為學生播放不同場面的指示牌,“此處請安靜”“圖書館請保持安靜”等,這些指示牌又幾乎都帶有“靜”字。為了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記憶,還可以要求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廣告語、廣告牌、指示牌等,這些生活情景對于學生而言都再熟悉不過,如此一來,必將拉近學生與詞匯之間的距離,可幫助學生在認讀成功時加深對漢字的印象。即便是認讀失敗,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相應的生活情景中對漢字進行準確認讀。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的“認讀任務”,要求學生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去觀察、留意生活中出現的文字信息,鼓勵他們獨立進行認讀,對漢字的含義進行重點的分析。這個任務同樣跟學生們的生活有著關聯性,可有效促使學生對漢字認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且在文字積累的同時,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升自己對漢字的處理能力。[3]
漢字辨析是漢字教學中的第三個環節,這個環節的重點在于讓學生們能夠分清漢字的字形、字音,從而擁有準確區分、認讀以及使用漢字的能力,降低學生們使用漢字時的出錯率,加深學生對漢字學習的印象。但是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單純的漢字辨析訓練較為枯燥,辨析的過程往往也是復雜且難以記憶的,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題,教師可以考慮“將計就計”,利用人們因為漢字錯用的例子,將兩個相似的漢字放置于一個形象的、有趣的故事場景中,讓學生們在記故事的同時,加深對漢字的理解與學習。[4]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花的學校》一課中,筆者專門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小故事:有一天,同學A 對同學B 說:“我們有空一起去狂街吧?”同學B 好奇地問:“狂街是什么意思?”同學A 嘲笑道:“你連狂街都不知道啊?你從來沒上過街嗎?就是跟爸爸媽媽或好朋友一起到處走走看看啊”。二人雞同鴨講了半天,最后才搞明白原來同學A說的是“狂街”實際說的是“逛街”,就是因為弄錯了字形與含義,導致他在同學的溝通中鬧了好大一個笑話。因此,為了不讓我們自己也在同學或家人面前“鬧笑話”,我們一定要努力認清不同漢字之間的結構、形態及含義,千萬不能當“睜眼瞎”。
從教學實踐分析,引導學生之間展開學習交流,可以達到提高促進、豐富見識的作用。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不應是孤島,他們本就處于同一年齡階段,認識水平也都差不多,相互彼此之間進行學習交流,有利于獲取到更多的識字方法。教師也可以多鼓勵學生相互分享交流一些自己新認識的生字,通過這種正向的溝通交流,一是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人資情況并進行鞏固,二是也可以利用同齡人、好朋友之間的力量激起學生群體中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可以在環境的影響下慢慢愛上語文識字。[5]
識字檢測是漢字教學中的第四個環節,這個環節的教學目的是檢測學生們在一個階段內的漢字學習成果,同時也是在為學生進行查漏補缺,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與認識,這樣可以為學生們日后的漢字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為了提高檢測工作的趣味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識字接龍”的游戲活動。首先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組別,而后分別從每組中抽選一位成績較好的學生,確保該學生已經正確識記本單元所有生字詞匯,讓該學生做游戲的組內裁判,其余學生則做為隊員來完成游戲活動。教師需為參與游戲的學生展示相關的生字及詞匯卡片,若是有學生回答錯誤或無法準確說出答案,則由裁判拿玩具氣錘輕輕敲打該名學生,若是已經順利識別出生字詞匯,則更換卡片,并由下一名學生繼續回答。這種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充滿了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同時還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教學效果,其最終的教學效果遠比任何一次傳統教學來得更好。[6]
總之,識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點,為了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老師應當給予識字教學工作足夠的重視,運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全情投入,讓識字學習變得趣味橫生,讓學生在獲得快樂的同時,提升識字能力。而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還必須明白,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應該處于學習的主導地位上。因此,在開展識字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個人意愿和學習需求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為目的,不斷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趣味性教學方式為主,通過豐富多彩、樂趣橫生的識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夠發揮出自身主觀能動性,養成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習慣,并鼓勵學生時刻以愉快輕松的心態去識字、認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識字能力,積累更多的漢字,為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