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丹(長沙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三國演義》有忠肝義膽死生同,千金諾;也有魑魅魍魎翻覆手,倒兵戈。大爭之世,廟堂不“堂”,國主非“主”。文臣武將是恪守“忠臣不事二主”的金科玉律,還是聽從“國士遇我,國士報之”的江湖法則?且看另類——叛將的選擇。
小說寫到黃忠與關羽的交鋒。黃忠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曹操平定荊州后,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前來叫陣的對手則是驍將關羽。兩人兩度交鋒,第一場“斗一百余合,不分勝負”;第二場黃忠馬失前蹄,關羽不肯乘人之危,撤刀休戰。次日天剛拂曉,關羽又在城外發出挑戰。黃忠知關羽急于求成,若佯敗誘其入彀,便是他施展神射之技的大好時機。關羽有相惜之意,黃忠豈無感佩之心?一邊是刀下留情的敵人,一邊是嚴酷如山的軍令,殺之不義,不殺不忠。
一線凜冽寒氣撕破緋色晨曦,應聲落馬的只是關羽頭盔上一簇帽纓。黃忠此舉引得韓玄大怒:“陣前通敵,立斬!”黃忠默然受綁,孰料變故陡生,魏延奪刀救人,率眾投降關公。關公進城后誠意邀請,黃忠托病不出。劉備惜才,親自勸降。于是,黃忠降了,提出請求,“葬韓玄尸首于長沙之東”,算是對舊主盡最后的忠。
黃忠雖為叛將,卻深受劉備器重。忠義一箭,千古昭然。羅貫中對黃忠不吝贊美,也可證明其對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捍衛,對蜀漢“王者之政”的肯定。
姜維的故事和兩座城有關。第一座是曹魏天水郡。姜維曾解了天水之危,不料被諸葛亮用“假姜維”擺了一道。姜維死里逃生回到城下,卻被當成叛徒。城門緊閉,亂箭齊下,他以性命相護的戰友,卻報之以殺意。姜維“不能分說,仰天大嘆,兩眼淚流”,無奈之下叛出天水,效忠了蜀漢。
綁定姜維命運的第二座城是成都。諸葛亮病逝后,姜維繼丞相遺志,拼盡余生護蜀都。然而外有強敵環伺,內有異派掣肘,姜維討伐中原悉數敗北。他在前線浴血搏命,劉禪卻在煽動下解甲開城,不戰而降。姜維忍常人所不能忍,再“叛”投敵,卻暗中謀劃,欲使社稷危而復安,終于成功策反鐘會。不料密計泄露,姜維自刎而死。
不管是守天水,還是救成都,一心逆天改命的姜維,終究山河難挽意難平。姜維的叛降始于離間,陷于北伐,終于計敗。重重羈絆,步步圍城,這不僅是姜維赍志以歿的個人悲劇,也是蜀國的黍離之悲,更是諸侯紛爭的末世之悲。
許攸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后叛袁投曹,幫曹操大敗袁紹。在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時,“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能入此門?’”這句話連犯曹操三大忌諱:直呼曹操小字,不尊;自矜功伐,不遜;挾制主上,大逆。這句話勾銷了許攸的滅敵之功,還葬送了性命。所以得知許褚怒斬許攸,曹操也只是“深責許褚”,可見此舉正中曹操下懷。
許攸之死固然源于曹操之奸,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許攸身為一代謀士,卻先后炮制了三次“自殺”:第一次徇私枉法,差點被袁紹砍頭;第二次大放厥詞,仍未察覺曹操暗伏的殺機;第三次折辱許褚,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許攸之徒狂妄忘形,無自省之明,無度人之智,教訓不可謂不深矣。
拋開政治語境,三國叛將揭竿掙命,與天斗,與人斗,與心斗,不甘沉淪。他們即使生機幽微如罅隙里的光,也曾經穿透黑暗,照亮夜行人的眼睛,守護著生命不容褻瀆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