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治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朱自清《背影》
清晨,窗紙微微透白,萬籟俱寂,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貼照簿上所見的第一張,銀白色的背景前一個淡黑的側影,一個號兵舉起了喇叭在吹,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都表現在小號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邊。我贊美這攝影家的藝術,我回味著,我從當前的喇叭聲中也聽出了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來,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氣非常清冽,朝霞籠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見山峰上的小號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覺得他的額角異常發亮。
——茅盾《風景談》
人物造型法是描繪人物形象的一種寫作方法。它通過捕捉人物在短暫的時間里表現出來的動作姿勢,進行雕塑式的描繪,使之產生視覺形象,具有立體感。運用人物造型法,要求選用準確的動詞,對人物作靜態的或動態的描寫。要使人物形象能像浮雕般顯現于讀者眼前,就要選用準確的動詞,對人物的動作姿勢進行造型式的描述。
片段一細致描述了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的動作,先是“蹣跚地走”,再是“慢慢探”;爬那邊月臺時,先是兩手“攀”,再是兩腳“縮”,而后身子“傾”,竭力寫父親的艱難。運用一連串含義不同的動詞,描述了人物的動作姿勢,凸顯出這位慈父的性格特征。
片段二中,作者先寫喇叭聲,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再聯系貼照簿上號兵的側影,讓人想象出這位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小號兵的形象。作者從喇叭聲中聽出“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然后小號兵正式出現——清冽的空氣,絢麗的朝霞,秀美的山峰,映襯出一個英姿颯爽的小號兵形象。
昏暗的燈光下,母親坐在桌子前,桌上擺放著一只鞋底。母親一只手拿著鞋底,一只手拿著一枚針。針眼上穿著一根細細的棉線。她用力把針對著鞋底,針屁股在中指的針托上使勁兒一頂,針便穿過鞋底。就這樣,一針接著一針,很快,鞋底上就出現了一圈圈密密麻麻的線。
(李 娜)
數學老師走進教室,站在講臺前,放下手中的三角尺和圓規,眼睛掃視教室的每個角落。接著,他迅速轉過身,面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筆,高舉右手,在黑板上輕輕一畫,一個圓就出現在黑板上。
(王 堃)
他立刻接過球,一手拍著球,一手護著球,兩只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對方。他運著球,從對方球員的縫隙里穿過去,快到籃板下時,忽然一個轉身,雙腳跳起,身子向上騰起,一個鯉魚翻身,將球投向籃圈。說時遲,那時快,球在籃圈的邊緣轉了幾圈,進入了筐里。
(李 佳)
吃過晚飯,父親從椅子上站立起來,懶洋洋地走到客廳的沙發上,一屁股坐下,身子斜靠在沙發背上,瞇著眼睛。一會兒,父親直起腰,從茶幾上拿起一張當日的報紙,抬了抬眼鏡,仔細地看了起來。看了一會兒,他把報紙丟到一邊,拿起茶幾上那只發黃的茶杯,抿了一口,隨即放下杯子,從上衣的衣兜里摸出一盒煙,再掏出一個打火機,“咔嚓”一聲,點燃了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繼續癱坐在沙發上。
(張亦慧)