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灃
適用話題:信息繭房 企業責任 互聯網治理
用了一段時間后,APP 就能“猜”到你喜歡什么,并精準推送相關內容……互聯網算法看不見、摸不著,卻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上網體驗和日常生活。
由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與互聯網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顯示,有七成受訪者感到互聯網算法能獲取自己的喜好、興趣從而“算計”自己,近五成受訪者表示,在算法束縛下想要逃離網絡、遠離手機。
據不完全統計,基于算法的個性化內容推送已超過整個互聯網信息內容分發的70%。互聯網算法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進入數字時代,算法成為挖掘數據價值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價值是把“人找信息”轉變為“信息找人”,高效完成人與信息的匹配。算法越精準,平臺對用戶行為習慣、興趣喜好的了解越深入,分發的內容也就越符合用戶需求;而對于平臺而言,通過這種“投其所好”的方式也可以快速獲取商業價值,實現“雙贏”。
另一方面,算法使大量碎片化、快餐化、圈層化的信息流涌入,使人逐漸喪失主動、獨立思考的能力,迷失于“信息繭房”之中,甚至引發“信息暴食”、情緒傳染、隱私風險等諸多問題。更嚴重的是,一些平臺甚至通過大數據“殺熟”實行不合理差別待遇。
依據技術哲學專家安德魯·芬伯格的技術批判理論,技術并不是一個中立的工具,而是會帶有自己的價值觀及價值偏好。因為每項技術都不是來自真空,而是有特定的場景,比如:技術由誰開發、為什么開發、技術如何運用。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科技公司們把“算法無罪”“技術中立”當做萬能免罪牌。但是,近年來國內外的互聯網用戶都逐漸意識到這其中的問題。無論是Facebook 的用戶信息泄露事件,還是引發爭議的“中國用戶愿意用隱私換效率”說法,都凸顯出用戶權利的覺醒。人們不再把算法視作撲朔迷離的黑箱,而要進入其中一探究竟。
算法實際是平臺的一個抽象人格,是平臺對接用戶的“全權代表”。
既然企業必須擔當社會責任,那作為平臺全權代表的“算法”自然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既然是人格化的,那它就必須具有良善人格,體現社會的主流核心價值觀。
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不可或缺。技術的出發點要以人為本,將保障人民群眾權利與權益作為技術應用的尺度和標準,通過法律強制性,對公民的互聯網隱私權、數據權、表達權、人格尊嚴權等權利和自由加以保護。
作為互聯網治理的基礎工程,頂層規則的建構,可說是重中之重。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于2022 年3 月起正式施行。規定聚焦由算法引發的大數據“殺熟”、誘導過度消費等侵害用戶權益亂象和問題,構建算法安全治理體系。在《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上位法施行之后,這一領域的立法,充分彰顯了我國以人為本、促進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決心。
可以預見,隨著監管體系的建立和算法規制的完善,算法應用及相關行業將會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