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銳鴻(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語文教師)
適用話題:長江生態 人與自然 綠水青山
“十年禁漁做得好不好,江豚說了算。”2022 年3 月,長江武漢段江面上江豚捕食嬉戲的視頻引來不少人的關注與熱議。據當地漁政執法工作人員介紹,長江開始十年禁漁后,他們在同一水域曾兩次與江豚相遇,但成群出現還是第一次。如今,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長江江豚成群現身,正是長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功能明顯增強的生動寫照。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兒女心靈的圖騰。長江的漲落榮枯讓中華兒女魂牽夢縈。2012 年,一幅“哭泣的江豚”照片走紅,江豚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過去,長江航運的影響、漁業的過度捕撈,致使長江水域珍稀物種持續衰退,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江豚的生存環境也亮起“紅燈”,數量一度減少到1000 余頭。
長江,涵養著占國土面積1/5 的沿江生態,帶給沿岸4 億人民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魚米之裕。然而,“大招商”“大開發”給長江生態系統敲響了陣陣警鐘:化工圍江成勢、工業廢水偷排、非法采砂泛濫、河湖濕地萎縮……習近平總書記曾痛心地說:“‘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保護長江生態系統,是刻不容緩、箭在弦上的大事。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唯有務實行動才能讓長江生態萬象回春。2016年,一個聲音猶如黃鐘大呂:“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振聾發聵,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立了規矩、明了方向。
有這樣兩張照片:同是岳陽市君山華龍碼頭,前一幅污水橫流,分辨不出哪兒是砂石、哪兒是江岸;后一幅蘆葦鋪綠,水清河晏,江豚騰躍。為呵護湖泊濕地之綠,留住長江生態之美,各省市打破了行政界限和區劃壁壘,協商合作機制全面建立:南京修改過江通道方案,為江豚讓路;江西已實現6.82 萬名退捕漁民“洗腳上岸”,累計幫助7 頭擱淺遇險江豚重回鄱陽湖;福建安置長年以船為家的“連家船民”的生活和工作;各相關地區加強保護江豚重要棲息地……
從云貴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沿江11 省市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強化環保治理、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協調聯動,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壯美畫卷正在緩緩鋪開。
生態需求是人類的最高需求,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永恒主題。保護江豚,共建長江生態文明,只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一個體現。我國還在多地開展國家公園試點工作,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創造更加良好的生態條件。如今,長江江豚在水中嬉戲,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區活動,海南長臂猿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樹上棲息,“雪山之王”雪豹重新奔跑在祁連山……種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正在恢復。2020 年引發全球關注的云南野象群集體北遷并返回事件,被網友們戲稱為“一路‘象’北”,政府與民眾攜手護象的行動獲世界點贊,也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利益與自然需求良性循環的文明舉措。
從長江到三江源,從海南島到西北天山,一幅幅生態美的圖景,一個個生態文明的故事,匯聚成生態文明的動人景致,無不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