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廣強,黃詠梅,王 萍,黃新凱,閆小寧
(1. 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2.喀左縣蒙醫醫院,遼寧 朝陽 122399;3. 陜西省中醫醫院皮膚科,陜西 西安 710003)
帶狀皰疹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該病毒具有嗜皮膚性和嗜神經性,嗜皮膚性可引起丘疹、斑丘疹、水皰等皮損,嗜神經性表現為沿受累神經出現的陣發性疼痛。無論是帶狀皰疹引起的皮損還是疼痛,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都很有限,以致造成部分患者遺留終身的神經痛。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普通人群帶狀皰疹的患病率為(3 ~5)/1000 人年,亞太地區帶狀皰疹的患病率為(3 ~10)/1000 人年,且每年以2.5% ~5.0%的速度增長;帶狀皰疹患者的住院率僅有(2 ~25)/10萬人年,致死率為(0.017 ~0.465)/10 萬人年,復發率為1% ~6%[1]。50 歲以上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逐漸下降,從而造成帶狀皰疹在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住院率和致死率均不斷升高。臭氧又稱三氧、超氧,因類似魚腥味而得名,其在常溫下可自行還原為氧氣,比重比氧氣大,易溶于水,易分解。近年來,臭氧技術在帶狀皰疹治療中的應用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不同臭氧技術的使用方法和作用靶點不同,其臨床療效也不盡相同。故本文就不同臭氧技術在帶狀皰疹治療中的應用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上治療本病提供參考依據。
臭氧大自血療法是指將50 ~150mL 的自體血液與適量抗凝劑和等量治療濃度的臭氧混合后再回輸到患者體內的一種治療方法。該療法的整個治療過程需要8 ~10min,而臭氧在常溫下的半衰期為20 ~30min,故整個操作過程需快速進行。臭氧能促進紅細胞的代謝,使紅細胞內三磷酸腺苷(ATP)及2,3- 二磷酸腺苷的含量增加,促使血紅蛋白氧離曲線右移,增加氧氣的釋放量[2],進而可改善帶狀皰疹皮損組織的缺氧狀態。另有研究顯示,臭氧可對抗炎癥反應中免疫因子的釋放,阻斷痛覺信號的傳導,從而可顯著減輕帶狀皰疹所導致的疼痛;同時臭氧還可改善局組織的血液循環,減少炎性物質的蓄積,從而可達到減輕神經根水腫的目的[3]。臭氧大自血療法是近年來臨床上新興的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在部分文獻報道中,該療法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郭耀耀等[4]將78 例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加巴噴丁膠囊、甲鈷胺片、靜脈給予更昔洛韋治療,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給予醫用臭氧自體血回輸治療(治療方法是將等量的醫用臭氧氣體加入到100mL 的自體靜脈血中,充分混勻后回輸到病人體內,每日1 次,共治療10次),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其皮損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均<0.05)。另有文獻比較了用常規藥物聯合神經阻滯與臭氧自體血回輸療法聯合常規藥物、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效果,結果顯示,與用常規藥物聯合神經阻滯治療此病相比,用臭氧自體血回輸療法聯合常規藥物、神經阻滯治療此病的效果更佳,能更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且其情緒、睡眠、飲食、日常生活等均得到了顯著改善[5]。
外用臭氧治療帶狀皰疹時,常用的劑型有臭氧油、臭氧水。臭氧油的組成成分為臭氧及不飽和脂肪酸,常規臭氧油以橄欖油、山茶油等為基質,其利用臭氧固化技術將純凈的臭氧固化到油中,從而產生一種油包裹臭氧的混合物,使得臭氧的濃度更加穩定,同時油作為基質可緩慢持續地滲透到皮下和組織間隙,發揮持續治療的作用。臭氧油通常以涂抹的方式用來治療帶狀皰疹。臭氧水是指利用高頻陶瓷沿面放電技術產生高壓靜電,使電極附近空氣中的氧分子電離,短時間內生成臭氧,并利用高效的氣水渦輪混合器使臭氧混合于水中,產生超氧離子水。由于臭氧水極易揮發,因此通常需要在20 ~30min 內完成對帶狀皰疹皮損部位的治療。臭氧水通常以濕敷、沖洗、水療等方式用來治療帶狀皰疹。部分文獻報道,外用臭氧可抑制病變部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4(IL-4)等致炎因子的釋放,促進炎癥的吸收,加速創面的修復。臭氧水可快速滲入到生物體內,增加局部組織的含氧量,釋放前列環素等血管舒張因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局部水腫[6-7]。現階段,外用臭氧治療帶狀皰疹已取得了一定進展。臨床實踐證實,外用臭氧治療帶狀皰疹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縮短其病程,提高其臨床療效,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8]。張育寧、劉宏業[9]外用臭氧聯合紅光治療帶狀皰疹,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皮損結痂脫落的速度較快,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且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劉惠等[10]將19 例會陰部帶狀皰疹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行常規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臭氧水冷濕敷局部皮損處,每天3 次,每次30 min,對照組患者在行常規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治療的基礎上,局部皮損處冷濕敷5%~10%的黃苦液,每天3 次,每次30 min,治療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紅斑、水皰、淺表潰瘍及疼痛方面的改善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臭氧穴位注射療法是指將臭氧治療儀所生產的臭氧液注射到帶狀皰疹患者的穴位、皮損處或肌肉內的一種治療手段。此外,亦有抽取患者的自體靜脈血液與臭氧混合成一定濃度后注射至相應穴位的研究[11]。相關的研究顯示,帶狀皰疹患者中存在嚴重后遺神經痛的病人可出現病變部位及鄰近部位神經節的改變,導致感覺神經細胞的軸突及髓鞘缺失、纖維化,使局部P 物質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增加[12]。采用臭氧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可憑借臭氧的強氧化作用快速消滅神經末梢所釋放的P 物質和磷脂酶A2等炎性介質,從而可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起到良好的鎮痛作用[13]。臭氧穴位注射療法不僅有上文提到的對帶狀皰疹皮損、疼痛的治療作用,且有穴位的主治作用。文獻報道,用臭氧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常用的穴位有夾脊穴和阿是穴(皮損、疼痛點)。夾脊穴通常是指胸段的華佗夾脊穴,而用臭氧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帶狀皰疹時還可涉及項夾脊穴和腰夾脊穴[14]。夾脊穴均在脊柱兩側旁開0.5cm 處,該處正好是脊髓神經根分布的區域,也是水痘- 帶狀皰疹病毒隱藏的部位。在此處注射臭氧是最佳的選擇,即治其病所,治病求本。臭氧穴位注射療法中阿是穴的選擇多為皮損、疼痛點、壓痛點等。帶狀皰疹的皮損通常以斑丘疹、水泡、潰瘍、壞死為主,該處是炎癥的集中部位,在此處注射臭氧能很好地達到抗炎的目的。在局部疼痛點、壓痛點皮下注射臭氧,可能是通過張力刺激一過性或永久性阻斷疼痛信號通過末梢神經的感受器傳入,抑制感覺神經游離末梢疼痛信號的傳導,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15];也可能與臭氧減少了局部炎性因子的釋放,改善了局部的循環狀態,加快了致痛物質的吸收有關[6]。阿是穴屬于局部取穴,具有局部治療的作用,即“穴位所在,主治所在”。中醫(包括穴位注射)在治療帶狀皰疹時講求辨證論治,不同的證型應選用不同的穴位,但當前階段,臭氧穴位注射的辨證取穴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臨床上關于臭氧肌內注射治療帶狀皰疹的報道相對較少,其對帶狀皰疹的治療思路是不同的。很多帶狀皰疹患者,我們發現其疼痛部位的肌肉均處于緊張狀態,而對此處肌肉進行針刺或手法按摩后,患者會感覺疼痛減輕。故對帶狀皰疹患者的皮損周圍進行觸按,尋找緊張的肌肉注射臭氧是十分必要的。林杰文等[16]隨機將60 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給予普瑞巴林(150mg,bid)口服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則采用醫用臭氧局部肌肉注射治療,治療2 周后發現,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3.33%(P<0.05),且治療組患者VAS 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的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
帶狀皰疹是一種以皮膚損害和神經痛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對于帶狀皰疹患者出現的斑丘疹、水皰等皮損,治療起來相對容易,但對其神經痛的治療卻相對困難。據統計,有9% ~34%[17]的帶狀皰疹患者會遺留神經痛。臭氧技術是近年來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其在帶狀皰疹治療中的應用仍需要繼續探索。本研究中探討的臭氧大自血療法、外用臭氧療法和臭氧穴位注射療法,其對臭氧的使用途徑不同,但在帶狀皰疹的治療中均有有效的報道,且均未見嚴重的不良反應。臭氧大自血療法屬于自體靜脈血混合臭氧后回輸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對血液制品的臨床管控及要求相對嚴格,入血后是否有遠期的不良反應尚未知曉。其優點是臭氧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可快速起效,發揮治療作用。外用臭氧使用方便,操作簡便,容易推廣,但臭氧水易揮發,不易保存,而臭氧油則能克服上述問題,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臭氧穴位注射療法不僅有臭氧的治療作用,且融中醫的穴位治療為一體。故臭氧穴位注射療法的理論體系更加廣闊,臨床應用也相對方便,但需要使用儀器設備來產生臭氧,且對無菌操作的要求也較為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